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寄宿学校》讲述的是:
男主人公雅各布常常梦到一个陌生女人,在噩梦中尖叫着惊醒,给妈妈和继父造成困扰。
在外婆的葬礼上,雅各布在外婆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老照片,才知道自己反复梦到的女人其实是自己的外婆。
雅各布长得向外婆,在心理上也和外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事发展都后半段,雅各布还和外婆做出了同样的“壮举”:
遇见恶魔,并亲手杀死恶魔,救出了同伴。
发现自己和外婆长相相似后,雅各布穿着外婆的礼服起舞,不料被继父发现,两人做出了交易:继父向妈妈隐瞒雅各布异装癖的怪异行为,雅各布离开家,自愿去一家特殊学校隔离学习。
这家特殊的“学校”只有7个学生:叛逆女、脏话抽搐男、印度双胞胎、被烧伤的天文控男孩等;
只有3名工作人员:谢尔曼夫妇和门卫
每个学生只有3本书:语文、数学、圣经。
学校很多“奇怪”的规定,比如上厕所的时间是三分半钟,不得超时,一旦违反,就会得到一顿暴打。
目睹了身边同学的离奇死亡之后,雅各布发现:这家学校看似帮助家长改造孩子,实际上是帮助家长除掉孩子,将孩子送进学校的家长也根本没想让孩子活着回到家里。
这是一家“熊孩子处理厂”。
三名员工实际上是杀手,他们杀死了真正的谢尔曼夫妇,7个孩子的家长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将所有孩子困在学校里,一把火烧掉学校,并利用已经死去的谢尔曼夫妇的尸体伪造出所有人因大火丧命的假象。
雅各布组织其他孩子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令观众细思极恐的故事。
比如双胞胎兄弟对雅各布说:“我们一直都很乖。”
但是奇怪的是,兄弟两人的父母都是白人他们却长得像印度人。
妻子出轨生下无辜的孩子,丈夫不去问责妻子,却要将单纯的孩子除掉。
比如冒牌谢尔曼先生曾经建议埃尔伍德的妈妈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精神病院,但是妈妈却执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世界上彻底消失。
比如被烧伤的天文控男孩菲儿,他说自己的父亲喜欢抽烟,只是手里夹着一只香烟睡了一小会儿……暗示菲尔的烧伤并非意外,是他继父故意做的。
当然影片最后也有明示,雅各布对菲尔的继父耳语道,再伤害菲尔,就让他后悔。
再比如心机女孩,她聪明果敢,擅长洞察人的心事,但是也冷血无情、控制欲超强,可爱清纯的外表下隐藏着嗜血的“恶魔心脏”。
为了逃出学校,她杀死了脏话抽搐男,强迫雅各布做他不想做的事。
至于雅各布,他心里一直对外婆的过去存有疑问,因此噩梦不断,母亲却从未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动态,一度用“可怕的老婆子”“她死了世界就美好了”等极端的言语形容外婆。
冒牌谢尔曼先生说:“我跟你继父的协议是你再也不会回家困扰他或你妈妈,我是跟你继父签订的协议,至于他跟你妈妈说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我不知道。”
所以,雅各布的亲生母亲对于继父和杀手签订协议杀死雅各布的事可能毫不知情。
所幸雅各布心地善良,和其他几个孩子结交成朋友,同时做事谨慎小心、果敢决绝,这才带领剩下的人化险为夷。
自我与世俗的相互驳斥
影片赋予了几个孩子极端的身份,异装癖的、毁容丑陋的、身世不干净的、叛逆凶残的……这些身份象征着“自我”。
而父母则象征“世俗眼光”,父母本应该是世界上最爱护孩子的人,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的偏偏是最应该爱护他们的父母。
影片借用父母和孩子承载世俗和小众自我的对立,实际上是对这种对立的极大的渲染和夸大,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世俗”对“自我”的“容不下”。
孩子们最后的反抗象征着被遗弃的自我对世俗的宣战和抗议。
在这部影片里,双手沾满鲜血的人是恶魔,也是天使。
自救与他救的抉择
影片借助第三者的口说出了雅各布外婆的遭遇:在犹太人被迫害的年代,外婆曾经和其他人被囚禁在一处阁楼上,过着任人摆布的生活。一名少女为了自保而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当所有人都视若无睹时,外婆用指甲锉将自己的牙齿磨成了尖牙,杀死了凶残的纳粹军官。
影片中有一句话,“要活下去,就不能有一点点软弱。”
这句话是外婆求生的利刃,最后也成为了帮助雅各布活下来的方法。
雅各布一直生活在被母亲和继父压制的环境中,虽然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是雅各布却过着寄人篱下般的生活,他畏畏缩缩、不敢多说一句话。
当他穿上外婆的衣服时,暗含的意思是他被自我的软弱束缚,异装癖所代表的“自我”将成为别人要挟他的软肋。
这种束缚在影片中穿插出现多次,包括后来遇到了叛逆女孩克里斯汀,雅各布依旧因为自己的异装癖任她摆布,被她强迫着打扮自己、跳舞,活得像个懦夫。
而到了影片结局,在逃出学校前,雅各布将曾经胁迫自己的克里斯汀关进房间,撕扯掉了身上的礼服,彻底褪去枷锁,释放出勇敢的本性。
在影片开头,有个细节是雅各布开着灯睡觉,而到了影片结尾,给了雅各布一个关灯的特写,他不在惧怕黑暗,因为他已经找到自己的漫天星空。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