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鲁班

状态: HD国语

主演: 毕鉴昌 李长乐 王斑 张璋 

导演: 史大千

语言: 汉语普通

首播: 1964(中国大陆)

更新: 2024-05-27 23:12

类型: 剧情 

6.7

非凡线路

  • HD国语
  • 搜狐视频

  • 高清版
  • 剧情简介

    文/朱安平

    "

    号称中国建筑鼻祖的鲁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一部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片《鲁班的传说》,记述了这位古老的能工巧匠在平凡劳动中所创造的不凡奇迹。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青年鲁班》,则通过表现新一代建筑工人刻苦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成功改革历来沿袭的“放大样”陈旧技术,热情讴歌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与奉献。这部出自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影片,朴实无华、明快刚健,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优秀之作。

    “神话”变为现实

    影片《青年鲁班》取材于曾在建筑行业产生很大影响的打破“木工技术必须‘放大样’” 千载常规的事迹。创造这一技术革新先进业绩的,就是当年北京建筑工人队伍中名闻遐迩的“青年突击队长”、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李瑞环。

    所谓“放大样”,是我国传统木工技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凡遇复杂的木工活,须先在地上铺设一块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由技术精湛的“老把式”,在上面按设计图纸等比放大画出实样,据此得出相关尺寸和角度做出样板,然后再依葫芦画瓢下料施工。这一做法既繁琐复杂,又费时误工,而且只有经验丰富的行家才能掌握。

    李瑞环于1951年进入北京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学习木工起,就听说过“放大样”。1955年在友谊宾馆工地干活时,他又亲眼目睹了为做弧形碹胎模板,花去放大样的人工相当于正式生产用工的一半多,曾心痛而又不解地问工长:“究竟为什么要放大样?”可听了工长左讲右讲仍不明白其中奥妙,还想继续请教,工长却不耐烦了:“放样是木工的‘尖端技术’,你是学不会的!”李瑞环不由产生了一个念头:放大样既然这样难学,能不能不放大样呢?当他向身边的几位老师傅说出了这个憋了很久的想法,他们都深表赞同,但又不约而同地认为“不好办”。

    于是,李瑞环到书店和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有关木工的书籍资料,寻找有没有能不放大样的答案,结果一无所获,有人好意相劝:“算了吧!连苏联做屋架也要放大样,我们想不放大样,岂不成了‘天方夜谭’!”李瑞环并没有因此气馁,他想起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下决心先学习放大样的原理和技术,有人为李瑞环这股子钻研劲头所感动,知道他要掌握放大样是为了革放大样的命,就告诉他:“不放大样并不是绝对不行,得查三角函数表来算。”可是只上到小学四年级的他哪懂得什么是“三角”,又哪会查“函数表”呢?正在这时,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工地党支部提出建筑业职工首先要攻下文化堡垒,李瑞环利用一切空歇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用两年时间学完小学算术,1958年3月考上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刻苦学习,即使在人民大会堂工地施工任务很重,又担任突击队队长,还兼做团支部书记工作,功课也从没有落下过。

    "

    ◆参与人民大会堂建设的“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李瑞环(中)。

    李瑞环把学习科学知识与生产工艺改革结合起来,在学习平面几何时,他联系屋架制作和计算思考画图,无意中看到一块三角板立起来就像半个屋架,便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找到了屋架的计算方法,后来学习“圆内角”和“相似三角形”,他又使用5种几何定理求出了计算弧形碹胎的公式,再通过进一步学习“商高定理”,发现只要知道房屋的跨度和屋架的高度,便能求出屋架的坡度,以此可以得出屋架各部分的下料尺寸,这让他终于找到了不放大样就能下料的门道,想不到过去耗费人工的“放大样”,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计算出来。

