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杀手的记忆法》正文后面收录了一篇关于小说的评论文章,文章中引用了作者金英夏关于他另一部长篇的观点,“如果你觉得这本小说很好读,那一瞬间,你就是误读了这本小说。”
看完小说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句话用来描述《杀手的记忆法》确实非常贴切。
表面上看,这本小说确实很好读,篇幅只有短短不到十万字,而且采用的是类似小学生日记的写法。作者巧妙地将主人公与这种写法联系了起来。
小说主人公金炳秀是一个70岁的老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这种疾病导致主人公在很多方面确实表现得如小学生一般,完美契合小说的结构写法)。金炳秀有一个隐藏的秘密,他曾经是一个连环杀手。
在16岁的时候,金炳秀杀死了凶残的父亲,至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杀人生涯。后来一场车祸意外使得他改邪归正,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在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之后,他的生活又被打乱了。周围出现了一个连环杀手,连续有女性遇害,金炳秀担心自己的女儿金恩熙受害,而此时神秘的朴柱泰出现了,成了恩熙的男朋友。
金炳秀坚信朴柱泰就是连环凶手,他的出现是对自己和女儿的威胁,于是决心处理掉这个男人。一场发生在杀手与杀手之间的对决眼看就要上演。在凝视深渊过久之后,金炳秀也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
以上就是这部篇幅并不长的小说的核心故事,似乎也没什么难解的地方,和常见的推理小说别无二致。
但如果这样想,“你就是误读了这本小说”。事实上,将《杀手的记忆法》仅仅视作推理小说的话,无疑将错失小说的真意。
根据介绍,我们可以得知,金英夏的这部小说在德国大受欢迎。看完整个故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了。
对德语文学有些许了解的读者或许会知道,哲理思辨是德语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德国近现代哲学引人瞩目,而两位在上世纪接连斩获诺贝尔奖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和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也以哲理思辨著称。
在这方面,《杀手的记忆法》也表现出了一种德语文学的气质。主人公金炳秀在兽医和杀手的身份之外,还是一名诗人。小说中多次出现尼采的名字,以及尼采的那句名言,“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这句话是对金炳秀人生的准确注解,在他残忍地杀害了数十人之后(女儿金恩熙的亲生父母事实上也是他杀害的),他遭逢了另一名正值年轻的杀手,成了被凝视的对象。
除了尼采之外,小说中还有另一句包含思辨性的句子:人们都想了解恶是什么,这真是毫无意义的愿望。恶就像彩虹,你靠近它多少,它就后退多少。因为无法了解,所以才是恶。
这句话在小说中也两度出现,值得引起读者注意。金炳秀对于“恶”的扑朔迷离的解读,恰如他陷入的扑朔迷离的记忆陷阱一般,要到结尾我们才能更透彻地理解这句话。
故事中的哲理思辨让《杀手的记忆法》表现出了一种纯文学的气质,这种气质同时还表现在小说与希腊神话的互文之中。
故事中出现了诸如荷马、奥德赛、俄狄浦斯王等希腊神话元素。主人公金炳秀的人生则隐约是和俄狄浦斯王的互文:同样的杀死父亲,同样的忘记杀人。
以上种种都在暗示着读者,《杀手的记忆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推理故事,也不是一个“很好读”的故事。
这一点在小说的结尾达到了一个高潮。在最后短短几页之内,故事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反转,前文的许多情节都被推翻,或许有读者猜到了真相,但依旧让人意外。
我们当然可以将这场反转视为推理小说的常规操作。但除此之外,我们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方式。
在结尾的反转中,前文的诸多情节都被推翻,仿佛是一场骗局。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起小说的写法:类似小学生日记,建筑在一个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记忆之上。
而我们都知道,记忆是最不可靠的。
是的,这是一种不可靠叙事。在这种不可靠叙事的前提之下,结尾的反转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同时这也是“《杀手的记忆法》并非单纯的推理小说”的又一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