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河边的男洗衣工

河边的男洗衣工 豆瓣评分:7.9

BD中字
  • 分类:国产剧
  • 导演:基兰·饶
  • 地区:印度
  • 年份:2011
  • 语言:北印度语
  • 更新:2022-10-10 15:31
报错 收藏
  • 河边的男洗衣工是由阿米尔·汗,普拉提克·巴巴尔,莫妮卡.朵格拉,克莉特·玛尔霍特拉主演的一部国产剧。 “殷穆朗你看,这就是海滨大道,前面是焦伯蒂海滩。每天好多人都来这里玩,来吃炒面、包子、小吃,不过.. 更多

河边的男洗衣工剧情介绍

“殷穆朗你看,这就是海滨大道,前面是焦伯蒂海滩。每天好多人都来这里玩,来吃炒面、包子、小吃,不过我觉得大家来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因为城里很缺乏。海风闻起来很特别,闻得到人们的欲望。”——《河边的男洗衣工》

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阿米尔汗作为制片人,在印度影坛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与印度电影普遍的热闹、明朗,以及情节的狂飙突进、构思的天马行空不同,他制作的大多数电影呈现出一种情节上的细腻以及细节处的精致,以致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意味。而这部文艺片《河边的男洗衣工》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一开始注意这部影片,除了阿米尔汗是一个标签之外,令我好奇的还有这几个标签“文艺片”“篇幅较短”“无歌舞”。我想象不出来一部印度电影如果不载歌载舞地抻上两个多小时是什么样子。抱着这种心情,我看了这部电影。平常并不习惯看文艺片的我,第一遍并没有看懂,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细细地品出一点滋味来。

《河边的男洗衣工》,也叫《孟买日记》。我个人觉得其实第二个名字才能更好地概括影片。它讲述了四个人——洗衣工,富家千金,画家,录像带女孩——在偶然的际遇下,演绎的错综复杂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发生在孟买这个城市里。

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一、 四种人

影片着重塑造了四个角色:洗衣工穆纳住在简陋的棚户房中,却怀揣着电影演员的梦想。富家千金莎伊从美国来印度休假,热爱摄影的她打算拍摄孟买人的生活百态。画家安润通过不断搬家而获得新的灵感,事业正在起步却拙于与人交流。还有一个录像带中的女孩,结婚后随丈夫从家乡搬到孟买,对新的生活从开始的兴奋到最终的绝望。

穆纳:印度的贫富分化非常大,大到在莎伊这样的富二代每天喝喝咖啡看看街景身边还有女佣的同时,穆纳这样的家庭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于是他八岁的时候来到孟买,开始时和叔叔住在一起,以做各种零活为生。他曾经在餐馆打工,因为偷吃被老板打个半死。后来做了洗衣工,同时在晚上做打老鼠的兼职。或者说,打老鼠才是他的正式工作,而洗衣工则是兼职(孟买鼠患非常严重,以至于政府专门雇人打老鼠,每个月有一定指标),所以莎伊在提出要拍摄他工作的时候,他愣住了,莎伊说“洗衣工啊”,他才欣然同意。他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做那又脏又臭的工作的一面,更不愿意他单恋的莎伊看到。他也不愿意面对他单恋的莎伊其实只是利用自己,他是那么一个单纯的人。同时他还是那么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他希望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也向往着那种光鲜亮丽的生活,因此莎伊拍摄孟买的街景,他也并不理解。或许,他是孟买千千万万草根阶层代表之一,住在雨天漏水的贫民窟中,可能随时卷入街头势力的纷争,为了一个梦想,或者仅仅为了活下去。

莎伊:莎伊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同时也热爱艺术。而她身边的朋友却俗不可耐,以至于自己跟他们谈论有关安润的什么他们都能想到性的方面。他们也无法理解自己对孟买的街拍,对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项休闲娱乐活动,与喝酒泡吧甚至嗑药没什么区别。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莎伊也是一个相当欧美化的人,从她那比本地印度人标准得多的英语到对于安润一夜风流的并不在乎以及和朋友培希略显暧昧的关系都能看出来(印度民间还是相当传统的,这从穆纳的哥们看见莎伊给他照的裸上身写真就打趣他们结婚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莎伊对孟买十分好奇,却并没有打算融入这个社会,她来到印度只是休假和做研究而已,这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印度海归的态度。

