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组曲

状态: HD中字

主演: 艾米莉·布朗宁 阿什丽·格林尼 卢克·葛莱姆斯 阿万·乔贾 朗·里维斯顿 雷利·麦克伦顿 约翰·卡洛·林奇 Tatanka Means 保罗·瑞 艾伦·图代克 阿丽维亚·阿 

导演: Eddie O'Keefe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美国)

更新: 2024-06-08 21:35

类型: 剧情 

非凡线路

  • HD中字
  • 剧情简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文|八号探秘人

    编辑|八号探秘人

    前言

    钢琴曲《香格里拉》是崔世光的音乐杰作,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音乐本体中的神秘意象,深深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心,曲名《香格里拉》本身就带有神秘和遥远的寓意,让人联想到一个迷失在时光中的神奇之地。

    在这个音乐的世界里,崔世光通过琴键流淌的音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美丽景色和内心宁静的境界,本文并从“香格里拉”这一词的立意出发,结合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探究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意象。

    "

    钢琴曲《香格里拉》标题的意象

    “香格里拉”一词最初来源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作曲家创作《相遇在地平线》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这部小说,并将其作为《相遇在地平线》组曲的第三首(组曲的中心段落)。

    “shangri-la”被认为是希尔顿对于英语世界的独特贡献,《不列颠文学辞典》在评述《消失的地平线》时指出:“它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在小说中,香格里拉是一个充满了祥和与宁静、神秘而永恒的世外桃源。

    "

    这里有皑皑的雪山,有陡峭的峡谷,有森林湖泊,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和谐地相处着,这里的居民长寿,生活方式中西合璧,既古朴又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是一个人人羡慕、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与“香格里拉”意思相近的,还有“乌托邦”、“桃花源”、“伊甸园”等,这些词虽然意思不完全相同,但是都饱含着人民对平等、自由、解脱、超越等精神境界的向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香格里拉”的历史或文学传统。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乌托邦”的思想就已经在《礼记》中产生过,魏晋时期武陵“桃花源”的出现,使得“乌托邦”世界得以更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诗人陶渊明经历了仕途潦倒和人世沧桑,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理想社会,创作出了《桃花源记》,从此,“世外桃源”成了人人向往的世界。

    "

    西方国家对“世外桃源”般美好世界的向往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五世纪《圣经》中的“伊甸园”到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口中的“理想国”,再到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再到詹姆斯·希尔顿心中的“香格里拉”。

    无一不寄托着人类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从而试图寻找“精神上的净土”,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中,二战的风雨也将接踵而至,工业革命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满。

    "

    詹姆斯·希尔顿根据自己的体悟与对本国现实的质疑和重构,创造了社会总体想象物——香格里拉,他用所创造的“香格里拉”一词来代表着一种建立与自然完美协调的、和平、进步、平等、智慧的新世界的希望,同时被视为“社会总体想象物”。

    精神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需求,这是中西方共同的追求,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一致的,无论是陶渊明抑或詹姆斯·希尔顿,都是作者通过创作的方式在展现对现实的思考,反映作者的内心诉求。

    "

    钢琴曲《香格里拉》音乐本体的“意象”

    纵览全曲,《香格里拉》共154小节,结构遵循乐思发展,明显有变奏延展手法特征,主部、副部、再现部三部分则为视频场景的延续性发展,速度、节拍自由切换,活泼而不拘泥,结构处理有留白的写意手法。

    钢琴曲《香格里拉》曲式结构如下:

    "

    全曲开头在持续音a的基础上,采用了不和谐的小二度音程,并伴随着快速跑动的五连音,随后33小节由a、d两音为基调,采用云南民间音乐的动机,运用复调手法刻画出不同场面,直至45小节以a、e两音展开变奏重复。

    副部继续使用a、e两音并以四、五度音程为核心动机变化发展,左手以十六分音符为主,音乐不断推向高潮,91小节为全曲高潮部分,右手由原本的八分音符转变为十六分音符的切分音,节奏更加紧凑,舞蹈性更加明显。

    121-129为再现部,再现部为引子与主题的变化发展,结束部速度放慢,以三连音为主的固定音型结束在a音,主部、副部与再现部并不是完全不相同,而是旋律和引子的融合与升华。

    "

    节拍的多变形成音乐的自由意象

    引子部分开始,拍号由4/4拍—4/3拍-4/2拍-4/3拍-4/2拍-4/3拍-4/4拍变换了7次,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甚至是七连音等不均分的节奏型也屡次出现,由柔和但丰富的转变为富有表情的行板再到轻巧活泼的最后由慢板衔接进入b主题部分。

    47小节开始在短短的四小节拍号由4/4变成4/6拍再回到4/4拍再转入4/2拍。两小节之后4/4拍的主题旋律又出现一次重复。紧接着在展开部分,采用了富有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元素的音调,在节拍上自由切换,整体旋律音区宽广、高亢。

    "

    尾奏部分由andante转至largo(广板),整部作品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唐大曲结构“散——慢——中——快——散”大致相同,与“初见桃花源”也有着相似之处,“忽逢桃花林”——“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不复得路”。

