带着婆婆嫁

状态: 已完结

主演: 俞小凡 刘芳 杜俊泽 谢祖武 李常宏 王中皇 李铁军 黄文豪 

导演: 古道

语言: 国语

首播: 2009(大陆)

更新: 2024-05-17 23:44

类型: 国产剧

4.5

剧情简介

李贵平 文/图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从长安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保障公主一路安全,唐太宗派出强悍护卫队,并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这里也是三江源中的黄河源区。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前往西藏完婚,开启了汉藏民族交流的史诗性旅程。

作为娇贵的皇家公主,文成公主沿途受到的武装保护那是最高规格的,但一般的草根马帮,就没这么幸运了。

几千年来,在中国内地与青藏高原的群山之间,只有人类和他们的马匹循着这条古道穿梭于西南部的群山峻岭之间。顺着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一些商品像茶叶、盐和糖流入到了西藏。与此同时,马、牛、皮毛、麝香等当地产品也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于是,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马帮大多拥有自己的武装。

"

大的马帮都有武装自卫队。图据西藏博物馆

威懋驿道的女锅头

“砍柴莫砍苦葛藤,嫁人莫嫁赶马人。初一晚上才结婚,初二早上就出门……”这首民国二十年代的《赶马调》,曾经盛行于阿坝理县,它唱出了马帮的辛酸无奈,也暗示马帮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风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赶马人于死地。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匪患。盗匪们看准了藏汉等多民族经营茶叶、皮毛、布匹带来的丰厚利润,他们就常常铤而走险,劫人钱财。

威懋驿道,是连接汶、理、懋功(小金)三地的一条骡马要道,路线是从懋功至芦杆桥(米亚罗境内)与威桑驿道相合后到威州,全长208公里。这条古道,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征伐大小金川的必经地,也是茶马古道令人谈虎色变的匪患猖獗地。

“每次爷爷他们走马回来,都喝高了。他们是在庆幸自己又捡回一条命,于是格外看重劳动成果。过去村里有种说法,赶马人血汗钱赚得不容易,除了父母,别人是不应该享受的。”在理县甘堡藏寨,75岁的阿洛措婆婆说。

"

甘堡藏寨现在是茶马古道沿线的一个景区,“五一二地震”后全面整修。如今,阿洛措每天都坐在自家门前晒太阳,眯着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扎西德勒”这个藏区通用的口头语,惹得她一边回应我们的祝福,一边露出开心的微笑。老人的牙齿已完全掉光,脸上的皱纹被岁月挤到一起。那天,她身穿彩色衬衫,外套一件齐膝开襟的天蓝色长衣,腰间束一条彩带,腰前围一面彩色花缎围腰,并佩戴银制或珊瑚等装饰,耳挂金耳环,颈戴宝石项珠,手腕戴银圈,整个人看上去利落,精神。

我是在一次徒步活动中来到这个藏寨,听她聊起马帮故事的。

阿洛措说,她爷爷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时局混乱,马帮走在路上,心是悬在空中的。过去在威懋驿道上,尽管马帮大多全副武装,但还是经常遭到土匪袭击,死人损货的事多有发生。民国初期,威州有好几家商户马队,就是遭遇匪盗打劫货失人亡,最后元气大伤走向衰落的。马帮觉得最残忍的是,眼看同伴被打死打伤倒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

我从1995年版的《理县志》看到资料介绍:民国七年(1918)春,有个叫福隆多的藏客带一只十余人的马队,披着雪花从小金返回理县,途经邛崃山南麓城堡关隘时,诡异的山匪突然从雪堆里钻出来,从树上跳下来,横堵在窄窄的山门处。福隆多他们之前遭遇过这种事,不慌不忙拿出家伙跟山匪干起来。由于害怕枪声震响引起雪崩,双方都默契收起了带硝烟味的家伙,而使用传统的刀剑弓弩对拼。这类似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惨烈搏杀。对方占据的是一处关隘,墙体高大厚实,又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砸石块、甩飞刀都占尽地利。搏斗中,福隆多他们渐渐落于下风,死的死,伤的伤,全部骡马和十几担山货尽被抢走。

过了两个月,另一骡马队有个叫骆德良的汉族商人,也在古尔沟被山匪抢劫,他用刀戳穿了两个土匪的喉咙,在救同伴时,自己也被土匪砍倒在地,失血而死。古尔沟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大有登临仙境之感。但许多土匪喜欢利用这里的山势,搞些打砸抢之类的勾当,干完活跑进丛林里,很快消失。

干马帮太危险了,等于拎着脑袋找饭碗。走上马帮路,就等于立下军令状,是死是活,是找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全靠运气和能耐了。

