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这部电影成为了影迷们的讨论热门。
虽然自身演员阵容无比豪华。
但绝大部分焦点,还是集中在导演身上——
《真相》
la verite
是枝裕和。
当代最受欢迎的日本导演之一。
电影处女作《幻之光》就直接提名威尼斯金狮奖;
高开高走,前年更是凭借《小偷家族》成功拿下戛纳金棕榈。
全世界爱他的影迷不计其数。
此次的《真相》作为戛纳获奖后的首秀,是是枝裕和第一次拍摄法语电影。
无疑再次成为了评论圈的焦点。
亚洲导演拍欧洲文艺片。
尝试的先例很多,但能沉淀下来佳作的却寥寥无几。
朴赞郁的《斯托克》、王家卫的《蓝莓之夜》、侯孝贤的《红气球之旅》、岩井俊二的《吸血鬼》、黑泽清的《暗房秘密》等等等等。
横向比较同类型的其他作品,当然仍可以高出一截;
但纵向对比导演自己的作品履历,却都算不上出彩。
给人感觉,都是匠气有余,但灵气不足。
高水平导演交出的平庸之作。
最常出现的一个批评词汇,是「水土不服」。
此次的《真相》,也面临着同样的质疑,评论呈现两极化。
威尼斯给出了金狮奖提名的肯定。
而更代表普通观众口味的imdb,评分却只有6.5。
是他目前为止所有长片作品中最低的一次。
影片质量到底如何?
我们一点点拆解来讲。
在这部法语片中,是枝裕和的风格依然是在的。
他选取了自己一贯最擅长,也最标志性的题材「家庭」。
海报的设计令人熟悉。
四个人围坐在长椅四周。
老人、孩子、女人和男人。
母亲,女儿,妻子和丈夫。
故事围绕一个明星家庭展开。
「母亲」名叫fabienne。
一位昔日法国影坛巨星,容颜虽老,但风韵犹存。
这个设定完美匹配了她的饰演者——
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
这位大名鼎鼎的女演员有着「欧洲影坛第一夫人」称号。
法国凯撒奖影后,柏林终身成就奖。
年轻时的德纳芙有着「冰美人」的称呼。
从「左岸派」导演雅克·德米(阿涅斯·瓦尔达老公)的《瑟堡的雨伞》中走红后,就成了一棵不老的常青树。
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
驰骋影坛六十年,贡献经典无数。
在本片中,她所饰演的fabienne也是一个拥有着同样成就高度的戏骨。
只是,在荣华的另一面,这个角色身上所呈现出的,是对光环褪去的焦虑,因执着演艺事业而落下的孤独与寂寞。
内心的敏感与脆弱,通过外在的骄傲与刻薄进行掩饰。
电影开场,fabienne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她语气高傲、气场夺人,对待记者提问也十分挑剔。
不关心同行情况,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健在。
尤其当被问到「哪位演员对你的影响最深刻」时,她吸了一口烟,冷冷答到:
「我从没想过这种问题」
「我从来都只是我自己」
扮演她「女儿」的lumir,是另一位法国国民女神——
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知性、文艺、气质优雅。
是影史上第一位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的大满贯演员(第二位大满贯影后是朱丽安·摩尔)。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威尼斯影后;《英国病人》:柏林影后;《合法副本》:戛纳影后)
片中,lumir与母亲的关系十分疏远。
母亲常年忙于工作,疏于家庭,她的冷漠与高傲给lumir从小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成年后,lumir便逃离母亲,跑去美国成为了一名编剧。
并在那边成了家 。
丈夫是由伊桑·霍克(ethan hawke)饰演的二流电视剧演员。
此次,趁着母亲的回忆录出版在即,lumir带着丈夫儿女专程回家。
表面上是来庆祝,实际上另有「企图」:
她想看看母亲在回忆录中怎么写得自己,是否对曾经忽视自己有所愧疚。
然而,在读完那本所谓的回忆录后,lumir大发脾气。
因为在书中,母亲竟然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疼爱女儿、照顾有加的「贤妻良母」。
那些「动人细节」,全都是谎言。
