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这首歌几乎是所有80后都熟悉的,也正是因为这首歌,很多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叫西双版纳。让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的是电视剧《孽债》。
《孽债》是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讲的是来自西双版纳的五个孩子,远赴上海,寻找各自父亲或母亲的故事。当年这部电视剧看哭了太多人,也成了很多人最重要的少年记忆。尤其是片尾曲,几乎深深印刻在这一代人的心中。
在豆瓣、知乎上,有很多怀旧的人发布了一些有关这部剧的内容和回忆,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探讨。很多人看了这部剧的介绍,也看了前几集,认为那一代人不负责任。生了孩子,为何要离开西双版纳回城市。再说,带着孩子也不是养不起。
这是典型的错怪了那一代人。其实,知青一代,远赴云南的最苦。到西双版纳插队的陈凯歌曾经说道,他赶了十多天的车,颠颠簸簸才来到了景洪。倒了景洪才发现,这里竟然如此的贫穷落后。除了茂密的热带雨林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西双版纳的人非常质朴,这里女性自古以来地位就比较高。在婚恋方面,这里没有传统的结婚概念,喜欢就可以在一起。是否结婚也不是那么重要。所以知青来到版纳,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思乡的痛苦,忍不住与当地人成双组对。
还有一些人同为知青,在西双版纳在一起,结婚,生下了孩子。当他们被批准返回城市时,孩子是不可以带走的。即便是带走,孩子也是没有城市户口的。当时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管得非常严格。这些做了父母的人除非不想回去,如果想回去必须将孩子留下。
作为父母,他们难道不愿意回去吗?当然愿意。在西双版纳插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噩梦,没有任何希望。唯一的希望是回到城市里。那里有机会,有家人,有前途。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没有人会放弃。
很多人的想法是,回去后不久就可以把孩子带回去。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回去日子也不容易,将孩子带回去几乎并不可能。很多孩子都是很多年后才与父母再见。还有一些孩子,一生都留在了这里的村寨里,成了地道的本地人。
版纳的父老乡亲,尤其是傣族的父老乡亲们,对这些孩子非常友善。有些孩子的母亲是傣族,父亲是汉族,后来孩子随母改嫁,也过上了正常的本地生活。那一代的孩子非常不容易。那一代的父母更难。他们的故事已经远去,可是他们的伤痕永远不会褪去。
回首往事,再听《孽债》的主题歌,禁不住觉得,美丽的西双版纳因为交通的便利,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家庭离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