    然而要在实际工作加以运用以代替放大样,并非一帆风顺。1959年5月,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和兄弟队组承接了人民大会堂挑檐模板制作,这项任务不仅量大而且复杂,仅设计图纸就有8张,技术难度堪称“全国第一”,按惯例先放大样,把木料运到架子上去,用刀锯一点一点比着做,因使不上电锯,效率受到牵制,工期将受影响。工地领导多次召开木工座谈会,让大家献计献策。李瑞环和队员们研究后提出先算好尺寸直接下料,预制模板运到架子上去拼装,这样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使工期缩短。消息传出招来一片反对之声,认为是“胡闹”,技术和质量检查人员也说:“这是人民大会堂工程,谁负得了这个责!工地上有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组,搞不好掉了进去,岂不是无事生非?”

    听到这些说法,李瑞环思想斗争很激烈,但在党支部热情鼓励和支持下,还是下定决心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用计算法代替放大样,同时又细致扎实地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老师傅们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制定解决对策。为了防止差错,李瑞环不但用几何定理反复进行验算,还在铺板上放了一个小样,核查测算出来的数据有无出入。深夜,他还同几个队员一起跑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广场上,做了几条斜线实测实量,验证计算数据是否准确无误。第二天,他们就抛开了放大样的千年常规,把十多种不同尺寸的模板和所需支体用电锯截好,然后搬运到架子上拼装,结果一举取得成功,原计划7天的活只用3天半就完成了。

    突击队员们都非常愿意学习和运用这一计算方法,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起来各有困难,李瑞环又用业余时间把它们总结编成“简易计算表”“简易公式”等共10种方法,让大伙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随后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开办了李瑞环木工简易计算法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该公司和北京市各建筑公司的木工代表91人,由李瑞环本人亲自讲课,经过3天学习全部掌握了这一计算方法。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筹委会和建筑工程出版社于1960年3月编印和出版了《李瑞环木工简易计算法》,这一木工科技重大革新成就在更大范围得到普及和推广。

    “踏实当小学生”

    牵头主创电影《青年鲁班》的,是电影大师史东山之子、北影年轻编导史大千。他是在1960年春参与拍摄一部名叫《红旗飘扬》大型纪录片时,获悉李瑞环以科学计算方法代替千年老常规“放大样”事迹的。他在后期编辑样片时,被一个木工突击队长的素材吸引住了,从镜头上看去:其人个子不高却身手不凡,率领队员以新型方法下料、制作,几个小时便把一个大屋架做好了,而另外一个老师傅所带的木工队,还在按步就班地“放大样”。一个问号当即在史大千脑中升起:为什么这样的常规以前就没有人能破除,而这个青年人却能这样做呢?再一打听,得知这个小伙子解放初只有初小文化,现在却苦钻苦学达到大学程度。史大千激动了:解放才十多年,工人阶级的队伍里就出现了第一代知识分子,知识和劳动相结合,一个多么新颖的主题!这不是短短几分钟的纪录片所能完全表现的,他提出继续收集材料另行创作,得到厂领导的支持。

    "

    ◆史东山全家1947年夏在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左二起:史大千、史东山。

    史大千很快下到北京西郊一个建筑工地。工人们都在各自岗位紧张忙碌,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他东看看、西看看,什么都很感兴趣,等到工人们休息时,赶紧拿着个本子问这问那,可是总谈不出什么有用的材料。这让史大千很是苦恼,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想起了临行时北影厂长汪洋的嘱咐:“去了要踏踏实实地当个小学生。”他又打开了带在身边的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的一段论述显得特别亲切:“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就是在这句话中,他得到了深刻启示,决心好好参加劳动,先从学徒当起。

    从那以后,史大千的身影就出现在沸腾的工地上,不是抬木头就是搬砖头,从早到晚一直不停。在劳动中,他从工人口中知道了青年突击队,知道了“一眨眼就是一个主意”的李瑞环。

