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非洲东部内陆国家。全称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北邻厄立特里亚,东与索马里、吉布提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连肯尼亚。面积110.36万平方千米,人口7740万(2006)。全国分为9个州、2个特别行政市。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自然地理 地质上系非洲古陆一部分,由前寒武纪基底杂岩组成。地形以玄武岩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为主体,海拔大多25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称。高原被东非大裂谷东北—西南向切穿,分割为东、西两块。西部高地为高原的主体,地势最高,许多山峰海拔3500米以上,其中达尚峰海拔4620米,为全国最高峰;在裂谷带边缘,相对高差达2000~3000米。东部主要属低高原,仅西侧裂谷边缘地势较高,有几座3000米以上山峰,往东很快降至1500米以下,到欧加登地区,海拔仅500米。大裂谷大致以阿瓦什镇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包括宽40~60千米槽形谷地和奥莫河谷地,多断裂湖。北段向北展宽成三角形的阿法尔低地,最低点在达那基勒洼地中,低于海平面116米,周围一片沙海。
河流均发源于高原中部,水系依地形呈放射状。最大河流属青尼罗河水系,是尼罗河主要水源之一。青尼罗河上游河段阿巴伊河,发源于塔纳湖,境内长800千米,支流多,水量大。塔纳湖为全国最大淡水湖。属印度洋水系的有瓦贝舍贝莱河和朱巴河。内陆河中以向北注入阿贝湖的阿瓦什河最重要。高原河流坡陡降,多瀑布、急流,水力资源丰富。其中青尼罗河占可供开发水力资源的80%以上。大部地区为热带高原气候,年中分为旱、雨两季两季。10月至翌年1月为旱季,2~5月为小雨季,6~9月为大雨季。7~8月降雨占全年雨量的1/3~1/2。气候类型呈垂直地带性分布:海拔500米以下为热带沙漠气候带,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30℃以上,平均年降水量大多200毫米以下;海拔500~1800米为热带草原气候带,年平均气温20~27℃;海拔1800~2400米为亚热带高地气候带,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5~22℃,平均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多种作物栽培和饲养牛羊;海拔2400~3500米为温带山地气候带,终年凉爽;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寒气候带;海拔4000米以上地带终年冰雪覆盖。植被深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制约,相应为沙漠、干草原—热带稀树草原—森林—高山草地—苔原。生态环境屡遭破坏,森林覆盖率已从1900年的30%减少到现在的2.3%。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铂、钽、铌、铁、煤、铜、镍、钾、硅碱、大理石、石油、天然气等。初步发现铀矿。
居民 非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率20‰(2006)。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44%与3%左右。人口密度较高,平均每平方千米70人,但分布很不均衡。中央高地的绍阿和阿鲁西地区人口最稠密,面积约占国土的9%,人口却占全国的1/4。海拔1000 米以下的东部荒漠地区和西部边境地带人口稀少。城市人口比重15%,低于多数非洲国家。39%以上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市失业率30%。
全国共有80多个民族,其中79多个具有自己的语言。奥罗莫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0%,分布于高原中、西部低地,从事放牧、农耕的混合农业。安哈拉人(又译阿姆哈拉人)约占20%,主要分布在中、西北部高地,善农耕和饲养牲畜。蒂格雷人(又译提格雷人)约占8%,多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高地,善农耕。索马里人散布于欧加登地区,以游牧为主,善养单峰驼。此外,还有为数较少的阿法尔人、哈勒人、锡达莫人等。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居民45%信奉东正教(科普特教派),25%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新教、天主教、犹太教和原始宗教。
历史 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国。约公元前2000年,高原上已有以农耕为生的黑人定居。前200年,北方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在公元2~6世纪鼎盛时期,曾成为东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1270年,建立阿比西尼亚王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19世纪初,分裂成许多小公国。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统一全国,定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1894年意大利入侵,宣布阿比西尼亚为“保护地”。1896年孟尼利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败意军,意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1930年海尔·塞拉西加冕称一世皇帝。1935年意军再度入侵,次年占领亚的斯亚贝巴。1941年阿比西尼亚武装力量联合盟军击败意军,塞拉西一世复位,改国名为埃塞俄比亚帝国。1952年,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1962年,塞拉西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成为一个省。1974年发生军事政变,废黜帝制。1991年5~7月,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简称“埃革阵”)推翻前政权后成立过渡政府。1993年5月,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宣告独立。1995年8月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