"

康巴汉子用过的漆花马鞍。图据西藏博物馆

民国初年,理县有个女马锅头(马帮老大)叫阿九姐,她组建了一支强悍马帮,秉持“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的规矩,走南闯北,威风凛凛。她的马队,配有火绳枪、长刀、藏刀、弓弩等武器,还从山外买了几只马克沁自动步枪和一门“劈山大炮”,这在当时是非常拉风的。一般的土匪盗贼根本不敢跟他们玩命,敬而远之。

当年阿九姐祖籍威州,三十来岁,眉宇霸气凌厉,颔间英气逼人,一头乌黑的头发总是盘结个螺丝髻儿。这女人平时喜欢骑马射箭,后来还练了一套好枪法,旁人丢个鸽子上天,她扬手就是一枪,砰砰音起,飞鸽落地。

阿九姐最初是在古尔沟开马店的,她人长得漂亮,干活麻利,南来北往的赶马人都爱在她家马店歇脚。她起早贪黑,为赶马人烧水、做饭、缝补、照料牲口,还耐心给受伤的骡马上药。后来,她自己干起了马帮,主要在威懋驿道跑点边茶营生。几年下来,成了富婆。

梁老九和马帮联盟

俗话说:有经验的渔民,总能对付风暴。民国年间威州马锅头梁老九,同样是个善对风暴的主儿。

[韩]尹荣洙《茶马古道》(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p225)写道:梁老九的马帮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线路主要是走黑水芦花,经米亚罗至懋功道,此道也是理县至黑水的主要通道。每次骡马队上路,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井然有序,该走就走,该停就停。

梁老九被人称为九爷,年轻时跟他爷爷学过武术。此人生得高大魁梧,肌腱结实,一双豹眼炯炯有神。他力气很大,可以徒手对付四五个男人。梁老九有一把祖传的藏族长矛,那长矛据说有两米多长,杆子上面有个小铁环儿,主要是方便挂放。矛头较薄,正反两面各有两道血槽,一共有四道血槽,放血能力很强。这种藏族长矛主要用于刺杀,只要被它给刺中了,会造成大出血,伤口很难医治好。

有一次在黑水县瓦钵梁子附近一栈道处,九爷他们的骡马队遇到了20多个土匪,双方也不怎么搭话就直接干起来。此处栈道,依山势而变化,险峻异常,最险要的一段为“天柱式”结构,有300多米的悬崖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人行其上震颤不已。抬头则危崖碰额,俯首见滚滚河水奔腾于脚下。走出悬崖时,那群土匪仗着人多围攻上来。搏斗中,梁老九的肩头、大腿中了三四刀,左耳还被削去半块,鲜血染红大半个脑袋。他咆哮一声,扯掉上衣,光着膀子,像头暴怒的狮子瞪着发红的眼睛,挥舞藏族长矛冲杀过去,左冲右突,竟独自干掉了对方五个人。长矛的血槽,犹如李自成军营的战马,无情地渴饮对方的鲜血。群匪被这阵仗吓得迈不开腿,他们可能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个不怕死的主儿,最后丢下七八具同伙的尸骸,撒腿跑得没影儿。九爷一战成名。后来,土匪只要看到来来往往的马队里有一把寒光闪闪的藏族长矛,看到旗子上锈着个大大的“梁”字,就知道好汉梁老九来了,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根本不敢动他的马队。

"

彪悍的康巴汉子。图据西藏博物馆

西藏谚语道:“单村易被盗,孤羊易狼叼”。梁老九在跟土匪的长期较量中总结出一套经验:以往几十匹马的马帮,只有几个人和几杆枪。这样的阵势,遇上土匪抢劫,必败无疑。后来梁老九召集各个马帮开了个“同盟大会”,将十七八家威州马帮联合在一起,组成规模更大的马帮集团,共同打出个豹子头旗号,同进同出,生死与共。

抱团取暖的超大马帮里,后来雇请了几个雅江来的嘉绒藏族汉子,自卫能力如虎添翼。这几个藏族汉子身体魁梧,酒量惊人,枪法很好,性子很野,他们斜背嘎乌(护身盒),腰悬有银质佩饰的藏刀、长矛、弓箭、护心镜、盔甲等,看上去很是威风凛凛。另外,超大马帮一出动就是几百匹马、几十个人和几十条枪集体行动。大家一起赶路,一起休息,一路上还要故意放枪示警,制造“老子不怕你”的声势。

