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郑之珍(1518-1595),字汝席,号高石。安徽祁门人。据叶宗春所撰“墓志铭”以及《清溪郑氏族谱》《道光祁门志·人物志》等所载,或谓其“屡蹶科场”,或说他“高才不第”,总之他一生仅为秀才,并未做过什么官。
但他却在困顿中完成了《目连救母》(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这样一部长达100出的大型传奇。
当然,该题材并非他首创,除了佛经、变文,再经宋杂剧、金院本之外,到元、明以迄,这个故事一直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同时郑之珍也标明他的剧作是“搜实迹,据陈编”而撰写成的。这等于告诉我们,在他的《劝善记》之前是有过剧本的,只是因为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未曾看到而已。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可知,至少在熙宁、元符年间(1068-1100年)北宋东京的勾栏瓦舍已盛演《目连救母》杂剧,并能连演七八天;戏里还要穿插《尼姑思凡》《哑子背疯》《王婆骂鸡》《瞎子观灯》等许多关目。
如此说来,其“连台”的结构使它至少也得有序地走一走民间“提纲戏”的路子吧。但经过金院本的《打青提》和元杂剧的《行孝道目连救母》《目连入冥》等一批剧作从中原流向南方,辗转中它却有了很大衍变。
据马紫晨从河南搜集到的几个剧本看,其最大的变革除了使该剧受到了儒家思想全面陶冶外,便是把原本善良贤淑、乐善好施、惜老怜贫的刘青提,在郑之珍《劝善记》中转换成了一个打僧骂道、破戒开荤、悭贪杀生、放荡不羁的恶妇人。从南方各剧种(特别是高腔系统的剧种)所演出的目连戏来看,内容差不多全是这个路子。
始作俑者是不是郑之珍,由于此前500年间的一些本子基本全佚,而直到明万历壬午(1582年)才有了《目连救母》(剧)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刊刻,并成为第一个较完整的文字本,因此这一主要人物的演变经过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新资料的发现才能说清楚。
清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目连救母》传奇,又编撰出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共240出,每日演24出,10天连演《目连救母》在我国民间戏曲舞台上有很大影响,明末清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叙了“徽州旌阳戏子”搭台演出《目连救母》三日三夜的盛况。
近世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川等地的乡间多有目连戏的演出,或三日四夜不等,“花目连”甚至有连续七夜或九夜的;但清末民初的中州大地已大多只演二夜或只有一日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