对此,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是演员,我不能说出赤裸的真相。
因为真相不能打动人心。」
不仅如此,回忆录中还处处表现着对周围人的忽视。
陪了她大半辈子的经纪人卢克,在回忆录里只字未提,完全人间蒸发。
她的前夫,lumir的生父,更是直接被「写死」。
很明显,母亲已经将戏剧与生活混淆。
她太执着于演员的身份,于是陷入了一场十分荒诞却怎么也停不下来的表演之中。
以至于其他角色,诸如母亲、妻子、朋友等等,都变得可有可无。
完全无视他人的付出与关爱。
在一场针锋相对的晚餐上,她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宁愿做一个糟糕的母亲,一个糟糕的朋友,
但也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演员。」
她失去了原本的自己。
只好不断通过撒谎、掩饰、忘记的方式来维持自己完美无瑕、光鲜亮丽的主角形象。
「真相」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掩盖。
如何弥合母女间的亲情裂痕,如何重构分崩离析的家庭关系,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戏剧核心点。
这也承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电影主题。
不过《真相》的这组人物架构,还让鱼叔联想到的一部对标作品,是英格玛·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
《秋日奏鸣曲》的主要故事,是一位演奏家母亲,时隔多年去看望自己的女儿。
母女关系同样非常疏离。
母亲早年忙碌于事业而忽视女儿和家庭,因为自身知名的公众形象而变得孤高、自傲,以自我为中心。
情史丰富、行事浮夸,习惯性撒谎。
晚年也是与女儿疏于来往,各自生活。
其突出的人物特点都能和《真相》中的fabienne一一对应。
而且其扮演者,英格丽·褒曼(《卡萨布兰卡》《煤气灯下》),同样是以极其匹配的个人经历和气质形象代入人物。
而丽芙·乌曼所饰演的女儿,相较于朱丽叶·比诺什,人物性格更为阴郁内敛。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时代所限。
作为女性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无法像lumir那样,通过逃投入事业、实现自我,来摆脱母亲影响。
《秋日奏鸣曲》中,母亲是知名演奏家,女儿虽然同样喜欢钢琴,却始终不被认可,甚至被贬低和打压。
因而变得自卑且压抑。
而《真相》中也有暗示,lumir小时候也曾热爱戏剧表演,却从未得到母亲的鼓励和认可。
长大后更是矢口否认「我从未喜欢表演」。
并因此对母亲的表演带有一种憎恨与否定。
甚至在餐桌上公然指出,母亲当年能成为主角,只不过是「因为跟导演睡了」。
另一个相似的地方,是女儿丈夫(女婿)的角色。
伊桑·霍克的角色在片中居次要地位,在母女(丈母娘和妻子)关系的冲突中,作为旁观者和润滑剂。
《秋日奏鸣曲》也是同样,丈夫作为片头与片尾的画外音,如旁观者般讲述。
尤其是,两部片子中,均有一场女儿立场,母亲喝醉后跟女婿吐露真言的戏。
但不同的是。
《真相》中伊桑·霍克的形象相较之下更为主动、阳光。
且他的形象与是枝裕和在为人父后,重新重视作品中父亲角色的特征相吻合。
如《小偷家族》《如父如子》中中川雅也的人物形象。
是一个「并不厉害,但很温柔,很爱孩子」的父亲。
伯格曼擅长写长对话,呈现角色的情绪张力。
他的镜头有相当多的近景和特写,将人物的情绪拉到最满。
而是枝裕和,则大多数是中景。
镜头与演员,观众与角色,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关系都是疏离的。
更多注重表现的是人物关系的变化。
鱼叔不敢断言是枝裕和是否有致敬或借鉴英格玛·伯格曼,毕竟对立拉扯的母女关系,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较为常见。
但若把《真相》和《秋日奏鸣曲》对比来看,确实会非常有意思。
