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
量子线路
剧情简介
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1)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直至不辨人物,甚至不分明暗,而外眼轮廓无异常。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色淡或苍白,边界清楚或模糊。
(3)视野检查中心暗点或视野缺损。
(4)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5)色觉减退先红后绿。
(6)vep检查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视力减退且不能矫正。
(2)色觉不同程度障碍。
(3)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有相对性传入瞳孔阻滞(rapd阳性)。
(4)眼底视乳头色泽变淡或苍白。
(5)有明确的视野缺损。
(6)电生理p100波峰潜时和/或振幅有明确异常。
以上⑴、⑷、⑸、⑹为诊断的必备条件。根据临床不同表现,视神经萎缩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上行性三种,该分类可提供病因诊断,在此供参考。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脉弦。
2.肝肾阴虚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细。
3.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4.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炒枳壳、青皮、丹参、川芎、菟丝子、枸杞、石菖蒲。
中成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等。
2.肝肾阴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
推荐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柴胡、当归、五味子、枸杞、丹参、川芎、石菖蒲。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
3.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黄芪、丹参、石菖蒲、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石菖蒲、黄芪、路路通、柴胡、青皮、炒枳壳。
中成药:丹七片、复方血栓通胶囊等。
(二)中药注射剂
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法则,依据不同病因,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根据病情,以循经取穴为主,可遵循4、2、2原则,即眼旁取4穴,头区取2穴,全身选2穴。
眼周围:睛明、上明、承泣、球后、攒竹、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
头区:阳白、太阳、百会、四神聪、头维、风池、翳明、头临泣。
全身:足三里、三阴交、光明、行间、太冲、合谷、肝俞、肾俞。
2.贴眼三针联合眼周透穴疗法
(1)眼三针:上明、睛明、承泣。
上明:位于眉弓正中与瞳孔直对处直下,眶上缘下凹陷处,针刺时紧沿眶上缘与眼球上方之间空隙进针,针尖略向上斜刺,进针无阻力时可缓慢深刺达1寸。该穴不可提插捣针,但可适当原位捻转或轻弹针柄以加强针感。留针30分钟。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跷脉和阴跷脉的会穴。位于目内眦向鼻侧旁开0.1寸处,相当于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为眼动、静脉,滑车上、下神经。操作时患者闭眼,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靠近眶缘直刺0.5~1寸,不可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
承泣:足阳明胃经穴,是阳跷脉、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会穴。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穴位在眼轮匝肌中,深层为下直肌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分支,以及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支,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的颧支。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可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
(2)眼周透穴
太阳透瞳子髎:太阳为奇穴,位于侧头部,在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1寸的凹陷中,穴位在颞筋膜及颞肌中。瞳子髎为足少阳胆经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位于目外眦外侧0.5寸,局部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有颧眶动、静脉,还有颧面神经、颧颞神经和面神经的额颞支。针刺时从太阳穴进针,斜透或横透瞳子髎。留针30分钟。
丝竹空透鱼腰:丝竹空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眉外侧端凹陷中,局部有眼轮匝肌,颞浅动、静脉分支,并有耳颞神经的分支和面神经的分支。鱼腰为奇穴,位于眉弓中点,正视时,下与瞳孔相直,穴位在眼轮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并有额神经外侧支。针刺时从丝竹空进针,斜透鱼腰。留针30分钟。
阳白透攒竹: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位于额部,目正视时,在瞳孔直上,眉上1寸,局部有额肌,额动、静脉外侧支,以及额神经外侧支。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眉毛内侧端凹陷处,下与睛明穴相直,局部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并有额神经内侧支。针刺时从阳白穴进针,斜透攒竹。留针30分钟。
四白透下睛明:四白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瞳孔直下,正当上颌骨的眶下孔处,穴位在眼轮匝肌与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眶下动、静脉,以及眶下神经及面神经颧支。下睛明位于睛明穴下0.2寸。针刺时从四白穴进针,针尖向上,斜透至睛明下2分许,留针30分钟。
注意事项:眼球四周进针要达到一定深度,通常用平补平泻法。眼周穴位不可提插捻转。起针后应注意按压,避免出血。根据病症还可遵循循经取穴原则,配合全身取穴。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熏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等。
(五)内科基础治疗
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贫血等基础疾病,治疗方法参考其诊疗常规。
(六)护理
病室内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及烟尘刺激。
禁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食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尽量减少阅读、少看电视,避免用眼过度。
4.密切观察患者眼局部症状及神、色、脉、舌、二便和伴随症状的变化,若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视力和视野进行统计。
1.视力评分: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在一周内稳定。无光感至光感计2行,光感、手动、指数、0.02、0.04、0.06、0.08、0.1间隔均计1行。治疗后视力增长≥3行计4分,视力增长2行计2分,视力增长≤1行计0分。
2.视野评分:采用octopus101视野统计,(此标准由青盲协作组自行拟定)。
(1)视力>0.1,能看清十字形固视点者采用g2程序测量30度视野,并记录md和ms值,计算缺损率md%=md/(ms+md)*100%,Δmd%= md出院%- md入院%。如Δmd%>10%计1分,Δmd%>15%计2分,Δmd%>30%计4分。
(2)不能配合g2程序者采用lvc程序测量30度视野。记录ms值,Δms%=(ms出院-ms入院)/30db*100%。如Δms%>10%计1分,Δms%>15%计2分。
(3)视力过低无法进行视野检查者此项计0分。
3.证候评分标准:主要以下面三个症状作为疗效评价标准:
(1)视物模糊。
(2)暗影遮挡。
(3)视疲劳。
根据症状消失、轻、中、重,分别计3、2、1、0分。
证候得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
4.疗效标准:通过上述三项总分相加判断。
无效:总分≤1分。
有效:总分2~4分。
显效:总分≥5分。
(二)评价方法
1.近期疗效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入院和出院时对眼部症状和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1)进入路径当天,按照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判。
(2)疗程结束时,进行疾病疗效判定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远期疗效判定方法
长期门诊随诊观察,以视力、视野、vep以及患者症状为评价指标,对患者视功能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