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
非凡线路
剧情简介
今年夏天(2021年6月4日),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李若明他们一行五人又回到了延安,回到了陕北,回到了他们曾经插队落户生活了多年的后梁家峁大队,时隔近五十年重返第二故乡,李若明说他心里格外激动,特别是见到了当年那个叫巧兰的女子,他更是激动不已,倍感亲切和欣慰,因为巧兰是最早走进他心里的女子。
看着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式窑洞,看着那平坦宽敞的水泥村里,看着笑容满面的乡亲们,再看看那层层梯田和绿油油的山川田野,当年来陕北插队落户的情景又浮现在李若明的脑海里。
那是1969年1月27日,天空灰蒙蒙的,不大不小的北风寒冷刺骨,裹着厚厚的军大衣,还觉得有些冷,在李若明的印象里,那年北京的腊月格外寒冷,抑或跟当时的心情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人头攒动的北京车站站台上,送行的人群里有不少人在哽咽,开往陕西方向的知青专列启动的瞬间,哽咽声顿时变成了哭泣声。坚强的李若明擦掉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和他妈挥挥手,转过脸来不敢再往车窗外看,车厢里此起彼伏的哽咽声再次让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北京开往陕西的知青专列到达铜川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在铜川住了一晚,他们又坐上了铜川开往延安的敞篷卡车,一辆车上大约有三十名知青,知青们的行李占据了车厢的大半。大家都裹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棉帽子,坐在各自的行李箱,任凭车辆颠簸摇摆,任凭车厢外钻进的寒风和黄尘肆虐,李若明感到了窒息,感到了肠胃的翻江倒海。走了多久,他不知道,只在途中下车方便时才看到了外面荒凉的景象。天黑的时候,他们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吃过晚饭,大家集中到一所学校里过夜,有人把被褥铺在地上,有人把被褥铺在了合并在一起的课桌上。旅途的劳顿,大家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大家都睡着了,李若明辗转反侧却难以入睡,他穿好衣服,和一名叫张健的同学走出教室,走上了延安的大街。那时延安有多萧条,是他们之前没有想到的。整个街面上黑灯瞎火的,几乎看不到一点灯亮,不到一个小时的样子,李若明和张健就差不多转遍了延安的大街小巷,市区最高建筑就是二层小楼,整个市区内就见到了两盏点亮的路灯,那微弱的灯光忽明忽暗,就像两只飞舞的萤火虫。
在延安住了一宿,吃过早饭,李若明他们又坐上了敞篷卡车,继续北上。原本以为就在延安附近插队落户,没料想,卡车又在黄土高原转来转去,行驶了一百多公里,才来到了他们插队落户的公社驻地。知青们从卡车上下来时,双腿麻木,满脸满身黄尘,就连嘴里都是尘土,都不敢对牙了。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在公社吃罢午饭,公社知青办宣布了知青分派名单,并给每位知青发了一块白色羊肚毛巾和一本红塑封的主席语录。随后,知青们跟着生产队派来拉行李的毛驴车去了插队落户的生产队。李若明和张健他们九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后梁家峁大队第二生产小队插队落户。
二队的梁队长淳朴又亲切,他带领知青们在他家吃过接风晚饭,简单说明了队里的自然情况,就把五名男知青送到了社员刘允兴家借住,刘允兴家有富余的窑洞,窑里的土炕很宽敞,足能睡下五六个人。四名女知青住在了梁队长家那孔闲置的土窑里,暂时跟梁队长一家搭伙吃饭。
刘允兴家有两个女子一个男娃,大女子叫刘巧兰,当年十八岁,长得很漂亮,个子也高,爱说爱笑。二女子叫刘巧红,当年十四岁,没她姐长得好看,但也挺漂亮的。老三是个男娃,叫刘成,当年十岁。李若明他们五名男知青住在刘允兴家最里边那孔土窑里,也和刘允兴一起搭伙吃饭,队里一天给刘允兴的婆姨记七分工。因为当时天气寒冷,知青们不愿意上山打柴,他们就象征性交给刘允兴家一点炭火钱,烧柴(烧火做饭和知青们烧炕取暖)的问题由刘允兴想办法解决(知青们的口粮已交到刘允兴家)。
每天做好饭,刘巧兰就会站在知青们居住的土窑外喊:“知青哥,吃饭哩。”李若明他们吃完饭,撂下碗筷抹嘴就走,刷锅洗碗的事情也不用他们过问。每天做早饭时,刘巧兰还会为知青们灌上两暖壶(热水瓶)热水,送到知青们居住的土窑。刘巧兰的勤快善良和热情得到了知青们的一致肯定,大家都说刘巧兰真是个淳朴善良的好女子。私下里,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刘巧兰的漂亮,大家都说,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女子,没想到这黄土高原上还有这样漂亮的仙女。
之后的日子里,李若明跟着刘巧兰学会了挑水,跟着刘允兴学会了上山打柴,他觉得,既然是来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就得学着参加劳动,就得学会生存的技能。因为李若明比较勤快能干,再加上他个头高长相好,明显看出刘巧兰格外对李若明好,知青们都开李若明的玩笑:“若明,看样子你要交桃花运了,后梁家峁大队的这个仙女非你莫属了。”
春节过后,陕北的天气逐渐转暖,在家猫了一冬的社员们开始出山劳动了,知青们也扛起老镢头,跟着社员们一起到阳面的山坡上刨挖小块的耕地,垒砌地堰,修建梯田。参加劳动的第二天,知青们手上都磨起了水泡,梁队长看知青们疼得不敢摸镢把,就让他们跟着女社员往山上运送土粪(牛羊粪和土杂肥混合在一起的肥料)。挑了两天粪,知青们的肩膀压得又红又肿,用手摸一下都火辣辣地疼。
