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
非凡线路
剧情简介
2017年11月4日,北京风雷京剧团八秩华诞研讨会暨《大武生张宝华》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风雷京剧团风入松小剧场举行。
《大武生张宝华》(封面)
嘉宾合影
京剧艺术家、戏曲评论家、区委宣传部、天桥盛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各界友人齐聚一室,共同回顾风雷京剧团80年发展路程并追忆剧团创始人张宝华先生生平的艺术故事。
《大武生张宝华》新书发布
张宝华先生之女张新(右)、梁益鸣先生之子梁少鸣(左)一起看书
北京风雷京剧团的历史和名气在一些京剧老戏迷当中非常有影响。剧团前身为“民乐社”,1937年在北京天桥天乐园正式成立,1942年改为鸣华社,1952年剧团改名为鸣华京剧社(以梁益鸣、张宝华二人名字命名)。1971年更名为北京风雷京剧团。
研讨会现场
武生张宝华先生,一专多能,武戏曾向钱宝森学习,戏路宽,舞台造诣颇深。曾排演《六号门》等现代戏剧目,演过《打窦窑》、《武文华》等剧目。
区文联副主席许立仁(中)介绍新书
《大武生张宝华》一书,在区宣传部、区文化委、区新闻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宣南文化研究会历时三年编辑、出版完成。新书发布正逢北京风雷京剧团成立80周年。当天,各界友人共同追忆剧团创始人张宝华先生的艺术故事。
北京风雷京剧团八秩华诞研讨会
80年来,北京风雷京剧团历经风风雨雨依旧屹立在行业潮头,一代代的京剧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尤其是近年来,北京风雷京剧团以“京剧+”的思维,把京剧和话剧元素跨界创新融合,创排梨园三部曲《网子》、《缂丝箭衣》和《好角儿的代价》。《网子》以新颖的形式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市场的好评,《缂丝箭衣》作为80周年团庆系列演出的重头戏,11月首演的1200张票,仅1小时多在网络上就被粉丝抢光了。
当天的研讨会上,京剧艺术家、戏曲学院、传媒出版等各界友人,就坚定文化自信、京剧传承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北京风雷京剧团松岩团长主持研讨会
北京京剧院院长 李恩杰(中)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说,京剧是北京的文化名片,在文化生态日益改善的新时代,京剧艺术应继续按照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以为人民为中心,打造喜闻乐见的京剧剧目与演出。
京剧名家孙毓敏老师向松岩团长赠书
京剧名家孙毓敏说,风雷剧团一直适应市场,灵活多变,推出了划时代的剧目,今后要创作接地气的新作,在票价营销上多下功夫,让老百姓坐进剧团多欣赏京剧艺术。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说,80年了,风雷京剧团在创新中坚持践行文化自信,通过“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让京剧在娃娃心中扎根。依据针对北京百姓接受演出票价的大数据统计,他建议,国外“全场均一票价”的演出理念值得尝试。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舒桐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舒桐说,风雷京剧团每年接收新学员,这是持续发展中应具有的前瞻眼光。青年强国强,京剧团坚守在艺术一线,演员梯队里的“小鲜肉”力量很重要,今后院团与剧团要继续紧密合作。
中国戏曲学院叶蓬教授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戏曲学院叶蓬教授说,风雷京剧团团小演员能耐大,剧目多演出场次多,得益于创作植根于群众,把住了台口,今后要多出新作才能屹立不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武并进,多培养人才,实现更多的舞台实践。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雪梅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雪梅说,风雷京剧团风雨80年不容易,因为有根有魂才屹立不倒,剧团“后路早已断、前行见大勇”的精气神,创作出不少精品,年演出场次在500场以上。赶上文化发展盛事,剧团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责任,以对国粹的热爱,坚持京剧+创新性发展,面向新时代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让老百姓看懂京剧、爱看京剧。
与会嘉宾纷纷祝贺并建言献策
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在会议上表示,剧团此次为张宝华先生编辑《大武生张宝华》一书,不断温故知新,学习剧团老一辈艺术家艰苦创业,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北京风雷京剧团成为百年剧团,生生不息。
文字:张海涛 宋红英
摄影:刘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