如此一来,许多土匪在梁老九的马队面前根本不敢轻举妄动,转移地盘,找其他软柿子捏着吃去了。

拉风的康巴汉子

“英勇的西藏人没有逃跑。他们十分愤怒。虽然匪徒人多,但他们据关固守,保护着骡马,以西藏射手的准确性回击。袭击者没有料到会遭遇这样的抵抗,惊慌失措,陷于混乱。大约一半人被打散后四处逃逸。西藏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发起反攻,把土匪逐回山里,共击毙一人,伤俘四人。他们把俘虏押送进村,交给当驻军长官……”

“距离村落不远,我们遇见四十来个西藏人,身材高大,裹着羊皮,穿着手工纺织的黄麻长上衣。他们赶着大约六十头骡子,全都驮着很重的驮子,牲口疲惫不堪,身上沾着泥块。他们人人都带着武器,有的扛着老式的毛瑟枪,有的挎着长剑,插在加工粗糙、嵌有银丝装饰的剑鞘里。他们气概威武,肩膀宽阔,走起路来步子很大,表现出山里人从容不迫的气度。

这是俄国人顾彼德《被遗忘的王国》书里描写的雅江西俄洛乡马帮的样子。顾彼得1939年受雇于国际援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社”,他先后到中国的康定和昆明、腾冲等地工作。

顾彼德这本书里,把雅江的康巴汉子描写得既生动传神,也浓缩了康藏高原旧马帮的生存状态:他们恩怨分明,即使是亲如手足也不例外。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把甚至几把珠宝配饰的宝刀,解决问题最惯用的方式是决斗,你弱没关系,我先让你一刀,这一刀我挨不了算我倒霉,挨下了就是好汉子。刀光剑影之后,仇怨便没有了,缠着头裹着手的两人仍一起喝酒做朋友,喝酒时论斤不论两。另外,康巴汉子不但横刀立马,英武不凡,还很会经商,他们组成的马队也格外强悍,在茫茫雪域刮起一股强悍的自卫旋风。

"

马帮当年用过的藏刀图。据西藏博物馆

顾彼德的书中还提到,康巴马帮的自卫队,常年行走在异常艰难的横断山区——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指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东部的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康巴自卫队,最擅长使用杈子枪,这种杈子枪是一种具有浓厚藏民族特色的重兵器,和藏刀、藏矛被称之为藏兵三宝。杈子立于枪管上可用做刺刀,杈子立于地面,可成枪架。一般规模不大的土匪,总是对他们望而生畏。

康巴马帮跨过雪山、激流、险路的阻隔,战胜长路漫漫的劳累寂寞,打退沿途强盗兵匪,躲过战乱瘟疫。走马途中,他们中也不断有减员牺牲,但活着的人不离不弃,坚强地用生命的代价,延续古道的商贸形态。

有些马帮还因为成功捍卫了行业尊严受到朝廷的青睐。清光绪年间,康藏地区频发动乱,势头甚猛,威胁到藏茶在川藏线的运输和雅安茶号在甘孜各地所设分号的安全。雅安兴顺茶号老板李伯华向清朝廷呈书,愿自筹钱粮,自购武器,建立了以康巴汉子为主的武装卫队押运茶包,抵御叛军。清朝批准李伯华自建武装,押运藏茶。由于李伯华的茶商武装作战勇敢,有力配合清军平定了康区动乱,李伯华顿时成为朝廷功臣,被朝廷召至北京,大加赏赐,并不论其茶商身份,破格任命为河北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知府(李朝贵、李耕冬《藏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p161)

雅江县的西俄洛乡,位于今天国道318线旁,这个乡由于有几十条彪形大汉而扬名康藏,成为整个四川甘孜首屈一指的“康巴汉子村”。西俄洛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大动脉,交通顺畅,风景优美,民风彪悍,历史上正是由于蒙古部落与西俄洛当地人的斗争和融合,才铸造出这一部落的独特民风。

"

1950年,天全县武装自卫队配合解放军修筑二郎山沙坪大桥。

每年夏天,雅江都要举行隆重的赛马会,项目包括传统歌舞表演、马帮民谣、河曲马选美、2000米速度赛等活动。在雅江藏族的英雄崇拜信仰中,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的力量、勇敢、智慧成为向往、崇拜的对象。赛马大会上,是康巴汉子个个身着节日盛装,将乌黑发亮的头发连同一束束红或黑色的丝线梳成长辫盘绕于头上,右耳戴着由金、银、玛瑙、绿松石等物品精制而成的耳环。他们胸挂呷乌,腰佩长刀和各种饰物,原始粗犷般英俊潇洒,再骑上高大的骏马,抖擞精神,呼啸出列,或仰或俯,上下翻飞,好不威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国产剧带着婆婆嫁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带着婆婆嫁高清剧照,带着婆婆嫁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