安润:安润是一个独居的画家,与穆纳和莎伊不同,他可能代表所有人,也可能代表他自己。他有那么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心灵的那扇门却紧紧关闭,只有在拿起画笔时或者酒精催化下才能打开。他也有少许清高,不太愿意理会金钱有关的事情,他的经纪人在跟他谈论画作市场是,他也只是在用餐巾纸折小船,只有在经纪人提到在悉尼办画展的时候,他的眼睛才量了一下,因为悉尼有他的前妻和他的儿子。也许这种清高并非是一种恃才傲物,而更多地是一种不谙世事——不懂,也就不愿理会。他的前妻也许就是因为这跟他离婚,当然,还有别的可能性。他在苦苦找寻的,简单到只是一种感觉,却复杂到这种感觉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之能在画笔下找到,而促使他找到的,是一个家庭主妇,她如今只存活在三盘录像带中。

录像带女孩:女孩名叫亚斯敏·努尔,满心欢喜地随丈夫搬到这座城市,到处拍摄好能寄给家乡的弟弟看。然而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也只能把丈夫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然而这三盘录像带中却几乎看不到他丈夫的踪影,有的只是家里的女佣和女佣的胖女儿。同时,她也并不十分适应孟买的生活,好奇对面家庭快节奏地煮咖喱以及快速生活,在公交车上摄像被奚落,美好生活像沙滩上的字一样被时间的海浪冲去,剩下的只有回忆,回忆家乡的芒果,回忆童年的趣事,最终连这种回忆都不能支持她的生活,她无力面对未来。剧中暗示亚斯敏最终上吊自杀,然而这却被处理成为安润的想象。女孩最终是不是死去呢?或者是去了别的地方?谁都不能确定,只留下了三卷录像带记述了她的欲笺心事独倚斜栏,放在盒子里,被下一任房客安润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塑造了一个老太太,住在亚斯敏和安润的隔壁,每天不言不笑地坐在门口或者屋里,眼神悲伤,她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符号,或者是亚斯敏的外化,给人以无尽回味。

二、 三种交流

莎伊与安润:在剧中,莎伊与安润正面交流的场景并不多,只有开始由画展引起的一夜以及后面莎伊“偶然”遇见安润而被邀请回家喝一杯咖啡。莎伊对安润有一种艺术上的共鸣,而更多的却是一种迷恋。她平时无法与她的朋友们谈论构图、光线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却在安润那里找到了慰藉。但是对于安润来说,那却是在酒精催化作用下偶尔的一次放浪形骸,而自己平时生活中根本不是那个样子。安润对生活的要求何其之高,高到不会让任何一个女子轻易走进自己的世界,为的只是追求那一种感觉,可能曾经拥有过的,却因离婚而彻底失去的,精神与灵魂的高度协调以及内心的快乐(不能不说的是安润的身上多少有点扮演者阿米尔汗经历的影子,或者说这个角色是编剧基兰拉奥至少在潜意识里给阿米尔量身定做的)。于是在第二天清晨,安润只能笨拙地向莎伊道歉,甚至在他们第二次见面时还在道歉。莎伊对这件事并没放在心上,然而不知道她自己有没有注意到,她在日常生活中与安润的交流并不那么顺畅,只是像两个相识的人(都不能算是熟人)客气地交谈。他们当然不能喝点酒再来一次,那种感觉最终只能存在于莎伊的记忆中,像一个梦一样。

