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翻阅2021#虽然这本书已经发布很多年,但拿出来再去看的时候,仍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恨意,心里竟然隐藏着如此之深的恶意,以至于让人一开始无法发觉,直到发现后让人内心感受到冰凉刺骨的寒意。
文章中提到这么一句话”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作为读者,你细想这是什么样的心态啊!而且这种心态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显然和本人、社会、学校、家庭都或多或少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以至于让野野口修为了不惜杀掉自己的恩人而精心策划这起谋杀案,一开始用自己的手记内容诱导警官加贺认为他有不在场证明,但后来加贺发现了其中的几处疏漏,并且找到相关的证据以证明野野口修是凶手。
这只是刚开始,最关键的杀人动机却不清楚,几次问询不了了之。后来警官加贺通过进一步的查找证据和走访其社会关系,使得事情的真相逐渐明朗。
野野口修手记中的一切全是假的,编造的婚外情、和朋友妻子合谋杀夫、当死者的影子作家等。拍好录像带,藏好刀具,收好日高初美的照片,把旅游申请表和初美的围裙放在自己家里,抄好日高邦彦写过的每一本书,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以一个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营造力,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剧情的设计。他甚至提前毒死邦彦隔壁邻居的猫,只为了让大家相信,日高邦彦本就是一个视生命如草芥,残忍又充满恶意的人。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从小住在同一个街区,上了同一所小学和中学,野野口修被校园暴力折磨的不想出门的时候,日高邦彦每天找他结伴上学。邦彦很有原则和正义感,从小就敢直面校园暴力,而且为人谦和,待人礼貌;而野野口修,他很内向和胆小,为了逃避被欺凌,主动和班里的坏蛋交恶,参与欺负邦彦的行动。再加上野野口修的母亲不喜欢那个在她看来很low的街道,她总是用一种不知名的优越感鄙视着她的邻居们说“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居住!”而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修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与邦彦在一起的日子里,是他内心最无力的日子,邦彦对他所做的一切让他的内心产生极度的自卑感,但自身软弱的野野口修却连痛恨自己都无法做到,于是只能将自身的一切过错归咎于邦彦。
即便如此,在邦彦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携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修,甚至在得到野野口修参与那次强奸事件的证据后,还帮助他隐瞒事情真相。于是一开始他暂时尘封心中的那份恶意,但后来发现自己得上癌症,自卑与绝望又涌上心头,彻底让自己心中的恶意爆发出来。
这里我再说一下关于校园暴力的事情,这些年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呢?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必定有江湖。学校的管理制度或多或少的存在bug,班级里诞生各种小团体,学校的老师很多时候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去关心除了成绩之外的其他事情。久而久之暴力的萌芽慢慢的生长,以至于给受害的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双重打击。家长也是同样,关注更多的也似乎只是成绩,觉得别的学校的学生跳楼自杀,只是怪那个孩子内心脆弱,经不起挫折,试问家长你上学的环境是否和现在的一样呢?虽说教学环境和质量方面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现在这是个内卷化的时代,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包括学校里的孩子,很多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拼尽全力但仍然不理想,而且很多家长一看孩子的成绩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数落人家,本来自己内心很痛苦,再加上批评打击就更难受了,这就是很多人患上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原因,未来将持续增加。
所以说无论上是家长还是老师,多去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积极的去解决这其中的心结,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真正的培养孩子的能力,过度的保护只能让孩子的内心逐渐扭曲以致变态,就像文章中的野野口修一样,毁灭于自己创造的黑暗之中,而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