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衣解带

状态: HD中字

主演: 简·方达 安·罗斯 凯瑟琳·马丁 莱纳德·马尔廷 戴博拉·纳杜尔曼 迈克尔·威尔金森 柯琳·阿特伍德 安吉拉·兰斯伯瑞 奥里-凯利 达伦·吉尔希南 德博拉 

导演: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其它)

更新: 2024-06-17 03:43

类型: 纪录片

7.2

非凡线路

  • HD中字
  • 剧情简介

    上世纪70-80年代,受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资助,以历史片代表的"afc"类型成为电影创作热门,诸多优秀作品如《悬崖上的野餐》、《我的辉煌生涯》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屡获殊荣。澳洲电影开始成功地进入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澳洲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风格鲜明的商业类型片。它们继早期本土的丛林土匪片之后,再次以自己的多元而又鲜明的澳洲特色成功吸引观众再次涌入影院。

    票房大卖的商业类型片

    在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澳洲类型片就是讽刺喜剧。70年代电影《鹳》(stork)(1971)就是代表性作品之一。其主人公是一个身高2米,外号为"鹳"的失业男人,粗俗搞笑、反社会、不合群,充分借鉴了60年代英国喜剧中的无政府主义作派。本片虽然粗俗,但卖座效应空前,并带动了一大批同类喜剧问世,这类喜剧也被称作"澳式低俗喜剧"(ocker comedy)。

    "《鹳》成为澳洲低俗喜剧代表

    类似的作品有《巴里·麦肯齐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barry mckenzie)(1972),它借鉴了美国早期经典喜剧《卓别林》,讲述了一位土里土气的澳洲人,来到英国大城市伦敦后引发的系列笑话与闹剧。这部电影后来还拍成了系列片《巴里·麦肯齐独霸》(1974)等,它们和《阿尔文·普珀》(alvin purple)(1973)等澳式喜剧一起,通过对土澳主人公的塑造和对澳大利亚俗语文化的讽刺,创造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

    "《鳄鱼邓迪》多年高居澳洲电影票房榜首

    此类喜剧片一直有较好的票房,发展到80年代,便成为喧闹的澳式商业浪漫喜剧。其中的经典代表之作有《鳄鱼邓迪》(crocodile dundee,1986) ,《彼得·法曼》(1986)等。尤其是《鳄鱼邓迪》,它讲述了一个澳洲捕鳄猎人从澳大利亚内陆来到美国纽约的故事,全片制造了地域、文化、性别等多个冲突笑点,收获了全球3.28亿美元的惊人票房,一直高居澳洲电影票房榜首,至今不可超越。它后来还陆续推出了三部续集,每部都收到了高额的票房成绩。

    "澳洲内陆哥特式恐怖电影《惊魂之醒》

    此外,澳洲悬疑恐怖片也开始成熟,并因为拍摄地点显示出与他国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系列被称为"内陆哥特式"的惊悚小说和恐怖电影问世,包括《惊魂之醒》、《漫游》、《吞噬巴黎的汽车》、《恶魔客栈》 、《野猪战士》和《羞耻》等。这类电影往往将主人公置身于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内陆风光之中,再用突然冒出的冷血杀手让人尖叫惊魂。

    例如《帕特里克》(1978),它在借鉴希区柯克《惊魂记》的基础上,结合澳洲荒凉壮美的自然风光,制造出更大惊恐。本片导演理查德·富兰克林也拍摄了大量的恐怖片如《幻想》(1976),《血溅回旋路》(1981) 等,一度被称作"澳洲的希区柯克"。这种内陆恐怖片在后来的澳洲电影中也从未绝迹,影响较大的有21世纪的《日本故事》、《提案》和《狼溪》等片。

    "《疯狂的麦克斯》开辟科幻片道路(1979)

    与众不同的科幻公路片。乔治·米勒 导演的《疯狂的麦克斯》(1979)可谓是凭借一片之力开辟出一条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这部反乌托邦的世界末日幻想影片以b级制作达到了a级电影水平,在美国获得了澳洲电影史无前例的高票房。这部影片也让电影委员会醒悟到,澳洲电影走向世界并非只有历史片一条路可走。

    新浪潮时期的代表导演及作品

    在这个时期,因为创作环境的宽松,大批新锐导演纷纷涌现,他们以独特的个人影像风格和主题选择,不仅扛起澳洲电影复兴的大旗,更因此走进全球视野,成为世界影坛中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其中的代表人物除了彼得·威尔这样大家熟知的导演,还有蒂姆·伯斯塔尔,肯·汉南,弗雷德·谢皮西,约翰·杜甘,理查德·富兰克林等人。

    我们不妨选择几人,窥一斑来见全豹,感受下新浪潮导演们的创作激情。

    "代表性的导演彼得·威尔

    彼得·威尔(peter weir)

    彼得·威尔可以说是澳洲电影复兴的旗手。1975年,他根据琼·林赛的同名经典小说改编了悬疑剧情片《悬崖上的野餐》,被公认为开创"澳大利亚新浪潮"风气之先的代表之作。该片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某女子学校野餐时发生的学生失踪故事。在这部电影中,可以明显看到60年代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在主题和拍摄手法都突破了以前澳洲电影的陈腐之气,而兼具戏剧、神秘、恐怖及梦幻诸多特征的叙事手法更让人惊艳。这部影片获得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摄影奖,在使彼得·威尔扬名国际的同时,也第一次让世界看见澳大利亚的独特风光和文化异趣。

    此后,他接连拍摄了《最后的大浪》(1977)、《水管工》(1981),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引人入胜的澳大利亚悬疑故事。1981年,他执导的《加里波利》反思了一战澳新军团的牺牲和意义,为他再次赢得一座澳洲影视学院奖最佳导演奖。而1982年的《危险年代》,讲述了1965年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政变的故事,荣获第3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这些优秀的澳洲本土作品,都为他80年代后期受邀去往好莱坞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继续拍摄出《楚门的世界》、《死亡诗社》等经典作品,为澳洲和美国的电影发展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女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