莎伊与穆纳:莎伊是来休假的银行投资顾问,穆纳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洗衣工,因为一次洗坏衣服的偶然的际遇,两个人相识,他们似乎都有点好奇对方的世界——莎伊喜欢拍摄孟买的街景,而穆纳则希望进入上流社会。然而他们却多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点不屑一顾,这个冲突体现在影片中,就是两个人关于写真拍摄地点的争执——莎伊则希望在街边道旁拍一些自然的照片,而穆纳希望去摄影工作室拍一些明星一般的照片;莎伊认为去影棚照相显得做作,她希望自己的照片“呈现出清新的风格”,而穆纳觉得街边的“清新的”风景没什么好拍的,因为他天天面对的都是这些。后来穆纳似乎有点爱上了莎伊,这种单恋也许是因为莎伊对他的亲切引发起了他一厢情愿的感情。因为贫困,似乎没有女孩子看上过穆纳,尽管他长得还不错。莎伊还傻傻地问:“你这么帅,怎么没有(女朋友)呢?”穆纳为了面子,只能有点尴尬地说:“我……没有看上的”莎伊怎么能明白穆纳这样贫穷的人的生活呢?她只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问八岁就离开家乡来到孟买的穆纳“为什么不回家看看?”“不想念家里吗?”“在家里是不是不快乐?”问的穆纳无法回答。阶级的鸿沟使他们无法逾越的,就连交流上也是。后来穆纳似乎有点明白,莎伊的友好其实多少有点利用的成分,她只是想找一个向导,带他走遍孟买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也在哥们的打趣与奚落中,意识到他根本无法超越阶级追求她。当他意识到这些时,他选择了逃避。莎伊拍到了他夜晚打老鼠的照片,他飞快地跑了,并且在第二次遇见莎伊时又选择了迅速逃离,只不过这一次他被莎伊追上了。莎伊找他聊天,问他怎么了“我们不是朋友么?”他冷笑了一下。也许莎伊真的把他当成了朋友,只不过他们对朋友的理解不一样罢了。他也嫉妒安润,莎伊问安润的下落的时候,他说可能去悉尼和前妻复合了。最终他还是追上莎伊的车,把安润的地址告诉了她,无言地走开。而莎伊也终于明白了穆纳对她的深沉到无以言表爱,然而车开走了,她只能握着穆纳给她的地址,默默流泪。

安润与录像带女孩:安润搬进了新家,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陈旧的铁盒,里面有一个小镜子,一条项链上面穿着戒指,一个小鱼的饰品(我也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以及三卷录像带。这些东西没人认领,于是他依次播放了这三卷录像带。录像带记述了一个女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她给她在家乡的弟弟的几封信。他开始抱着好奇的态度看这些片段,看那个女子曾经在自己现在住的这间房子里的点点滴滴,并且渐渐被这个一度活泼开朗的女子吸引,觉得这个女子似曾相识。渐渐地,他开始体会这个女子的内心,做她曾经做过的事情——听雨、看海、旅游、逛街、戴上那根穿着戒指的项链,感受一个女子从最初的欣喜到后来的失望、孤独,到最终的绝望和崩溃,甚至把她当成自己。他们似乎有着类似的经历:曾经对生活抱有热爱,却渐渐失望。他们同样有在远方的思念的亲人——亚斯敏远在家乡的弟弟、安润远在悉尼的儿子。安润曾经在离婚时一度崩溃,很长时间不出屋,不开门,直到穆纳害怕他出事来救他。然后呢?穆纳说他好了,然而真的好了么?那段经历刻骨铭心,是永远难以抚平的创伤。大概在看录像带之前,安润都不愿意想起那些事情。当最后一封信看完,他怅然若失,在屋子里打转,眼睛里含着泪。他想找到那个女子,问问她后面的事情怎么样,然而怎么能找到呢?他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会,一抬头,却看见屋顶上的挂钩,那里本来应该有一个吊扇,他突然间意识到这个女子可能上吊自杀了,而那最后一封信就是她留给弟弟的遗书。他跌跌撞撞地闯出房门,在楼道里失声痛哭。邻居家的老太太缓缓回过头看着他,眼睛里也含着泪。似乎早就洞悉一切。与其说安润在为亚斯敏哭泣,不如说他在为自己哭泣,也许他在离婚时都没有落泪,以释放他常年积累的压抑、孤独与失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录像带女孩才是安润真正的知己。他们曾在一个房间里生活过,有着类似的遭遇,两个人却并没相遇,而女孩的录像带却阴差阳错地被安润发现,并且成为他孤独生活的一丝慰藉。而这慰藉的载体,仅仅是三盒录像带,来的那么虚无。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三、 两个世界