两组相似的人物,如何在不同的导演编排形式与风格作用下,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后者的母女关系,在撕裂伪装之后,以一方的逃离告终。
原生家庭的痕迹,以一种无可和解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
前者则温情得多。
以日式的清醒治愈风格,让这对母女走向了和解与原谅,获得了一个完满的大团圆结局。
这或许是是枝裕和的温柔吧。
《真相》中还值得一谈的,是「戏中戏」的结构设计。
也是母女关系得以和解的关键。
片中,母亲在工作方面,正忙于拍摄一部软科幻电影——
《关于我母亲的回忆》。
(memories of mother)
讲述的是生活在太空的一位母亲,每七年回一次地球。
每次回来女儿都会增长七岁,直到超过母亲的年龄,并衰老死去。
这并不是是枝裕和随便虚构出来的作品,而是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同名微型小说。
事实上,这个故事还被改编拍摄成一部26分钟的短片。
名为《美丽梦中人》。
(b站可搜到,但拍得并不太好)
在这个科幻故事里,女儿经历了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而她所看到的母亲的形象却是恒定的(不会老去)。
「母亲」成为了一个符号,高高在上,却难以触摸。
在这场「戏中戏」里,fabienne饰演的是已经老去的那个女儿。
在现实生活中疏离自己女儿的她,在自己的角色里,却要饰演和代入一个被母亲丢下的「女儿」。
如此的身份互置,给fabienne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另一层障碍,在于面对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演员。
戏中母亲的形象不会老去,永远美丽、优雅,而作为普通人的女儿,也就fabienne自己,却在不可阻挡地衰老。
要去接受一个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业界新星;
承认自己的过气、年老,甚至最后退出影坛。
无疑是艰难的。
她生气,嫉妒。
认为年轻女演员使坏、刻薄,说她是在模仿自己。
在这样不得不理解女儿、面对现实的过程中,fabienne重新审视自己。
并最终放下面具,走向真实。
回头来看,《真相》是一部有着独特味道的电影。
像是一位日本的寿司师傅做了道法式大餐。
里面混合着「法式的轻松」、「日式的琐碎」,以温情细腻的火候慢炖了不到两个小时。
盛到碗里来,倒也给人以别番风味。
尤其是两位女神级老戏骨,凯瑟琳·德纳芙和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无可指摘。
当她们围坐在餐桌旁、沙发上,以一种日剧式的静谧状态聊天时。
才能看出她们是如何通过细微却恰到好处的表情与动作,来传递她们的内心情感的。
但也要承认。
影片虽然保留着是枝裕和的框架和风格,但在内核上,还是少了些东西。
缺失了他一贯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层追问。
是枝裕和是给电视台拍纪录片出身的,接触过很多现实层面的故事。
其电影处女作《幻之光》就是取材于他以前拍摄过的一个现实案例。
他的作品虽然切入面都很小,以家庭为单位,但背后作为支撑的,是他对于整个日本社会与文化的深入体悟。
有意无意地包括进了现实思考。
而且,他以往的主角也大多边缘、底层,小人物的身上却有着强大的戏剧张力;
但此次,他选择的是一个本身带有极大话题性的明星家庭。
且演员和角色之间,也或多或少交织着互文关系。
所以,如果要说《真相》有哪里水土不服的话,是在于他抛弃了背后作为支撑的宏观大环境,而只聚焦于表面的家庭矛盾。
只以角色的特殊社会身份,来牵引一丝丝的现实关联。
而这样的关联,却又是很表层的、微弱的、形式化的。
这确实是硬伤。
却也很难避免。
是枝裕和毕竟只是个「法国家庭的局外人」。
从拍摄和形式上看,《真相》依然是部好电影。
不违和,不出戏,整体拿捏都很稳。
但稳,却缺乏亮点。
归根结底,还是文章最一开始说的那句话:
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画得出精美的皮,但终究少了点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