    在上世纪以男性导演为中心的电影世界里,女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是个独特的存在。她以首部长篇电影《我的辉煌生涯》一鸣惊人,讲述了一部璀璨夺目的女性奋斗诗篇,从自然和社会环境、成长背景等多个视角来探究主人公西比拉的独特性格和反抗历程。这部影片收获了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6项大奖和金棕榈、奥斯卡若若干提名。这也是46年来第一部由女性导演的澳洲电影。她随后制作的成长系列纪录片《甜蜜十四岁》和《再见十四岁》都是深挖女性主体生活的优秀作品。后来的新西兰女导演简·坎平的创作也多少受她影响。她在90年代也拍出了《小妇人》《爱情、欲望与谎言》等若干优秀作品。其作品风格被描述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和"现代的幽默感。"


    "高产导演布鲁斯·贝雷斯福德

    布鲁斯·贝雷斯福德(bruce beresford)

    这也是澳洲一位高产的导演,在其50年职业生涯中拍摄了30多部电影,其中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影片应该是《为黛西小姐开车》《双重危机》等。其实他还拍摄了一些与中国相关的电影,如《红色中国》、《毛时代的最后一个舞者》等。贝雷斯福德进入大众视野,就是从1972年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巴里·麦肯齐历险记》开始的,虽然他本人对这部影片评价不高,但在当时,这部喜剧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拍摄了续集,一举积累了较高的人气,这也成了他后来进入好莱坞的敲门砖。

    "乔治·米勒是澳洲新浪潮中的一个异类

    乔治·米勒(george t.miller)

    1979年,米勒用做老本行医生赚来的钱加上afc的部分资助,拍出了风靡全球的科幻片《疯狂麦克斯》(mad max),获得澳洲电影学院最佳导演,也一举书写了澳洲电影创作的新方向。他此后接连拍出《疯狂的麦克斯》三部续集,每一部都票房大卖,获奖无数,简直是澳洲新浪潮导演中的一个异类。他在低成本类型片中尝试了多种先锋电影手法,如大量使用杂耍蒙太奇进行场景衔接,在看似简单粗犷的暴力美学中,透出史诗般凝重的气质,都一再为人称道。但他其实并不局限于动作科幻片创作,新世纪以来的动画片《猪宝贝》和《快乐的大脚 》也为他挣来了诸多殊荣。

    澳洲电影人转战好莱坞

    当然,这一时期涌现的诸多优秀作品和演职人员也吸引了世界影坛的浓厚兴趣,好莱坞、英国等国纷纷向优秀的澳洲电影人伸出了橄榄枝。80年代中后期,大批澳洲电影人纷纷转战好莱坞,这也直接造成了新浪潮时代的终结。

    才华出众的编导创作人员毫无疑问是好莱坞挖掘的重心。毫不夸张地说,新浪潮时期出现的代表导演们大都有过闯荡好莱坞或欧洲的经历。只不过,有人成功风光无限,有人失意悄然回归。

    "《悬崖上的野餐》震惊国际影坛

    以彼得·威尔为例,他因《悬崖上的野餐》震惊国际影坛后,就屡次收到好莱坞的邀请。1982年,他拍完《危险生活》后,终于去往了好莱坞,成为一位世界顶级导演。他走时还顺手拉跑了不少合作过的老伙计。如编剧大卫·威廉姆森,大卫是位极有才华的剧作家,他的原创剧作如《唐的派对》(1976)、《加利波利》(1981)等都有较大反响。而与威尔几度合作的演员梅尔·吉布森,当时还是个小鲜肉,也跟着导演转入好莱坞,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明星和导演生涯。

    "保罗·霍根因《鳄鱼邓迪》一炮走红

    票房大卖的类型片导演和演员更是好莱坞青睐的对象。以《疯狂麦克斯》和《鳄鱼邓迪》为例,两片的导演乔治·米勒和彼得·法曼都进入好莱坞并继续拍摄续集。而担任《鳄鱼邓迪》编剧和主演的保罗·霍根(paul hogan)也在美国一炮走红,他凭该片获1987年第44届金球奖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及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从而开启了顺风顺水的国际电影人生涯。当然他并不是特例,同样获得成功的澳洲男演员还有山姆·尼尔、休·杰克曼多位。

    "年轻的妮可·基德曼已很耀眼

    女演员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妮可·基德曼。她于80年代初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儿童电视和电影中,在接连出演了几部澳大利亚电影,包括《绿宝石城》和《死无所依》之后,她以精湛的演技获得了肯定,好莱坞的角色也随即到来。

    这些成功的案例也鼓舞了更多的澳洲电影人,越来越来的编导明星开始涌向好莱坞,追寻一条国际巨星之路。

    结语

    总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澳洲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多元宽松的创作环境,让澳洲电影展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不管是专注作品内涵和作者风格的艺术电影,还是独辟蹊径独具特色的商业类型片,都开始启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可惜的是,随着国内创作风气的转变与好莱坞的热情召唤,彼得·威尔、贝雷斯德福、谢皮西等多位新浪潮主将纷纷赴美发展,惊涛拍岸后的澳洲新浪潮也风光不再,泯为众人。


    参考资料:

    1、dermody.s&jacka. e , 1988, sydney, currency press.

    2、邓天颖,张威:《透视澳大利亚电影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维基百科《澳大利亚电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nema_of_australia

    4、维基百科《澳大利亚新浪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stralian_new_wave

    纪录片宽衣解带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宽衣解带高清剧照,宽衣解带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