这部电影中,交互错杂着两种语言:英语与印地语:我想,这是编剧基兰拉奥希望可以为我们展示区分出来的两个世界:说英语的上层社会、说印地语的底层社会。

影片中,莎伊和他的父母及朋友是属于上流社会的,而穆纳和他的兄弟们则属于底层社会。莎伊与穆纳的之间的情节,则体现了印度这两个基本社会阶层之间以及欧美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在电影中,除了莎伊对穆纳体现了一些亲切与平等以外,大多数莎伊身边的人都对他表示一种不屑。培希不理解为什么莎伊要和穆纳约会,觉得他们最终会无话可说,而莎伊的母亲则可能对此表示卫生方面的担心(从莎伊与父亲的对话中体现出来),就连莎伊的女仆都提醒他不要和穆纳过多接触。我们不得而知莎伊的女仆来自怎样的家庭,然而她的态度却引人深思。两个阶级之间的隔阂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地位上,而且还体现在交流、共同话题、世界观等诸多方面。在这些人中,莎伊对穆纳的态度是最亲切的,也使穆纳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好感并久久不忘。这种好感随着求之不得而遇见加深,无法面对,只有逃避。他的“客户”之一,一位妇人骂他:“别忘了你是什么阶级!”不知穆纳能否意识到,这个阶级的区别,不仅仅是门不当户不对,也并不像其他印度电影里一样,有一颗真爱的心和私奔的勇气就可以跨越的,而是实实在在摆在他们眼前的问题——他们并不太可能懂得对方:莎伊不懂得穆纳究竟为什么来到孟买,为什么希望成为一名电影演员,而穆纳也不懂得莎伊为什么不好好呆在美国非得跑到孟买来休假,为什么来到孟买拍一大堆他们天天都能看到的景象。莎伊没法了解穆纳少年时到处打工的经历究竟意味着什么,而穆纳对莎伊在美国的上层生活可能也仅仅停留在电影以及别人的讲述中。这种环境的天差地别,造成了两个人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即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生活有所向往,然而他们之间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可能各自站在自己这边与对方交谈,却永远不能跨过这条鸿沟到对面去。

四、 一个孟买

四种人,三种关系,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以前对孟买的了解并不多,查了资料才知道,孟买是印度最大海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世界排名第六的大都会,重要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我想,孟买之于印度,大概相当于上海之于中国。如此这般,片中穷人的苦苦奋斗,富人的养尊处优,以及这个城市中,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不同人的不同追求,不同人不同的心灵困境,多少都能理解一些。在另一部印度电影《未知死亡》中,孟买被塑造得色调明朗,经济繁荣,虽然也有比较旧的老城区,却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与《未知死亡》相比,本片却用一种低彩度的色调来描绘这座城市,灰蓝的海,灰白的老城区,灰黑的贫民窟屋顶,灰褐的石窟,并没有宝莱坞标志性的无差别灿烂阳光。这更多地是在描绘生活在孟买的人们心中对这座城市的反映,制片人以及主演之一阿米尔汗是孟买人,而编剧及导演基兰拉奥也长期生活在孟买,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有他的追求。这些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人仅仅为了温饱,有的人希望找到休憩的港湾,有的人希望找到灵感,有的人为了实现他的抱负,有的人只是希望得到平淡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有的人与他人擦肩而过,有的人则在他人生命中演绎一段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一些人一直陪伴着别人,而更多的人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而自己所寻找的,走着走着,可能自己都会迷失在这座大城市中,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那么大的城市,那么多的人,他们所寻求的,最终都能够求得么?而他们所寻求的东西,究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还是只是沉浸在欲望中的迷失?而在求之不得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一种心灵上的释然与安定?

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最终,穆纳把安润的地址告诉了莎伊,而莎伊究竟有没有去找安润,不得而知。录像带女孩的结局看似自杀,却带有安润想象的意味,真相无从知晓。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行省略号。真相如何,后事如何,我们无从知晓,也不必猜测。在这么大的城市中,谁又能真正地了解什么事情呢?安润在画展上的祝酒词说:“敬孟买:给我灵感,让我堕落,我的挚爱。”这就是孟买,不同人眼中的不同的孟买,可以让人成功,让人堕落,一切充满变数。然而,这就是孟买,你我都不必懂。

  • 播放列表
  • 酷播
排序
  • BD中字
  • 剧情介绍

    “殷穆朗你看,这就是海滨大道,前面是焦伯蒂海滩。每天好多人都来这里玩,来吃炒面、包子、小吃,不过我觉得大家来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因为城里很缺乏。海风闻起来很特别,闻得到人们的欲望。”——《河边的男洗衣工》

