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本次介绍的《巴彻斯特大教堂》是承接上次《巴彻斯特养老院》而来,属于特罗洛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巴塞特郡纪事》中的第二部。
第一部的故事比较简单,篇幅很短,但到了第二部则内容明显变得丰富,所讲的故事和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深刻起来。如果你的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率会被它的表象迷惑,在心目中树立正派和反派的标杆,实际上本书几乎没有真正的“好人”,全是一群尔虞我诈之徒。在开始介绍之前,先简单介绍几个宗教词汇,方便各位理解。
低教会派:与“高教会派”对立。“低教会派”一词始于18世纪早期,用以把较自由派——或属无主见派(latitudinarian)——的一群信徒与保守的高教会派区分开来。其反对过高强调教会的权威地位,故称。其观点较倾向于清教徒而反对倾向于天主教,不赞成高教会派恢复旧制的倡导,认为主教制度、神职圣品与圣事礼仪相对而言并不重要,强调福音派及新教的作法;反对繁文缛节的祷文和仪式;强调基督徒应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责任心,并联合起来;改善与提高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与水平;反对奴隶制度,应给殖民地的奴隶以自由;主张基督徒的生活应厉行节约,不应无限制地享乐;在神学上,强调以《圣经》为最高准则,严格按照《公祷书》简化礼仪。
高教会派:(high church),基督教(新教)圣公会的派别之一,与“低教会派”相对。最早于17世纪末开始在圣公会使用;在19世纪因为牛津运动和英国天主教会派的兴起而流传于英国,主张在教义、礼仪和规章上大量保持天主教的传统,要求维持教会较高的权威地位,因而得名。 圣公会产生初期因袭了大量天主教旧制,17世纪在清教运动的冲击之下,一些旧制渐被废弃。1832年英国国会改革选举法,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的势力被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削弱。英国国教会内代表贵族利益的一些保守分子,在牛津大学教授皮由兹领导下,发动了竭力恢复旧制的高教会运动(又称牛津运动)。
安息日:犹太教、基督教每周一次的圣日,教徒在该日停止工作,礼拜上帝。
主教: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主教来源于罗马天主教。其职位在神父之上,通常是一个地区教会的首领。
会吏长:(或会吏总,archdeacon)是圣公会规例中清楚列明之职位,由教区主教任命的资深圣品,被委任辅助主教处理教区内的行政和教规上的事务,特别是会吏的首长,督导教区内的圣品。会吏长要履行下列权责:
1.协助教区主教推行及处理牧养及日常事务;
2.巡视教区及对该教区圣品人员进行考勤,以确定其履行职责;
3.若有需要纠正或嘉许的事宜,向教区主教汇报。
教区长:一般来说一个教区的教区长管理该区的事务,但权力比主教小,如果该教区比较小或者比较穷,那教区长的地位和收入也是会大打折扣的。在英国国教,主持教区一切宗教事务,并享有教区一切宗教收入的牧师称为教区长(rector);主持教区宗教事务,只分享部分教区收入的牧师称教区牧师
家庭牧师:牧师是基督教神职人员,一般地位较主教和会吏长低,但是这种称谓一般存在于新教,对应的天主教则叫做神父。本书的斯洛普先生因为是主教的家庭牧师,因此看起来权势很大
受俸牧师:指供职于主教座堂,隶属于主教的牧师,享用主教座堂拨给的固定薪俸,分为普通受俸牧师〔simple prebendary〕和高级受俸牧师〔dignitary prebendary〕,前者除圣俸〔prebend〕之外没有其它收入,后者除圣俸之外还行使宗教管辖权。
本书人物:
格伦雷博士主教:巴彻斯特的主教,会吏长格伦雷(西方人长子往往和父亲同名)的父亲,死后由普劳迪博士接任
格伦雷博士会吏长:老主教的儿子,在巴彻斯特权势极高,哈定先生的大女婿
格伦雷太太:会吏长的妻子,哈定先生的大女儿
普劳迪博士主教:格伦雷博士主教的接任人,一个惧内的主教,他的很多决策由其夫人和家庭牧师做出
普劳迪夫人:新主教夫人,一个充满权力欲望的女人,间接影响和控制着主教
奎瓦富先生:布丁谷的教区长,有十四个子女,生活清贫,特别希望得到巴彻斯特养老院的职务,因为这会给他带来几百镑的收入
斯洛普先生:新主教的家庭牧师,为人势利阴险,他和普劳迪夫人都想通过影响和控制主教来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权势财富,不过最终败下阵来。