    不久,史大千就来到青年突击队,一次机会让他见识了这位“一眨眼就是一个主意”的队长李瑞环,矮矮的个子,结实有力,动作敏捷,一双眼睛特别明亮而机灵。一场与另一队的“比武”,让史大千他感到李瑞环真是名不虚传。

    头天晚上,李队长召集突击队员,听取先行侦察来的“阵地”情况介绍,“一眨眼”便作了周密“布署”:“要打一次‘用科学办法预制’的‘歼灭战’!”就是先做好天花板的板条,到时候抬上去装配。第二天,史大千与他们一起来到现场,看到两队同时进入阵地,另一队站在脚手架上,拿着一根一根的板条,仰着脖子往上钉,而李队长的人却先排成一字阵站在地上,按照算好的尺寸,把板条一大块、一大块地钉好,然后用绳索往上一拉,再用大钉子一钉就齐了,比另一队既快又好,对方当场佩服地赞叹道:“李队长脑子好使,真不愧‘一眨眼就是一个主意’!”

    通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史大千进一步了解到这支突击队之所以成为常胜队伍,并非“一眨眼就是一个主意”如此简单,而是在于形成一套独特的“细备、速装”工作方法,并且有着国家主人翁的赤胆忠心,千方百计动脑筋找窍门,做到“多、快、好、省”。作为一队之长的李瑞环更是带头坚持刻苦学习,才做到“脑子好使”。史大千亲眼看到他为学习花费了很多心血,他总是早晨天不亮就起床攻读有关建筑方面的书,中午学习政治理论和阅读报纸,晚上去业余大学或是和本队同志一起学习,除了工作,几乎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一个寒冬大雪的早晨,史大千和队员们刚起床,看见他从外面回来了,一个大口罩遮住了半个脸,眉上两道白霜,脸和耳朵冻得通红,他把两本书往床上一放就洗脸去了。史大千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后来问了工地门口外号叫“百事管”的老收发,才知道他天不亮就在路灯下念书了,雪地上留下了一大片脚印,一个个踩得很深很深……后来这些都融入到了影片中。

    李队长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精神,更令史大千感到钦佩。当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刚出版,全队只有一本,他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看。史大千曾问他:“不困吗?”他回答:“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毛主席的著作不能不读。读这本书,可真解渴呀!”那种兴奋的神情令史大千一直难以忘怀。史大千见他兜里总装着一本翻旧了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曾好奇地要过来翻了一下,封页已经卷曲,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笔勾划过,还写了一些密密的小字,他解释说:“隔行不隔理呀!打仗要讲规律,指挥生产也得讲规律,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用在生产上同样见效!”

    “我们自己的影片”

    在建筑工地生活了七八个月以后,史大千开始构思动笔,他原计划只写一个短小剧本,此时却感到像在挖一口井,时间越长掘得越深见水越多,产生了要创作一个长本子的强烈欲望,打算根据干劲充沛、智慧无穷的木工青年突击队长李瑞环的模范事迹,再揉入一些钢筋工青年突击队长张百发等先进工人的特点,塑造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崭新“能工巧匠”形象。

    工人们把剧本创作也当作自己的工作,给了史大千莫大关心与热情帮助。命笔之初,他曾担心缺乏经验而颇为胆怯,工人们鼓励他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你就在干中学、学中干吧!”初稿出来比较松散,有些同事看了直摇头,工人们又打气说:“头三脚难踢,哪有一锹就挖出个井来的,继续改吧!”到第四稿时给人物穿起了爱情外衣,技术革新反而淡化了,剧名也变成了《我的爱人》,工人们像以往一样在工棚围着熊熊火炉连夜听他念剧本提意见:“大千,不带劲!”“名字听了多别扭!”“你那么多好材料没写进去,真是扔了黄金捡了泥沙。” 李队长也不客气地提出:“政治思想内容是否表达出来了呢?大千,你再琢磨琢磨!”他又一遍遍往下改,到了第七稿技术革新与爱情故事合为一体,剧名改为《双喜临门》,工人们感到不错,还帮着把剧名又叫回《青年鲁班》。

