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看过《知否》的人,一定记得大娘子王若弗这个角色,那个暴脾气,一点就着。看起来很凶很难相处,动不动就要骂人。
可是真相处起来你会发现,她其实没心机,也没有坏心肠,有啥就说啥,并不可怕,反而有些可爱,也就是那种所谓的“蠢萌”。
要是遇上这样的婆婆,其实还算幸运和省心,因为不用勾心斗角,即使会吵架,也是明来明去,一般也不会有啥危险。
可是世上还有一种婆婆,跟媳妇相处时,用的是心机。轻则让你日子不好过,夫妻关系破裂,重则还有人身危险。当然,后者这种说法,现实生活中没那么多。
可是影视中,那种用手段和心机对付儿媳的婆婆,可不在少数。遇上那样的婆婆,若你不够聪明,不够警惕,不够硬气,没有自保能力,怕是很难在那个家里顺利活下去。
比如电影《禁止尖叫》里的那个婆婆,看了可是让人不寒而栗,虽然只是剧情故事,但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角色。遇上类似的,也要懂得如何应对她才好。
这个婆婆的问题,出在对儿子的控制和占有欲上。最初她应该是个底层人,为了嫁豪门,怀上男人的儿子,然后顺利嫁进去。
结果又很快有了婚外情,然后用计谋害了丈夫。制造了一个意外现场,还把这个意外的责任推到了当时才7岁的儿子身上。
于是,家产全是她的,儿子则是因为自责,处处也容忍和顺从这个母亲。但是当儿子大了开始恋爱,又因为女友怀孕结婚后,这个婆婆接受不了了。
她觉得儿子被儿媳抢走了,特别是看到儿子跟儿媳恩爱的状态,更是失落又不甘心。所以对儿媳起了敌意,这里的敌意是比较严重的。
先是想办法除掉儿媳,计谋不成功后,再当着儿子的面卖惨,好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一起住,当然也是方便她控制或继续想办法除掉儿媳。
三个人住在一起,矛盾制造的方式跟现在许多婆婆的手段一样。那就是离间儿子和儿媳的感情关系,表面上,婆婆对儿媳很好很疼爱。
背过儿子,就是另一副面孔了。在儿子面前,婉转表达对儿媳的不满意,挑拨离间,再低姿态表达自己的委屈。
男人有时候不愿将问题想复杂,加上相信自己的母亲,所以多半也就听信母亲的说法。
这也是许多男人被当成妈宝男的原因,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妈妈,又怎么害自己呢?所以她说儿媳妇不对,就肯定是真的。
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跟自己老婆的关系也就危险了。剧中的儿媳,算是聪明勇气的那种。
她也渐渐看出婆婆不简单,也发现了婆婆曾派人来杀自己。但是她要直接对老公说,他特定不会相信。
后来这个婆婆将自己儿子支出去过夜,自己则是给儿媳下了催产素,让她在家生孩子。
生下孩子,又想把儿媳灭了,然后自己就又完整拥有儿子,并且还有一个孙子了。
好在儿媳还算命大顽强,扛了过来,并且找到证据,在老公面前拆穿了婆婆的真面目。好在这个男人也不笨,选择了相信老婆,一起离开了这个家。
现实中,虽然没有那么多婆媳矛盾上升到“要命”的程度,但是挑拨儿子和儿媳关系的婆婆确实大有人在。
?她们的心理,多数是想儿子站在自己一边,不能完全属于儿媳,不能只爱儿媳一个人,从而忘记了自己这个母亲。这样的心理,也让人觉得有些悲哀。
这样的母亲,多半是在家里缺爱的那种,首先是在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或者早早就离异独身带大儿子,所以儿子就是她的全部精神和生活的寄托。
所以不管儿子找了什么样的儿媳,都不会让她觉得满意,都会让她产生危机感。
觉得儿子要为了别的女人弃自己不顾,不再爱自己这个母亲,也不再管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心情如何。
因为恐慌,所以插手儿子儿媳的生活,对儿媳天生带着敌意。一旦有这样的心理,那么这个家庭自然是难以和谐的。
这样的时候,重点调和的人,也就是儿子这个角色了。他得敏锐地发现母亲的心理问题,也得相信媳妇诉说婆婆对她的敌意,才能做到两边安抚。
而不是倾向听取一边的说辞,或是因为听信母亲的挑拨,就对自己老婆产生负面情绪和想法,从而让夫妻关系真的出现问题。
但是归根结底,得让有这种心理的母亲明白:儿子不是自己的私有物,爱他,养大他,他便得有自己的生活,得有伴侣。
将来自己不在了,陪伴儿子的是儿媳。所以自己只能退居二线,不能再以自我为中心,控制儿子的人生。
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是很悲哀的,也说明这样的母亲活得没有自我,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只会让儿子更不幸福,才能放手让他自己去生活和心情,而自己的人生,得自己负责。
儿子能陪伴多少?能付出多少?那是情分,是福报,若他不能陪伴和付出,当母亲的也不能强制要求,那样只会让母子关系出现更大的裂痕而已。
当然,也希望所有儿媳妇,都不会遇上这样的婆婆,如果遇上了,还是要自己多个心眼,以免让自己和老公原本美好的感情关系,毁于婆婆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