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剑

状态: HD国语

主演: 郑少秋 徐少强 高雄 陈琪琪 

导演: 谭家明

语言: 国语

首播: 1980(中国香港)

更新: 2024-05-26 21:30

类型: 剧情片

  • 更新:2024-05-26 21:30
  • 状态:HD国语
  • 导演:谭家明
  • 电视台:其他
  • 主演:郑少秋 徐少强 高雄 陈琪琪 
  • 地区:中国香港
  • 语言:国语
  • 首播:1980(中国香港)
  • 收录:4m影院
  • 时长:60分钟
  • 集数:完结
  • 类型:剧情片
  • 关联: 名剑 名剑风流
7.6

非凡线路

  • HD国语
  • 剧情简介

    剑,在中国古代,已经超越了兵器的实际功用,既作为尚武的宣示,又是尊贵的象征,有时还是运势的承载,大概没有任何其他兵器可以代替剑在中国古人心目中至圣至尊的地位。

    有些名剑,例如始祖之剑轩辕,古代帝王用以披荆御敌,建功立业;

    其中瑰宝,比如宝剑倚天,连毛泽东主席都喜爱异常,直拟用来安定天下、造福世界。

    我们来介绍一位古代名将记载的中国名剑

    这位名将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人物,名叫李承勋,史书记载他以进士出身而统兵作战,沉毅果断,有勇有谋,官至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

    他在著作《名剑记》中,用简洁的语言记载了一百一十七枝中华古剑,各具形象,容我择其中数枚瑰宝奉上读者。

    1、轩辕剑

    轩辕帝采铜炼制,以天文古字镌刻其上。此剑铸时,中华民族应该尚处在部落联盟的青铜时代,此剑年代极为古老,被称为“短兵之祖”,当之无愧。为何以天文铭之,莫不是伏羲文字草创,尚未成熟?

    黄帝崩后,此剑随葬。五百年之后,山麓崩塌,沧海桑田,帝陵中空空如也,而此轩辕剑赫然在内,但是很快又倏忽不见,想来是去寻求有缘人了。

    道教以黄帝为道祖,同时也认黄帝为剑祖。道教认为轩辕剑上刻上的文字包括渔樵耕童,都是轩辕剑,也是它的主人黄帝要守护之人。

    剑之本质,止戈为武;

    剑之精神,守心御攻;

    剑之使命,非伐尚护。

    所以,中华剑祖手中的中华第一剑,不为杀戮为佑护。

    轩辕照胆飞画影,昆吾倚天射龙泉——漫话《名剑记》中的中华古剑"

    韩国游戏《轩辕剑》是不是已经出了第七季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天泽生灵、人羁情仇的故事,是写不完,道不尽的。

    (《名剑记》:《广黄帝东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

    2、画影剑

    颛顼(音:专须)也是千古一帝级别的领袖,他人有圣德,威望八荒。

    有一年天下大水,生灵涂炭。颛顼宵衣旰食,救助四方。他随手折下树枝,指点水中说:“大水请退,莫残百姓!”大水果然按照他指示的方向渐渐褪去。后来,此树枝化作宝剑,随身佩戴,名为画影。所以,画影是木剑,但是,这并不妨害它千里立至,除妖灭凶,而此剑还可指土生禾,指树结果,为民造福。

    画影剑与颛顼帝佩戴的另一付宝剑腾空剑,都是灵侠之剑:可以千里飞临,瞬时斩敌。

    二剑虽然忠实于盛德之主,却非雍容温文之器,而有凌空腾云之怒,平时不用时,在剑匣中可以发出虎啸龙吟之声。

    颛顼所辖地域广大,"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他少年为帝,为百姓福祉奔波,为后世敬仰。屈原在离骚中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颛顼的子孙!

    可知,有画影、腾空二神物相随,颛顼可以德披天下,武烁神州,跻身上古五帝之一。

    (《名剑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轩辕照胆飞画影,昆吾倚天射龙泉——漫话《名剑记》中的中华古剑"颛顼

    3、照胆剑

    这是商朝武丁的宝剑,武丁元年所铸,但是在史籍、传说中都湮没无闻。除了现代网文和传奇游戏中还可以看到身影,听到名字外,对于它的身世和事迹我们只知道: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即位初始就打造此剑,镌刻名字为“照胆”(陶弘景《刀剑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名剑事迹沉长河,唯有名字烁古今,不过,它的主人武丁也大大有名。为商朝中兴之主,在位长达五十九年。他即位之初,商朝王权衰微,诸侯藐视,经过他奋发打造,国势转运,武丁对内鼓励农业,重用贤良,对外开疆辟土,四处征伐,终于为商朝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人称武丁中兴。

    武丁还有三位著名的夫人:妇好、妇癸(二位惯战女将)、妇妌(农耕大师)。其实武丁夫人,有名字记载的就有六十四位,而且,她们似乎关系亲密。看来,武丁确实知人善用、实有人君之能啊!