哈定先生:《巴彻斯特养老院》的主角之一,在《巴彻斯特大教堂》中,他已经从养老院离职
爱莉娜:哈定先生的二女儿,波尔德太太(波尔德在第一部作品中是主角之一,第一部一开始就死掉了),后来嫁给阿拉宾先生
阿拉宾:会吏长资助的一位神职人员,他是拉撒路学院的院士,是那位了不起的格温博士的高足,各方面都是一位高教派教徒。
格温博士:读者可以把这个人物理解成格伦雷博士会吏长在巴彻斯特以外尤其是权贵高层的势力代表,阿拉宾的老师,拉撒路学院院长
威尔弗雷德·索恩:是圣埃沃尔德的乡绅,或者可以说是厄拉索恩的乡绅,再说直白一点就是巴彻斯特内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
斯坦霍普博士:巴彻斯特的受俸牧师,这家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尸位素餐”,他没有给教区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有一儿两女,都不是什么好的人物
夏洛特:斯坦霍普的大女儿,斯坦霍普一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她的管辖下,30多岁仍未出嫁,工于心计
马德琳:斯坦霍普的二女儿,她嫁给了一个地痞流氓,这位流氓打断了她的腿,玛德琳不得已又长居在娘家。她美艳绝伦,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几乎每一个和她接触过的男人都欲罢不能
伯特:斯坦霍普的儿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没有正式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故事大概:
哈定先生从巴彻斯特养老院离职后不久,主教大人格伦雷博士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格伦雷博士会吏长在职位斗争中没能取胜,因此巴彻斯特迎来了一位新的主教——普劳迪博士。跟随新主教到来的是他的夫人普劳迪夫人和家庭牧师斯洛普先生,这两位暗中较劲,他们深谙主教的权力和地位,都试图影响和控制主教的行动来为自己获得利益。恰巧这位主教又是一位意志不够坚定和惧内的人,因此,他们一家人一到巴彻斯特,就改变了当地原有的权力平衡。
另一边,在此耕植了多年的格伦雷博士会吏长因为没能接替父职,反而迎来了新的主教,对此耿耿于怀,因此对新主教一群人采取敌视态度。这种态度被夫人和斯洛普先生察觉,他们没有因为初来乍到就对此妥协,在一次讲道中狠狠地奚落了格伦雷所代表的“当地势力”,遭到他们的嫉恨和不满。
他们争斗的第一个焦点出现在哈定先生离职后的养老院院长这一肥缺上,作为会吏长,因为自己岳父的软弱(在他看来)丢掉的养老院院长一职有必要重新夺回。但夫人和斯洛普先生显然不会坐视不管,为了稳固地位,培植自己的势力,他们决定把这一职位授给布丁谷的教区长,一个有十四个子女需要养活的奎瓦富先生,并对其做了暗示。奎瓦富得知后兴奋不已,他们一家早已被贫困磨平了棱角,如今天上掉馅饼,这是不得不抓住的机遇。
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主教内部出现了分裂。原来斯洛普先生垂涎于哈定先生的二女儿爱莉娜的美貌,这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位寡妇的前夫波尔德先生死之前给她留下了巨额的遗产。斯洛普先生暗中盘算,如果把这一职务留给哈定,就可以博取其女儿的好感,也可以向会吏长示好,最终达到美人金钱双丰收的目的。因此他拜会了奎瓦富先生,逼迫其放弃院长职位,并且在主教耳旁吹风,让他改变主意把职位重新授予给哈定先生。
这得罪了普劳迪夫人,虽然主教有利用斯洛普先生牵制自己夫人的想法,但他极度惧内,并没有像斯洛普想的那样做了回真正的男人,因此最终职位落到了奎瓦富的口袋。
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的受俸牧师斯坦霍普一家人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这位受俸牧师尸位素餐,长期呆在国外(但薪俸照拿),此时刚回到教区。他给巴彻斯特带来三个精怪:大女儿夏洛特、二女儿玛德琳和儿子伯特。玛德琳是一位水性杨花、美丽妖媚的女人,她一到巴彻斯特就吸引当地各种男人的拜访,这其中就有斯洛普先生。虽然此时的斯洛普计划娶哈定的二女儿爱莉娜,但并不妨碍他因为垂涎美色在玛德琳手里留下了众多口水(西方人交际中会亲吻女士的手)。