    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阿米尔汗作为制片人,在印度影坛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与印度电影普遍的热闹、明朗,以及情节的狂飙突进、构思的天马行空不同,他制作的大多数电影呈现出一种情节上的细腻以及细节处的精致,以致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意味。而这部文艺片《河边的男洗衣工》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一开始注意这部影片,除了阿米尔汗是一个标签之外,令我好奇的还有这几个标签“文艺片”“篇幅较短”“无歌舞”。我想象不出来一部印度电影如果不载歌载舞地抻上两个多小时是什么样子。抱着这种心情,我看了这部电影。平常并不习惯看文艺片的我,第一遍并没有看懂,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细细地品出一点滋味来。

    《河边的男洗衣工》,也叫《孟买日记》。我个人觉得其实第二个名字才能更好地概括影片。它讲述了四个人——洗衣工,富家千金,画家,录像带女孩——在偶然的际遇下,演绎的错综复杂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发生在孟买这个城市里。

    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一、 四种人

    影片着重塑造了四个角色:洗衣工穆纳住在简陋的棚户房中,却怀揣着电影演员的梦想。富家千金莎伊从美国来印度休假,热爱摄影的她打算拍摄孟买人的生活百态。画家安润通过不断搬家而获得新的灵感,事业正在起步却拙于与人交流。还有一个录像带中的女孩,结婚后随丈夫从家乡搬到孟买,对新的生活从开始的兴奋到最终的绝望。

    穆纳:印度的贫富分化非常大,大到在莎伊这样的富二代每天喝喝咖啡看看街景身边还有女佣的同时,穆纳这样的家庭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于是他八岁的时候来到孟买,开始时和叔叔住在一起,以做各种零活为生。他曾经在餐馆打工,因为偷吃被老板打个半死。后来做了洗衣工,同时在晚上做打老鼠的兼职。或者说,打老鼠才是他的正式工作,而洗衣工则是兼职(孟买鼠患非常严重,以至于政府专门雇人打老鼠,每个月有一定指标),所以莎伊在提出要拍摄他工作的时候,他愣住了,莎伊说“洗衣工啊”,他才欣然同意。他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做那又脏又臭的工作的一面,更不愿意他单恋的莎伊看到。他也不愿意面对他单恋的莎伊其实只是利用自己,他是那么一个单纯的人。同时他还是那么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他希望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也向往着那种光鲜亮丽的生活,因此莎伊拍摄孟买的街景,他也并不理解。或许,他是孟买千千万万草根阶层代表之一,住在雨天漏水的贫民窟中,可能随时卷入街头势力的纷争,为了一个梦想,或者仅仅为了活下去。

    莎伊:莎伊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同时也热爱艺术。而她身边的朋友却俗不可耐,以至于自己跟他们谈论有关安润的什么他们都能想到性的方面。他们也无法理解自己对孟买的街拍,对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项休闲娱乐活动,与喝酒泡吧甚至嗑药没什么区别。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莎伊也是一个相当欧美化的人,从她那比本地印度人标准得多的英语到对于安润一夜风流的并不在乎以及和朋友培希略显暧昧的关系都能看出来(印度民间还是相当传统的,这从穆纳的哥们看见莎伊给他照的裸上身写真就打趣他们结婚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莎伊对孟买十分好奇,却并没有打算融入这个社会,她来到印度只是休假和做研究而已,这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印度海归的态度。

    安润:安润是一个独居的画家,与穆纳和莎伊不同,他可能代表所有人,也可能代表他自己。他有那么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心灵的那扇门却紧紧关闭,只有在拿起画笔时或者酒精催化下才能打开。他也有少许清高,不太愿意理会金钱有关的事情,他的经纪人在跟他谈论画作市场是,他也只是在用餐巾纸折小船,只有在经纪人提到在悉尼办画展的时候,他的眼睛才量了一下,因为悉尼有他的前妻和他的儿子。也许这种清高并非是一种恃才傲物,而更多地是一种不谙世事——不懂,也就不愿理会。他的前妻也许就是因为这跟他离婚,当然,还有别的可能性。他在苦苦找寻的,简单到只是一种感觉,却复杂到这种感觉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之能在画笔下找到,而促使他找到的,是一个家庭主妇,她如今只存活在三盘录像带中。