    武丁时期的商朝,文盛烁烁,武威赫赫,甲骨文中70%的文字作于斯时,而殷(殷朝即商朝)墟中75%的人牲战俘也处于此间。可见,武丁王治国知贤人,杀伐亦果决,应该是个智慧和威严之王,跟随他的宝剑,既然名为“照胆”,也有说一不二、刚正坦诚之质,所谓剑如其人,剑性追缘。

    (《名剑记》:殷太甲剑名“照胆”,古文篆书)

    轩辕照胆飞画影,昆吾倚天射龙泉——漫话《名剑记》中的中华古剑"不世出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被有争议的认为是后裔祭祀武丁王后妇妇妌之器

    4、昆吾剑

    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这是唐代李峤的《剑》诗,这里,昆吾剑就是古代名剑的代称。

    昆吾剑在史料上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周穆王远征西戎,西戎臣服,奉上二宝以示通好:昆吾剑与火浣布,这火浣布实际就是石棉制成的布匹衣物,遇火不但不燃,反而除旧更新,而昆吾剑则锋利异常,消玉如泥(《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

    传说中,昆吾剑即轩辕剑。却说当年黄帝与蚩尤逐鹿中原,黄帝赤手,而蚩尤多有法宝兵刃。决战之前,有仙女赠剑,就是昆吾之剑,黄帝借此剑之利终于击败蚩尤。但是,战斗中,蚩尤也法力宏大,败阵之前,震断宝剑。后来黄帝与天女合力又将昆吾修好,命名为轩辕。

    那么究竟何以昆吾又辗转到西戎,且以原名赠与周穆王,这就湮没无考了。

    至于穆王西狩途中,相遇西王母的故事,到底是神话还是确有其事,后人就更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了。反正,昆吾之剑已成兵器泰斗,至于它经过了怎样的沧桑,现在只有我们想象力可以推演了。

    也许,名剑或潜于渊,或蛰于山,总是等待有缘主。历经千百年后,当年黄帝的昆吾剑认定与穆王有命中笃定的渊源,从而回到穆王手中,想助他成就霸业,重拾黄帝霸业。世上历经千年,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周穆王也是收服四方,威震宇内的一代雄主,配得上昆吾之荣耀。

    穆王后又远赴瑶池,与西王母相见。太平御览中记载的西王母,人面蓬头,虎牙豹尾,率领一群小妖穴居昆仑山下。其实,西王母应该是母系社会部族首领,这是个狩猎民族,所以部落中人兽皮为衣,兽牙为饰。

    西王母与穆王相会于瑶池,想到终有一别,不禁感伤。王母诵歌道:“白云悠悠,山川阻修。与君一别,再逢几秋?”穆王则以三年为期,约定再来。可是,一代英雄,终是一去不返。所以,李商隐作诗说:“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穆王何事不重来?”,用来暗指人仙殊途,凡人终究不能永寿。

    而穆王死后,昆吾也没了下落。

    正是:

    英雄多情,佳丽徜徉。

    骏驰飞逸,纵横无疆。

    宝剑重出,地老天荒。

    故人何在?宇宙茫茫!

    轩辕照胆飞画影,昆吾倚天射龙泉——漫话《名剑记》中的中华古剑"历史有多重八骏图,其中有周穆王八骏图,周穆王西征,获得昆吾割玉剑、夜光不满杯,也曾瑶池会西王母。

    (《名剑记》:子顺对魏王曰:“周穆王时,西戎献昆吾之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泥。”)

    5、倚天剑

    倚天剑被认为是天子之剑。

    三国时曹操佩戴此剑。倚天剑据说得名于宋玉《大言赋》中的名句:“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喜欢这句词,曾经手书两次。

    这里,耿介不是后世常用的“正直不阿”之意。耿:明亮,介:广大,耿介:圣大光明。

    倚,背靠之意,倚天:赫然倚于天外。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大地为车,以长天为盖,手中宝剑,光芒四射,赫赫于天。

    你看,倚天剑确实形象高迈:

    宝锋倚天,明亮堂皇;纵横高宇,王者气象。

    但是,在正史中对宝剑本身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平阳史传》:魏武初时有二剑,一曰倚天,一曰青虹,其力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名剑记》),曹操虽大名鼎鼎,但是这“夏侯恩”史上不见其人,普遍认为是《三国》中“演义”出来的人物。夏侯恩既不见于史载,青虹、倚天也就成疑了。

    实际上,倚天剑锋利无比,您就把它当作成为中华宝剑的代称好了。在诗词歌赋、传奇小说中存在感杠杠的: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白居易)