斯坦霍普放纵了二女儿的行为,也默认了大女儿的计划。原来,夏洛特知道自己弟弟游手好闲、欠债无数,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光耀门楣,最好的方法是给他娶一位有钱的太太,而爱莉娜正是这个不二人选,因此她处心积虑,接近爱莉娜,并创造各种条件让弟弟伯特和她走近,斯洛普先生也因此多了一位情敌。
另一边,在争夺养老院一职的斗争中,会吏长找来了他的资助对象,拉撒路学院的院士阿拉宾先生,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其在教区谋取了职位,目的是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应对新主教势力可能出现的发难。这位院士来头并不小,他虽然由会吏长资助,但其所在的拉撒路学院院长格温博士却是自己老父亲的故交,而且他“上面”有人,影响巨大。
在养老院一职还没确定花落谁家的时候,教区内又发生一件大事——教长死了。当然死一个人不是重点,重点是死的这个人有固定的房产(教会的财产,谁在其位给谁住)、高额的收入和不菲的地位,现在他死了,也就意味着比养老院院长更大的肥缺出现了,两派再次摩拳擦掌。斯洛普先生这边,他先找来新主教,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在“上面”美言几句,并暗示说如果他能得到教长一职,意味着他主教的势力更为稳固,主教推脱不了,答应了下来;接着他找来《丘比特》报的编辑托尔斯先生,把自己有可能担任教长一职的风透露出去,托尔斯心领神会,立马刊登了一篇文章,表明斯洛普先生在匹配这一职位上可谓是天选之人,为其舆论造势。
但会吏长也没有闲下来。他找来撒拉路学院院长格温先生,寄希望通过他来影响主教决策,但养老院院长一职已经被夫人牢牢抓住,她没有给格温先生面子,拒绝了他的建议。这也让他意识到,想要获得最新出现的教长肥缺,没必要再去游说主教,只需要往更“上面”的人攀附关系即可,最终哈定先生成了这一人选。
故事还没有结束,爱莉娜摆脱了两位情敌的纠缠,最终和阿拉宾成了夫妻,哈定先生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已经不适合担任教长一职,转而把自己到手的职位给了自己的准女婿。斯洛普先生爱情事业双失败,故事结束。
在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神职人员日益变得功利和世俗,他们不仅违反基督教提倡的天职、知足和克己等思想,而且迷恋权势、渴望财富、贪图享乐。在喜爱权势的驱使下,神职人员不单追求教会内部的升职,而且沉溺于教会权力的争夺之中。在钱财兴趣的诱导下,神职人员将担任神圣的教会职务视为获取财富的途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原本纯洁的婚恋观,追求以金钱为目的的婚姻关系。
我们来简单看看这本书里的宗教人士都干了哪些糟心事吧!
第一部里几乎是人畜无害的主教格伦雷博士在几个的教区里得过且过,并没有认真负责。斯坦霍普博士一家就是明证。一个受俸牧师,长期在国外,薪水照发,他却坐视不管,而他的儿子会吏长,按说应该也有监督职能,他也没管。究其原因是这不影响他们自身的利益,而且算是“自己人”。
新主教也一样,一个教区首脑的决策却由夫人和家庭牧师作出,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角色越是身居高位,危害越大。
斯洛普先生身为神职人员,垂涎美色,崇拜权力,追逐金钱,连普通人都不如。
会吏长阵营的阿拉宾、格温等人虽然小说里看不出他们做过什么恶,但这些人确确实实是权力斗争的参与者,他们围绕着每一个职位都使尽全力来达到目的,这是不符合神职人员的道德和准则的。
坦霍普博士一家,故事简介里说明白了,一家人都想捞钱,从一个寡妇身上捞钱。
总而言之,特罗洛普对神职人员的世俗追求的批判,一方面表明了他对社会现实中道德滑坡的不满,反映了他对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人们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时弊的针砭;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特罗洛普不仅批判日益世俗化的英国国教,还肯定与提倡基督教精神及人文主义提出的天职、知足、克己、利他、责任、勤劳等思想。
在喜好安逸的影响下,神职人员不但偏爱闲散的生活,而且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通过描述神职人员种种功利的和失范的行为,作者真切地揭露了神职人员隐藏在黑袍下的虚伪与世俗。 提倡基督教精神及人文主义提出的天职、知足、克己、利他、责任、勤劳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