    录像带女孩:女孩名叫亚斯敏·努尔,满心欢喜地随丈夫搬到这座城市,到处拍摄好能寄给家乡的弟弟看。然而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也只能把丈夫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然而这三盘录像带中却几乎看不到他丈夫的踪影,有的只是家里的女佣和女佣的胖女儿。同时,她也并不十分适应孟买的生活,好奇对面家庭快节奏地煮咖喱以及快速生活,在公交车上摄像被奚落,美好生活像沙滩上的字一样被时间的海浪冲去,剩下的只有回忆,回忆家乡的芒果,回忆童年的趣事,最终连这种回忆都不能支持她的生活,她无力面对未来。剧中暗示亚斯敏最终上吊自杀,然而这却被处理成为安润的想象。女孩最终是不是死去呢?或者是去了别的地方?谁都不能确定,只留下了三卷录像带记述了她的欲笺心事独倚斜栏,放在盒子里,被下一任房客安润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塑造了一个老太太,住在亚斯敏和安润的隔壁,每天不言不笑地坐在门口或者屋里,眼神悲伤,她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符号,或者是亚斯敏的外化,给人以无尽回味。

    二、 三种交流

    莎伊与安润:在剧中,莎伊与安润正面交流的场景并不多,只有开始由画展引起的一夜以及后面莎伊“偶然”遇见安润而被邀请回家喝一杯咖啡。莎伊对安润有一种艺术上的共鸣,而更多的却是一种迷恋。她平时无法与她的朋友们谈论构图、光线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却在安润那里找到了慰藉。但是对于安润来说,那却是在酒精催化作用下偶尔的一次放浪形骸,而自己平时生活中根本不是那个样子。安润对生活的要求何其之高,高到不会让任何一个女子轻易走进自己的世界,为的只是追求那一种感觉,可能曾经拥有过的,却因离婚而彻底失去的,精神与灵魂的高度协调以及内心的快乐(不能不说的是安润的身上多少有点扮演者阿米尔汗经历的影子,或者说这个角色是编剧基兰拉奥至少在潜意识里给阿米尔量身定做的)。于是在第二天清晨,安润只能笨拙地向莎伊道歉,甚至在他们第二次见面时还在道歉。莎伊对这件事并没放在心上,然而不知道她自己有没有注意到,她在日常生活中与安润的交流并不那么顺畅,只是像两个相识的人(都不能算是熟人)客气地交谈。他们当然不能喝点酒再来一次,那种感觉最终只能存在于莎伊的记忆中,像一个梦一样。

    莎伊与穆纳:莎伊是来休假的银行投资顾问,穆纳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洗衣工,因为一次洗坏衣服的偶然的际遇,两个人相识,他们似乎都有点好奇对方的世界——莎伊喜欢拍摄孟买的街景,而穆纳则希望进入上流社会。然而他们却多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点不屑一顾,这个冲突体现在影片中,就是两个人关于写真拍摄地点的争执——莎伊则希望在街边道旁拍一些自然的照片,而穆纳希望去摄影工作室拍一些明星一般的照片;莎伊认为去影棚照相显得做作,她希望自己的照片“呈现出清新的风格”,而穆纳觉得街边的“清新的”风景没什么好拍的,因为他天天面对的都是这些。后来穆纳似乎有点爱上了莎伊,这种单恋也许是因为莎伊对他的亲切引发起了他一厢情愿的感情。因为贫困,似乎没有女孩子看上过穆纳,尽管他长得还不错。莎伊还傻傻地问:“你这么帅,怎么没有(女朋友)呢?”穆纳为了面子,只能有点尴尬地说:“我……没有看上的”莎伊怎么能明白穆纳这样贫穷的人的生活呢?她只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问八岁就离开家乡来到孟买的穆纳“为什么不回家看看?”“不想念家里吗?”“在家里是不是不快乐?”问的穆纳无法回答。阶级的鸿沟使他们无法逾越的,就连交流上也是。后来穆纳似乎有点明白,莎伊的友好其实多少有点利用的成分,她只是想找一个向导,带他走遍孟买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也在哥们的打趣与奚落中,意识到他根本无法超越阶级追求她。当他意识到这些时,他选择了逃避。莎伊拍到了他夜晚打老鼠的照片,他飞快地跑了,并且在第二次遇见莎伊时又选择了迅速逃离,只不过这一次他被莎伊追上了。莎伊找他聊天,问他怎么了“我们不是朋友么?”他冷笑了一下。也许莎伊真的把他当成了朋友,只不过他们对朋友的理解不一样罢了。他也嫉妒安润,莎伊问安润的下落的时候,他说可能去悉尼和前妻复合了。最终他还是追上莎伊的车,把安润的地址告诉了她,无言地走开。而莎伊也终于明白了穆纳对她的深沉到无以言表爱,然而车开走了,她只能握着穆纳给她的地址,默默流泪。