    吞若云梦者八九,长剑耿介倚天外(晁补之)

    长剑耿耿倚天外,疏星脉脉傍河明(林大春)

    更有毛泽东化用其境的诗句。毛泽东1935年长征即将胜利时,在岷山之巅吟出《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涼热。

    毛泽东诗词一直以心怀天下,眼望古今,挥手宇内,气魄豪迈著称。此句是要用倚天之剑将昆仑山截为三截,分送欧美日,以造太平世界,全球同此凉热。

    在小说中最著名的应当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罗贯中的对倚天剑的描写:

    曹操有两把宝剑,一把倚天,自己佩戴,一把青虹,赐予夏侯恩。但是,在长坂坡,赵云和夏侯恩交手只一回合,夏侯恩就被赵云刺落马下。而青虹剑也被赵云夺走。帝王之剑,终归汉家。长坂坡一战后,刘备运气开始走好,联吴抗曹,火烧赤壁,首黄忠,得马超,取汉中,直至建立蜀汉,与曹、孙三分天下。

    魏蜀之后,倚天与青虹亦不知所踪。

    轩辕照胆飞画影,昆吾倚天射龙泉——漫话《名剑记》中的中华古剑"安得倚天抽宝剑

    6、龙泉剑

    前面多次谈到,神剑见首不见尾,经常横空出世,阅尽人间春色,然后惊鸿不见,黄鹤杳然。我们来看看神剑是如何豹隐的。

    却说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振兴经济,发展农业,十来年间,晋朝兵盛资广,政治清明,国力远胜于吴国。而江东吴国,孙皓在位,孙皓为人,极为聪明,但是残暴自傲,为人寡恩。可是,司马炎迟迟下不了攻打吴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主要原因是北方戎夷未定,国有隐忧。

    还是大臣张华苦劝,司马炎才下了取吴的决心,期间战事胶着时,有大臣上疏,请斩张华以谢天下,但是,张华依然坚信,战事必利。

    终于,准备了几十年伐吴的晋朝,用四个月的时间拿下了东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张华一下成了重臣,封尚书、关内侯。

    到司马炎儿子晋惠帝时,张华又因祛除权臣有功,右光禄大夫侍中,任司空。

    吴国未灭时,张华已经注意到,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渺渺,等到吴国灭后,紫气愈加明亮。张华找来善观天象的雷焕,雷焕说,那是人间剑气精华,上彻于天。张华问道:人间何地?

    雷焕说是豫章丰城。张华就任命雷焕为丰城县令,名为补官,实为寻宝。

    豫章丰城,今江西宜春辖区也。雷焕在豫章,掘地得宝剑二口,精光射人,光亮如雪。看剑上铭文,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宝剑得见天日,当天晚上,斗牛间,紫气消逝。

    据说,龙泉太阿就是上古圣剑干将莫邪。

    后来,雷焕将龙泉剑奉以张华,自己则佩戴太阿剑。

    伴君如伴虎,张华最终因不肯附逆叛将,被政变的赵王司马伦杀害。他的龙泉剑也不知所踪。

    后来雷焕死后,其子雷华佩戴起太阿。雷华担任州中佐吏,一次在途径延平津(福建南平东)时,腰间的宝剑一下脱剑鞘,跳入水中。雷华派人打捞,唯见水中,两条蛟龙相互蟠绕,光彩照水,波腾鱼惊。

    雷华明白了,太阿感于龙泉,二剑合璧,化为潜龙。这一下,又不知道何时才能再遇有缘人了。雷华遂感慨而去。

    所以说,剑多是化龙化蛟,潜蛰渊潭的。

    轩辕照胆飞画影,昆吾倚天射龙泉——漫话《名剑记》中的中华古剑"今日丰城,斜拉塔设计为双剑形状,以应龙泉、太阿传说

    (《名剑记》:<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曰:“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斯言岂效欤!”因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尺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


    轩辕照胆飞画影,昆吾倚天射龙泉——漫话《名剑记》中的中华古剑"

    《名剑记》记载中华古剑117枚,

    有夏葛、辟邪、赤霄、神龟;

    有茂陵、镇山、清刚、玉具;

    有思照、定国、永昌、龙雀;

    有水心、千金、火精、古铜;

    有西蕃、角巾、楚铜、安定;

    有吴越、陶氏、分景、燕奴;

    有辟兵、白虎、三尺、含光......

    中华名剑,是我们民族尚武、进取的不灭记忆,是我们民族奉天承运、辟疆守土,扶幼弱、斩不平、济民生、望福祉的精神物化。

    正是:

    中国名剑,潜跃恒昌;

    为民为王,武尚仁扬;

    名剑中国,载义载方。

    奉命承运,天下吉祥。

    剧情片名剑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名剑高清剧照,名剑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