看知青们挖地不行,挑粪也不行,梁队长苦笑着说:“你们这帮北京娃娃,都是银枪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哩。以后要好好锻炼,不要怕吃苦,百炼才能成钢嘛。”在梁队长的批评鼓励和指导下,知青们鼓起了勇气,谁也没再叫苦叫累。
第三天往山上挑粪时,眼尖的张健发现李若明的肩膀上多了一个棉垫,他就追问李若明:“这棉垫哪来的?垫着舒服吗?”“刘巧兰给我的,垫在肩上,还真不那么硌肩了。”李若明红着脸说出了实情。因为他俩是在一个四合院里长大的,又是同班同学,他俩的关系就不用说了。
下午往山上挑粪时,那个棉垫就被张健抢去了。当天晚上,刘巧兰又给张健缝了一个棉垫肩,张健羡慕得要命,他扮着鬼脸说:“若明,看样子你这辈子要扎根后梁家峁大队了,有这样的美人关心你,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在这扎根。我就没有这样的艳福,人家巧兰咋就不给我缝垫肩呢?不过,巧兰给我当嫂子也行,反正咱哥俩啥事都不分你我。”听了张健的话,李若明的脸都红到了脖子根,他就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都不敢正眼看张健。一提到刘巧兰李若明就脸红,看样子李若明对刘巧兰还真有什么想法。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转眼就到了1971年的秋天,经历了两年半的劳动锻炼,李若明他们都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适应了陕北艰苦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李若明,他不光学会了各种农活,还成了队里的副队长,扶犁经地(耕地),摇耧播种,他样样精通,社员们没有不夸奖他的。经过两年多的朝夕相处,李若明和刘巧兰的感情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俩虽然谁也没表白过什么,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俩的关系应该不一般,李若明脚上穿的千层底布鞋,就是刘巧兰做的。
那年秋后,后梁家峁大队得到了一个征兵的名额,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李若明成了全公社唯一的一名合格军人(北京军区特种兵)。离开后梁家峁大队的前一天,李若明原本想把自己那件军用棉大衣送给刘巧兰做个纪念,却被张健抢去了,他一本正经地说:“若明,你咋能重色轻友呢?”无奈,李若明偷偷将那个军用水壶(他父亲是军人)和自己的脸盆暖水瓶都送给了刘巧兰。李若明离开后梁家峁大队那天,刘巧兰跟在送行的人群后面,一直目送李若明坐着队里的毛驴车消失在路的尽头。
参军入伍后,李若明非常想念刘巧兰,刘巧兰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尽管非常想念刘巧兰,可李若明也不好意思给刘巧兰写信,一是刘巧兰不识字,写了信她也看不懂。再一个是他俩也没相互表白,没有写信的理由。就这样,李若明和刘巧兰断了联系。
后来,听张健说,有北京知青追求刘巧兰,刘巧兰摇着头说:“哦宁肯嫁个要饭的,也不和北京知青谈恋爱。”
李若明转业后分配到公安系统工作,直至退休。他的家庭很幸福,他的生活很富足,只是一想到刘巧兰,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2021年6月4日,李若明和张健他们曾在后梁家峁插队落户的五名男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寻找当年的足迹,去看望乡亲们。来到熟悉又陌生的后梁家峁,李若明他们惊呆了,昔日坎坷不平的黄土小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排排新式窑洞取代了当年的土窑,村前村后层层梯田和山川原野都是绿油油的风景,第二故乡的变化简直是太大了,真的是天翻地覆啊!
就在大家站在村头惊叹不已时,村口的超市里走出来一位大婶,那位大婶打量了一下李若明他们,惊喜地喊道:“李若明、张健……”她一一叫出了大家的名字。
李若明打量了一下那位大婶,高兴地说:“刘巧兰?是刘巧兰!你还是以前的样子,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漂亮。”“还木(没)变,头发都白了,孙子都娶婆姨了。”刘巧兰说完,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看着笑容灿烂的刘巧兰,李若明心里感觉很温暖很欣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最早走进他心里且令他牵肠挂肚难以忘怀的人。那天中午,刘巧兰尽了地主之谊,她亲自下厨为大家做了手擀面,还到镇上买来了好酒好菜。说起当年宁肯嫁个要饭的也不嫁北京知青的事情,刘巧兰哽咽了,她一个劲擦眼泪。
李若明他们重返第二故乡,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岁数大一点的乡亲们都还记得李若明他们。
"在后梁家峁待了两天,到镇敬老院看望了村里的几位老人,李若明把五千块钱偷偷压在了刘巧兰家沙发垫子下面,大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第二故乡。离开时,大家一同邀请刘巧兰去北京游玩,刘巧兰说她男人还在外面打工,等他不出去打工了,就去北京看看。
从陕北回来,李若明心里踏实了很多,究竟是为什么,他说自己也说不清楚。
作者:草根作家
剧情片故乡桃花运全集高清观看由3k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故乡桃花运高清剧照,故乡桃花运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3k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