    安润与录像带女孩:安润搬进了新家,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陈旧的铁盒,里面有一个小镜子,一条项链上面穿着戒指,一个小鱼的饰品(我也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以及三卷录像带。这些东西没人认领,于是他依次播放了这三卷录像带。录像带记述了一个女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她给她在家乡的弟弟的几封信。他开始抱着好奇的态度看这些片段,看那个女子曾经在自己现在住的这间房子里的点点滴滴,并且渐渐被这个一度活泼开朗的女子吸引,觉得这个女子似曾相识。渐渐地,他开始体会这个女子的内心,做她曾经做过的事情——听雨、看海、旅游、逛街、戴上那根穿着戒指的项链,感受一个女子从最初的欣喜到后来的失望、孤独,到最终的绝望和崩溃,甚至把她当成自己。他们似乎有着类似的经历:曾经对生活抱有热爱,却渐渐失望。他们同样有在远方的思念的亲人——亚斯敏远在家乡的弟弟、安润远在悉尼的儿子。安润曾经在离婚时一度崩溃,很长时间不出屋,不开门,直到穆纳害怕他出事来救他。然后呢?穆纳说他好了,然而真的好了么?那段经历刻骨铭心,是永远难以抚平的创伤。大概在看录像带之前,安润都不愿意想起那些事情。当最后一封信看完,他怅然若失,在屋子里打转,眼睛里含着泪。他想找到那个女子,问问她后面的事情怎么样,然而怎么能找到呢?他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会,一抬头,却看见屋顶上的挂钩,那里本来应该有一个吊扇,他突然间意识到这个女子可能上吊自杀了,而那最后一封信就是她留给弟弟的遗书。他跌跌撞撞地闯出房门,在楼道里失声痛哭。邻居家的老太太缓缓回过头看着他,眼睛里也含着泪。似乎早就洞悉一切。与其说安润在为亚斯敏哭泣,不如说他在为自己哭泣,也许他在离婚时都没有落泪,以释放他常年积累的压抑、孤独与失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录像带女孩才是安润真正的知己。他们曾在一个房间里生活过,有着类似的遭遇,两个人却并没相遇,而女孩的录像带却阴差阳错地被安润发现,并且成为他孤独生活的一丝慰藉。而这慰藉的载体,仅仅是三盒录像带,来的那么虚无。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三、 两个世界

    这部电影中,交互错杂着两种语言:英语与印地语:我想,这是编剧基兰拉奥希望可以为我们展示区分出来的两个世界:说英语的上层社会、说印地语的底层社会。

    影片中,莎伊和他的父母及朋友是属于上流社会的,而穆纳和他的兄弟们则属于底层社会。莎伊与穆纳的之间的情节,则体现了印度这两个基本社会阶层之间以及欧美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在电影中,除了莎伊对穆纳体现了一些亲切与平等以外,大多数莎伊身边的人都对他表示一种不屑。培希不理解为什么莎伊要和穆纳约会,觉得他们最终会无话可说,而莎伊的母亲则可能对此表示卫生方面的担心(从莎伊与父亲的对话中体现出来),就连莎伊的女仆都提醒他不要和穆纳过多接触。我们不得而知莎伊的女仆来自怎样的家庭,然而她的态度却引人深思。两个阶级之间的隔阂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地位上,而且还体现在交流、共同话题、世界观等诸多方面。在这些人中,莎伊对穆纳的态度是最亲切的,也使穆纳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好感并久久不忘。这种好感随着求之不得而遇见加深,无法面对,只有逃避。他的“客户”之一,一位妇人骂他:“别忘了你是什么阶级!”不知穆纳能否意识到,这个阶级的区别,不仅仅是门不当户不对,也并不像其他印度电影里一样,有一颗真爱的心和私奔的勇气就可以跨越的,而是实实在在摆在他们眼前的问题——他们并不太可能懂得对方:莎伊不懂得穆纳究竟为什么来到孟买,为什么希望成为一名电影演员,而穆纳也不懂得莎伊为什么不好好呆在美国非得跑到孟买来休假,为什么来到孟买拍一大堆他们天天都能看到的景象。莎伊没法了解穆纳少年时到处打工的经历究竟意味着什么,而穆纳对莎伊在美国的上层生活可能也仅仅停留在电影以及别人的讲述中。这种环境的天差地别,造成了两个人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即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生活有所向往,然而他们之间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可能各自站在自己这边与对方交谈,却永远不能跨过这条鸿沟到对面去。