    但乐思的发展完全不同于唐大曲“散——慢——中——快——散”的结构,而是不拘一格,非常自由,曲目中除拍号以及速度标记的多变外,作品中出现较多的延音记号,与rit.渐慢的标记,时刻晕染着氛围,拉宽节奏感,在多元空间中相互转化,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

    核心音程在“有调”“无调”中的自然和谐

    崔世光先生以受到现代思潮洗礼的眼光重新整合传统要素,呈现出特殊的音响及审美意趣,音乐中虽然充满了各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例如许多游离在调性边缘的音,减五度、增五度音程相互交错。

    但所有不和谐的音响听起来很自然,整体给人却无任何尖锐突兀之感,而是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梦幻,呈现出“香格里拉”境界特有的超然忘我、脱俗飘逸的意象和高远的气质、开阔的心胸与视野。

    不同的调式调性连续转换,旋律与乐段甚至只需要一个音就能完成调性自然过渡,42小节运用升f音使得调式改变至d宫调,91小节e大调至94小节转为e小调为同主音大小调转换。

    "

    多调性手法,调性有游离感,象征着各种文明和谐共生,人类创造出既独立存在又与现实相互关联的虚拟世界,正如在遥远东方的香格里拉,有着一位来自西方的却深受乡民爱戴的大喇嘛,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平衡。

    和声变化激烈而浑然天成

    引子寥寥几个音,以大字一组a为背景音,运用小二度不协和音程营造出了天与地的空间意象,随后右手在大字四组f采用由强减弱产生一串快速下行的五连音,随后是六连音、八连音等,音响由强减弱再渐强直至消失,宛如整个空间被一阵风席卷但转瞬消失。

    "

    似乎“在香格里拉,整个格局都被奇异的平静所垄断……空气清凉安静得似乎静止了”,仿佛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主人公飞机被击落,在被神秘的力量带到了一个他心中向往的地方,随着深入一点点揭开香格里拉的面纱。

    在《桃花源记》中则是发现洞口中似乎有光亮,又走了几十步,便豁然开朗,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音符逐渐变多,织体逐渐密集,通过左手休止符留白,让人感受到春天山谷中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雪峰上融化的雪水,温暖的风轻轻拂过脸庞,细细聆听花开的声音。

    主部主题重复第三遍前,由紧凑的节奏型进行衔接,声部由最低处快速的向高处进行,音量在一个小节内由f到p快速变化,采用短小的动机、偶然性的旋律使作品给人以大面积的色彩感,并不注重细节的过分刻画。

    "

    在经历8个小节转调4次之后,第91小节出现出现全曲高潮部分,力度标记为ff,在降c宫调上将作品推向高潮,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力度由ff转变为f,作品《香格里拉》共154小节,根据黄金分割定律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在95小节左右。

    牧羊人映照着夕阳,牛羊在懒懒的走着,一切似乎都变得慢了起来,旋律也分成了四个声部,大篇幅的三连音固定音型再次呈现,左手有大量留白,营造出静谧安逸的空间,一切尘埃落定人类到达心灵上的净土。

    织体变得松散,随着三连音的逐渐消散,全曲结束,结尾音符结束在重复的a音上,营造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象,画面呈现出静止感。

    "

    民族音乐元素应用的淳朴意象

    主部主题取材于云南舞蹈歌曲《十大姐》,但崔世光先生只采用了《十大姐》第一小节的旋律,并将原本的大二度关系改为小二度关系,民歌的风味既质朴又纯洁舞蹈节奏鲜明。

    主题b围绕着主音re和支撑音la的五度动机变换发展,总长4个小节,重复一遍扩为8小节,这一乐句随后变奏延展为两个不对称的乐句,分别为6个小节、8个小节,乐句中运用了“头尾相叠”即民间音乐的“鱼咬尾”的手法。

    "

    前乐句的最后一个音与后乐句的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或者相差八度的音,在以《十大姐》为主题动机发展的b主题部分,左手则为简单的分解式出现,紧接着第二次出现主题旋律,左手以对位的手法进行模仿。

    在第三次主题出来之前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衔接,再加上由强减弱的音效,一泻千里,生动的描绘出少数民族舞蹈时人群顷刻向四面八方涌去的壮观场面,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热情俏皮的性格特征以及节日热闹的意象。

    "

    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香格里拉》这首钢琴曲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共鸣,仿佛被带到一个超脱尘世的境地,心情也随之变得宁静起来,这样的音乐,让人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香格里拉”这个标题让人想起了追求理想与梦想的重要性,崔世光的钢琴曲《香格里拉》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作品,充满了神秘与诗意,它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童道锦,王秦雁.崔世光钢琴作品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詹姆斯·希尔顿,夏汀,朱红杰译.消失的地平线.北京: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关赟.崔世光钢琴音乐创作轨迹探究.青岛:青岛大学,2008.

    [4]陈欣冬.中国的香格里拉,西方的理想乌托邦——解析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作家杂志,2009.

    [5]周绪海.当想象进入现实——东方学视阈中的《消失的地平线》.安徽文学,2011.

    香港剧香格里拉组曲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香格里拉组曲高清剧照,香格里拉组曲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