    剧本完成后,因史大千被抽调参加中心工作下乡整社,《青年鲁班》的创作只得暂时放下,1962年夏回到北京又重返建筑工地访问了一些青年工人,对剧本作了补充修改,经厂里审查通过后,于1963年秋正式投入拍摄。

    "

    ◆《青年鲁班》电影文学剧本(史大千著)。

    与《青年鲁班》片名及其内容所凸显的鲜明而强烈的“青年”色彩一样,该片摄制组的“青年”特点也十分突出而显著。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史大千和摄影徐孝先、王振羽,都是第一次独立拍摄故事片。饰演主人公李三辈的毕鉴昌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属于标准的初上银幕新人。除老年角色由老演员饰演,其他大多也都年纪很轻。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创作集体,工作起来也是充满朝气,影片拍摄进展很快,仅两个多月就出来全部样片。但厂里初审不是很满意,感到节奏拖沓,重场戏不突出,不善于用电影镜头来渲染气氛,除了一眼就能看到的这些艺术上的缺点,思想内容上也存在不足,认为李三辈的基调定得低了一些,有几场戏表现得特别明显。厂领导建议再请建筑行业的同志看一下,特意叮嘱史大千多向李瑞环突击队的师傅们请教。

    建筑方面的代表应邀来厂观看样片后进行了认真讨论,提了不少宝贵建议。如意见比较集中的一场戏:李三辈革新没成功又出了事故,受到了非议打击,回家后拿起屋架模型凝视片刻,又失望地把它扔在桌上,无力地躺在床上,这时又回想起韩技术员讽刺他“忘本”的话来,感到难过极了,坐起来拉起二胡,在悲怆的曲调中想起过去年月……这样处理的意图,是想先表现出他情绪消沉,然后经过回忆和书记谈话再振奋起来。熟悉剧本的青年突击队工人反映:“听剧本时,问题不太明显,一演出来就觉着不对劲了,像李三辈这样的先进工人这时不会这样泄气的!”史大千忙问:“应该是怎样的呢?”一位工人笑着说:“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有的工人就有那么一股子打不倒的干劲,他们有了问题请教毛主席著作,请教领导,不会这样的发愁拉二胡!”

    "

    ◆1977年第11期《人民电影》《青年鲁班》剧照。

    这真是一针见血,史大千不由回忆起体验生活时遇到的情况,反思原因在于自己“想当然”,以为任何人受了打击后都会出现消沉,同时也被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束缚了手脚,以为非要以“情绪败退”衬托“情绪高涨”。在冷静加以总结以后,这场戏重拍时改为:李三辈在回家的路上不解地思索着,为什么革新失败、应该如何对待打击,到家后他拿出了毛主席著作,翻看《实践论》。师娘心疼他伤刚好不久,夺过书让他休息,等她走后他又掀起被子,露出了铺板上面放着的技术革新图样,以此表现“打不倒的干劲”,基调变为积极、向上,突击队的工人们看了认为还是真实可信的。

    经过精心补拍修改的样片制作完成了,一直关注其拍摄的文化部分管电影的领导夏衍,亲自来厂审查予以肯定,认为是突出宣传毛主席思想的一部影片,是一部顺应时代的作品。中宣部领导看后也很满意,还关照北影领导,对史大千这样的青年创作干部,要好好地培养使用。

    影片于196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上映,受到各方面重视和好评。广大建筑工人兴奋而自豪地称其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影片”。资深文艺专家亦以“一芽知春”“旗开得胜”等生动赞语,称道该片“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一代青年工人正在发挥革命干劲,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一方面又反映了我国电影界的新生力量正在成长。”史大千则发自肺腑地表示:“如果有一点成绩的话,要归功于党,归功于帮助我们的工人同志,归功于集体。”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剧情片青年鲁班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青年鲁班高清剧照,青年鲁班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