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从出生到十五年前,袁瑰秋一直生活在四川宜宾这座小城里。担任宜宾公安局宣传处处长的她,过着忙碌又平静的生活,她心里却一直有一个浪漫的念头:乡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源头,我想离开家乡,我想体验乡愁。
2004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作家班走出的袁瑰秋,调入广州市公安局从事《广东公安》杂志的采编工作,并长期担任广州公安警官艺术团的文学撰稿。
乡愁开始了,另一段创作旅程也开始了。
人物档案
袁瑰秋,笔名桂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全国公安作协诗歌分会副主席,广东公安作家协会秘书长,全国公安文联首届签约作家、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出席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多次担任公安部春晚等大型综艺活动文学撰稿,跟随公安部艺术团赴俄罗斯等国文化交流,担任公安部“文艺小分队”文学总撰稿走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赴基层慰问演出200多场。现任职于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
自1990年代开始,袁瑰秋发表作品200万余字,出版文集6部。
袁瑰秋部分作品
来到广州的袁瑰秋,慢慢适应着难懂的粤语和老火靓汤,并以自己的视角静静观察着南粤热土上的忠诚卫士。
“这些年我一直在这条战线上为我们的基层民警创作,他们的故事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来源,也不断地点燃我创作的热情。”袁瑰秋告诉记者。《2008,我的冰雪记忆》《擎天》……她的作品始终关注着一线的公安民警。
时间来到2010年,袁瑰秋被选中参加公安部“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赴基层慰问演出。从天安门出发,小分队走遍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的袁瑰秋,在行程中屡屡被震撼——边疆民警的坚守、山区民警的质朴、大漠警察的坚毅……她提笔写下《西部警察西部魂》这首真挚的诗歌,大受好评,在那一轮慰问演出中被朗诵了22次。慰问演出结束后,回到北京的袁瑰秋还和小分队队员一起受到时任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接见,孟部长还专门表扬这首诗歌说:“写得好!”
也是从这一年起,袁瑰秋开始担任公安部“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赴基层慰问演出的文学总撰稿。
现场采访当地英模是小分队演出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袁瑰秋作为文学总撰稿,负责创作献给英模的朗诵诗和致敬词。但是采访英模的时间常常十分紧张,袁瑰秋便只能常态化地在飞机上、在颠簸的长途车上写作,尽快把稿子赶出来,才能保证主持人、朗诵者在演出前有从容的时间准备。
袁瑰秋是小分队唯一不用上舞台的战士,但她的战场在舞台开始之前的每一处、每一刻。在数不清的黎明前,熬夜写作的袁瑰秋把新鲜出炉的稿子塞进主持人门缝,那时候的她,心里竟会生出一种崇高而疼痛的感觉。
201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的广州让世界瞩目。“广州亚运会圆满结束之后,广州市举办了一台名为《亚运安保》的主题晚会。我为这台晚会写了一首朗诵诗,讲的是倒在亚运安保一线的24名民警的故事。”朗诵诗完毕,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其中有一位叫做朱海。
朱海是著名策划人、诗人、词作者,新版《中国人民警察警歌》的词作者。当时的他正在为公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沧海横流》寻找撰稿人,袁瑰秋就这样被选中了。
2011年3月,袁瑰秋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沧海横流》筹备组,怀着“只有来自基层的东西才是最接地气的”的信念,成为剧本撰稿组惟一名来自基层的公安民警。