政治 “埃革阵”执政后重视政权和法制建设。在建立联邦制国体的同时,继续实行“一党主宰,多党参政”的政治体制。执行稳定与发展相互促进、“反腐倡廉”等战略,政局稳定。现行宪法于1994年12月通过。依据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内阁制,政教分离;各民族平等自治,享有自决和分离权。议会实行人民代表院和联邦院两院制。人民代表院系联邦立法和最高权力机构。联邦院拥有宪法解释权以及裁决民族自决或分离、各州间纠纷等权力。总统为国家元首,每届任期6年,总理和内阁拥有最高执行权。有77个注册政党,其中全国性的18个。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为全国第一大党。非洲武装力量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2006年国防军总兵力18.25万,陆军兵力18万,空军近2500,装备以苏制武器为主。
经济 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发展水平低。国内生产总值133亿美元(200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47:13:40(2005)。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80%。农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0%以上。3/4的耕地种植粮食,主要有玉米、苔麸、大麦、小麦、高粱和豆类。经济作物最重要的是咖啡,还有恰特草、鲜花、蔬菜、油料等。小粒种咖啡的发源地,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为畜牧业大国,宜牧地约占国土的一半以上,以传统放牧为主,商品率低。养牛业地位重要,牛存栏数居非洲之首,集中分布在海拔1800~2400米的高地地带。养羊业以绵羊居多,数量居非洲前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干草原为主的地区;山羊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东部 、北部沙漠地区的骆驼数量亦居非洲前列。为非洲最大的蜂蜜和蜂浆生产国。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劳动力素质低、土地资源与环境的退化,是农业面临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工业基础薄弱,传统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未建成现代工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80%以上,以食品、饮料、纺织、制革为主。金属、化工、建材等工业十分弱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2005~2006财政年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企业规模小,设备技术档次低。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亚的斯亚贝巴-纳兹雷特工业区和德雷达瓦-哈勒尔工业区。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3.4万千米(2004),以首都为中心,呈放射状通向全国主要城市和邻国。公路分布不均,广大农村不通公路,仍以畜力运输为主。路面标准低,柏油路不足13%。亚的斯亚贝巴—德雷达瓦—吉布提港铁路是唯一的一条铁路,也是最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有“埃塞俄比亚生命线”之称。该铁路在境内长681千米(全长850千米),货物周转量不足2亿吨/千米。空运较发达,在运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机场有亚的斯亚贝巴、德雷达瓦和巴赫达尔,国内机场40多个,遍布全国主要城市。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是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安全系数、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较佳。
输出农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是外贸结构的突出特点。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出口以咖啡、皮张、恰特草为主,其中咖啡约占出口总值的35%~40%;主要出口对象为吉布提、德国、日本、中国。进口以化肥、石油、日用品、原材料及半成品、食品等为主,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印度、意大利、美国等国。财政状况不佳,常出现赤字,外债额较大。
文化 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小学8年和初中2年免费。小学、中学、大学入学率分别为77%、28%和2%,2004年有公立大学8所。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官方报刊有阿姆哈拉文日报《亚的斯泽门》、季刊《今日埃塞俄比亚》、英文日报《埃塞俄比亚先驱报》、阿拉伯文周报《世界》等。埃塞俄比亚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埃塞俄比亚电视台和埃塞俄比亚广播电台,每天用英语、阿姆哈拉语、奥罗莫语、提格雷语等语言播放。官方出版社有塞拉姆出版社、艺术出版社、商业出版社等。
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民族和宗教色彩。全国有3万多座教堂和众多的清真寺。教堂内拥有许多艺术价值很高的壁画和雕刻。
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位于北部提格雷附近的阿克苏姆考古区有公元初年古阿克苏姆王国首都遗址、古城堡、古建筑和众多的尖碑及大石碑;位于首都以北300千米的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建于12世纪,有“非洲奇迹”之称;位于西北部的瑟门国家公园,与海拔4000米以上的巍峨高山,显现“非洲屋脊”的独特景观;位于西北部贡德尔地区的法西尔·格赫比及其他古迹、首都西南220千米索多的蒂亚石刻、阿瓦什低估的非洲古猿人化石、奥莫低谷史前文化遗址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外关系 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和非洲事务。为非洲联盟和东部与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成员,亚的斯亚贝巴是非洲联盟总部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所在地。重视周边外交,与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等国签有友好合作条约,积极调节索马里冲突。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970年11月24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视发展与美国关系,是接受美援最多的非洲国家之一。与欧洲国家关系逐步改善,与英、法、德等国曾分别举行合作会议;1995年与德国签订协议,接受德国财政和技术援助。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1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