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平台
有人将它视作获取资源,提取信息的渠道;有人通过它获得了视听享受,贫乏的生活多了点缀;也有人将它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在虚拟的空间中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
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收起棱角的人,都在匿名的世界里寻找到了另一种欢乐。
刚开始,这种欢乐是纯粹的、是放松的,它将触角伸向更远更细微的地带,串联起更多更复杂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毫无节制的表达、边界意识的模糊对某些个体来说却隐藏着意想不到的致命威胁。
如今,像艺人面对不实谣言采取法律措施、热点新闻的多次矛盾激化与反转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真与假的糅杂中,网络利用着大众的关注,消耗着群体间的信任,也伤害着无辜的人。如同狼来了的故事,无形中催生出“冷漠的围观者”。
它将思考融入冰冷的屏幕,将目光带向黑暗的角落,“网络阵痛时代”下,这是无奈之举,也是挽救之策。“未观全貌,不予置评”是我们能且必须坚守的最后一道底线。
网络,给了我们一把制造伤害的利刃
韩国电影总是对社会普遍现状有着敏锐的嗅觉,擅长于将血淋淋的现实不加以修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触动着观影人的全部感官。
《社交恐惧症》将视线投向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络暴力”,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
人性的善与恶相互交织,理想世界与残酷现实的殊死较量,都在本片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看似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随着情节的发展,事态的演变深深地牵动着观众的心。
本片讲述了网络暴力的发展和转移,看似割裂的网络与现实,在舆论的引导下,在人为的煽动下,演变成一场“道德风暴”,将无数人推入深渊。
主人公志雄是一名学生,心无旁骛地准备着警察特考,他的生活充实但枯燥。一次午后闲聊时间,他对朋友口中的“网络惹嫌女”——因辱骂逃役自杀的士兵而被网友攻击的闵荷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要是当上警察的话,就从你这种女人开始抓!”仿佛自己就是维持网络秩序的正义警察般,他敲下了这行字。
舆论的持续发酵,“网络惹嫌女”热度居高不下,各种谩骂和指责充斥着各大社交平台,闵荷英的个人信息早已被“人肉”,甚至有人为了博取关注,组织了一场声讨闵荷英的行动,试图借着“民意”去教训她一番,志雄在好友的撺掇下也加入了这支“正义的队伍”。
一行人嬉闹着来到闵荷英的住处,一路直播着这场行动,但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当他们推门而入时,看到的竟是上吊自杀的闵荷英。
恐惧、不安袭击每个在场的人,面对警察的质问和女孩父亲的痛斥,志雄和好友永民却认为闵荷英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他们开始寻找“真相”,想要找到那个杀了闵荷英的凶手。
但这一次,熟悉的网络暴力却转移到他们自己的身上。
事件进一步发酵,女孩的死亡给网络带来另一波讨论热度,志雄之前的留言也被挖出来,被网友认定“网络霸凌”的他每天都会收到上百条陌生通话和辱骂短信,教室的柜子上也被人贴满了斥责的字条。
出于某些原因,好友永民被怀疑是杀死闵荷英的真正凶手,因为总有人要为这件事作出牺牲。
当自己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他们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必须找出真凶,才能再次转移矛盾,也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
然而,事情的真相往往是残酷的,闵荷英确实是自杀,也确实是因为他们而选择了极端的方式。闵荷英用网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与网络的羁绊。
故事的最后,好友永民离开了这座城市,志雄看似也恢复了原来的生活。没过多久,闵荷英事件就被更劲爆、更狗血的新闻掩盖了过去,再也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网络,给了我们一场沉重深刻的思考
“如果我们没有抓到犯人的话,就等于是我们杀了闵荷英。”影片中好友永民说的这句话,令人唏嘘。他并不真正关心真相,只不过是想为自己的“罪行”开脱,甚至不惜制造另一个“真相”来遮掩自己就是那个“凶手”的事实。
“永民”是这个网络时代的畸形产物,也是阵痛时期的牺牲品。“永民”代表着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网络中的困兽,是角落里的“键盘侠”,躲在冰冷的屏幕后面吞噬着人性世界的纯良。
同时,他们却也是受害者。无序的网络社交空间中,他们并不是邪恶的制造者,只不过是被邪恶附着的可怜的传递者。在面对黑暗时,他们变得盲目、弱小、无助,他们甚至不敢反抗,他们只能竭力呼喊,乞求着别人的搭救。但大部分不幸的人却在这泥淖中越陷越深,直到将身边所有的事物都一并拖入其中。
网络是一个需要遵循规则的世界,迫切需要所有人自发的捍卫这秩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里的“穷”与“达”并非是物质世界的财富高低,而是精神层面的涵养。
作为参与网络社交活动的一员,每个人都先要做到独善其身,对自己的所言所语负责,看待事物不片面,不偏激,对待他人不轻视、不傲慢,发表看法不先入为主,不人云亦云。
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自我,不伤害别人。
摆脱束缚,不做那根网线的奴隶。
关于作者:@ 有点闲暇
一个藏匿在市井中的闲暇游人
一个游走在工作日的自由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