    四、 一个孟买

    四种人,三种关系,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以前对孟买的了解并不多,查了资料才知道,孟买是印度最大海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世界排名第六的大都会,重要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我想,孟买之于印度,大概相当于上海之于中国。如此这般,片中穷人的苦苦奋斗,富人的养尊处优,以及这个城市中,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不同人的不同追求,不同人不同的心灵困境,多少都能理解一些。在另一部印度电影《未知死亡》中,孟买被塑造得色调明朗,经济繁荣,虽然也有比较旧的老城区,却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与《未知死亡》相比,本片却用一种低彩度的色调来描绘这座城市,灰蓝的海,灰白的老城区,灰黑的贫民窟屋顶,灰褐的石窟,并没有宝莱坞标志性的无差别灿烂阳光。这更多地是在描绘生活在孟买的人们心中对这座城市的反映,制片人以及主演之一阿米尔汗是孟买人,而编剧及导演基兰拉奥也长期生活在孟买,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有他的追求。这些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人仅仅为了温饱,有的人希望找到休憩的港湾,有的人希望找到灵感,有的人为了实现他的抱负,有的人只是希望得到平淡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有的人与他人擦肩而过,有的人则在他人生命中演绎一段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一些人一直陪伴着别人,而更多的人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而自己所寻找的,走着走着,可能自己都会迷失在这座大城市中,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那么大的城市,那么多的人,他们所寻求的,最终都能够求得么?而他们所寻求的东西,究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还是只是沉浸在欲望中的迷失?而在求之不得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一种心灵上的释然与安定?

    孟买日记: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最终,穆纳把安润的地址告诉了莎伊,而莎伊究竟有没有去找安润,不得而知。录像带女孩的结局看似自杀,却带有安润想象的意味,真相无从知晓。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行省略号。真相如何,后事如何,我们无从知晓,也不必猜测。在这么大的城市中,谁又能真正地了解什么事情呢?安润在画展上的祝酒词说:“敬孟买:给我灵感,让我堕落,我的挚爱。”这就是孟买,不同人眼中的不同的孟买,可以让人成功,让人堕落,一切充满变数。然而,这就是孟买,你我都不必懂。

    猜你喜欢
    许我耀眼 0分 2025
    许我耀眼
    赵露思,陈伟霆,万鹏,唐晓天,管梓净,钟雅婷,王伊瑶,许亚军,温峥嵘,范世錡,冯晖,刘敏
    闯关东2 7.2分 2009
    闯关东2
    王茜华,苗圃,董璇,濮存昕,张桐,刘佩琦,王馥荔,李玉刚,车永莉,于洋,涂们,英格玛,木村荣,郑昊,金桂斌,谢园,金巧巧,哈斯高娃,刘波
    献鱼 5.5分 2025
    献鱼
    陈飞宇,王影璐,王奕婷,高寒,吴宇恒,王雅佳,保剑锋,何中华,曾黎,漆培鑫,赵顺然,陈姝君,黄海冰,刘萌萌,马雅舒,李欣泽,陈博豪,郑合惠子
    琅琊榜 9.4分 2015
    琅琊榜
    胡歌,刘涛,王凯,陈龙
    悬崖2012 8.5分 2012
    悬崖2012
    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刘墉追案 5.4分 2021
    刘墉追案
    何冰,白冰,李乃文,王鹤润,路宏,曹征,黄海冰,王羽铮
    我的团长我的团 9.6分 2009
    我的团长我的团
    段奕宏,张译,张国强
    入青云 0分 2025
    入青云
    侯明昊,卢昱晓,余承恩,鹤男,全伊伦,朱丽岚,潘珺雅,胡耘豪,林江国,邓孝慈,鹿骐,于垚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火影忍者 9.1分
    2父子 6.9分
    3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4太平洋战争 9分
    5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6创造101 5.9分
    7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8传奇故事 8.4分
    9天师撞邪 7.9分
    10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1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2毒魔复仇 7.1分
    13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4李卫当官2 7.2分
    15名侦探柯南 8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