为了更好地展现人民公安的历史,一部《中国公安史稿》袁瑰秋读了6遍,许多原来简报上冷冰冰的名字在她的脑中慢慢有了温度。
时间来到5月,袁瑰秋又跟随着“2011年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出发了。基层行结束后不久的10月份,袁瑰秋得到通知,音乐舞蹈史诗与2012年的公安部春晚合并,而她成为了春晚文学组的一员。
袁瑰秋与董卿
剧本创作、歌词、串词撰写……袁瑰秋的工作忙碌且时效性要求高。随着春晚录制日期的愈加临近,袁瑰秋的工作也愈发紧张起来,半夜两三点睡觉是常事。
为了创作《幸福家园》的歌词,东西南北中五个基层派出所成为她的创作题材来源。浙江省枫桥派出所的老杨调解中心,是《热情枫桥》歌词中要突出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个基层派出所,袁瑰秋分别跟老杨、老杨的同事、老杨帮助过的群众通了好多次话,只为了获得第一手新鲜材料,最终有了“细声细语真心话,热心热肠帮助人”这样的歌词。
为了追求精益求精,袁瑰秋对串词大改了17稿,小改动则无法计算。
2011年12月21日,2012年公安部春节联欢晚会录制完毕,袁瑰秋圆满完成任务。此后数年,她都担任公安部春节联欢晚会的文学撰稿,与董卿、朱军、张嘉译等知名演艺人士合作。
袁瑰秋与张嘉译
除了从事舞台撰稿,袁瑰秋也写小说、报告文学、电影剧本、歌词。她发表于《中国作家》的原创电影剧本《西关大屋》,2018年经由著名导演安战军执导拍成电影。
2018年是袁瑰秋特别忙碌的一年,广东省公安厅举办了4场专题报告会——《忠诚颂》《忠诚誓言》《忠诚印迹》《忠诚永恒》,每一场的文学总撰稿都是她。
“每场报告会,我至少要写2万字。光是以朱恒文事迹为主题的《忠诚永恒》,台本我就写了2万5千字。”袁瑰秋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数十页的文本。
为了了解朱恒文,袁瑰秋沿着朱恒文生前的足迹走了一次,采访了不下100人,从朱恒文的小学、中学走到大学、工作岗位,听每个阶段的朱恒文的故事。她甚至找到了住在江西宜春竹亭乡下的朱恒文的干爹、奶娘,听他们用生涩的普通话讲述朱恒文小时候的故事。在离世的40个小时之前,朱恒文在单位旁边的一间小店吃了一碗云吞面。袁瑰秋为此还特意来到这家店,点了同样的云吞和面,在店里坐了许久许久:“我一边吃,一边在想,朱恒文当时坐在这里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每个人的血脉里,总有一处是独特的,通向人性最高贵的性灵。我每次写人,都是怀着敬畏的心。这可能也是我作为一名警队记者长期历练的积淀。”袁瑰秋沉吟了一会儿,补充道。
沉浸式的采访让袁瑰秋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受访者的心,她以朱恒文妻子李卉的口吻创作了朗诵诗《穿越时空的倾诉》,在报告会演出时,当朗诵者念出第一句“恒文,自你走后,我是整夜整夜不能入睡”,台下观众便红了眼眶。
今年4月24日15时许,北京的天空下着冷雨,由公安部宣传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广东省公安厅联合举办的“忠诚永恒——朱恒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举行。朱恒文是该校1995届公安管理专业毕业生,离世一年后,他回到自己的母校,向世界作最后的告别。报告会以纪实手法,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生动再现朱恒文同志质朴、无私的人生。
“公安大学,是朱恒文心灵的故乡,24年前,恒文从公大走出来,如今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又以这样的方式把他送回来,让他的灵魂‘入土为安’……这样的‘交接仪式’公大和广东公安的历史上都不曾有过。因为朱恒文,我们又共同拥有了这种不一样的‘仪式感’……”作为总撰稿的袁瑰秋在台下静静看着这场报告会逐渐走向尾声,也向自己过去半年的辛劳告别。近3千名观众在台下,听着她撰写的文字,室内的眼泪和室外的雨滴一起落下,一起向朱恒文半生公安情缘致敬。
“我觉得我不是一个有写作才华的人,我只是有感情,为了写好东西,我必须要非常沉浸其中,我才能写。我不是一个倚马千言的人,但我或许是一个比较容易共情的人吧。”在采访的最后,当被问起如何评价自己的写作时,袁瑰秋这样说,“我的写作是苦难的,但这条路也很幸福。”
来源 | 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