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黄土女女

黄土女女 豆瓣评分:0

已完结
  • 分类:华语剧
  • 导演:凌玲
  • 地区:大陆
  • 年份:2007
  • 语言:国语
  • 更新:2024-04-12 13:11
报错 收藏
  • 黄土女女是由李欣凌,赵毅,孙玮,杜宁林,郭虹,鲍大志,倪土主演的一部华语剧。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从天水市秦安县高铁站到石节子村,只有9公里,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但在公路没.. 更多

黄土女女剧情介绍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从天水市秦安县高铁站到石节子村,只有9公里,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但在公路没有修通之前,这9公里要用双腿走两个多小时。30年前,靳勒就是从这里走到县城上学,考上西安美院,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又成了村里的第一个教授。

2008年,已经在西北师范大学任教多年的靳勒,忽然觉得,山村不应该是艺术的荒漠,它也可以和最先锋的艺术发生关系。

此后十年,他把这个只有13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座美术馆。太多的艺术家、全国各地的美院学生,在这个村子里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留下的,是村庄里随处可见的艺术品。如今,这个山村依然贫困,但生活毕竟不一样了。

"

写着“石节子美术馆”的黄土崖。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无法拒绝的家乡

进入石节子村之前,远远就能看见黄土崖壁上“石节子美术馆”几个字,这是村民们用铲子挖成的,歪歪斜斜,有的部分已经变得模糊了,但放在这黄土高原的崖壁上,却并不突兀。

石节子是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自然村,按照行政规划,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新联村第九组,13户人家依山而建,像梯田一样,分散成五层,落差近百米,最低的一层在半山腰,下面就是数十米深的山谷,那是千万年中洪水留下的痕迹。

"

石节子村依山而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2008年前,它还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普通而穷困的山村,这里没有水,靠天吃饭,年景好的时候,勉强温饱,年景不好,就要挨饿。就在去年,因为霜冻来得早,导致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幸好,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补贴了点收入。

靳勒就在这个村里出生、长大。上中学的时候,要去县里,那时候路还没修,每周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去县城里上学,周末又走回来。

"

靳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986年,靳勒考上西安美院雕塑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四年后,他毕业分配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那时候,靳勒是山沟里走出的高材生,石节子是靳勒的故乡,仅此而已。

一直到2000年,靳勒进入中央美院读研究生,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尤其在北京这个当代艺术主要的集散地,受到老师与同行们的影响,他对艺术开始有了新的理解。“我是做雕塑的,以前是学院派,觉得艺术就是阳春白雪,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此后,我开始慢慢反思,我学到的东西,我理解的艺术,能否和村庄发生关系?”

靳勒说,“从本质上说,我无法拒绝村庄,因为我的父母都在乡村,每次回家,看到荒凉凋敝的村庄,都不由自主地想,我能做什么?”

乡村的建设者

从2000年开始,靳勒一直在兰州、北京之间来回,但只要在兰州,每周末都会回家。随着他对艺术和村庄的思考越来越多,村庄对他来说,也变得不一样了。“最开始,我是想吸收村庄的元素,把他融入到我的作品中,但这只是改变了我的作品,并没有改变村庄,所以我开始尝试把艺术搬到山村。”

"

靳勒在村里的第一个作品,金箔包裹起来的树。胡建强供图

2005年,靳勒在村里创作了第一个作品,一颗金箔包裹起来的树。但村里的乡亲并不明白他在做什么,“那个时候做当代艺术,离开了北京,几乎就没法儿做,没有土壤和环境,也没人理解”。但靳勒还是想尝试,哪怕格格不入。

彼时的石节子,像其他所有贫困的山村一样,沉静、死寂,只有人走,没有人来,村里仅剩的几十位村民,也都各忙各的,多少年都没有任何变化。石节子是贫困村,直到2005年,达到勉强温饱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靳勒说:“我一直在想,把山村里的生活经历、生命经验融入到艺术中,同时把艺术融入到山村里,对我、对这个山村,可能都是一个契机。”

"

石节子村的村口,有个牌子写着“广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石节子村的村口,悬崖的边上,有一个十多平方米小广场,广场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广场”两个字,那是村民李宝元的妻子写的,是她的作品。李宝元的妻子不识字,别人把字写在纸上,她一笔一笔照着描出来。

"

当年,村民们将靳勒的雕像《鱼人》竖立到村口的小广场上。胡建强供图

在这个广场上,原本还有一个雕塑“鱼人”,是一条黑色的鱼,那是靳勒在村里做的第一个雕塑,鱼的头部是一张人脸,眼球凸出,鼻孔大张,那是靳勒把自己的脸安到鱼身上了。

后来,这个雕像几乎成了石节子村雕塑的代表作,在村里的路边草丛里,房屋的墙根里,到处都躺着这条鱼的复制品,有大有小,有黄色的、青色的,也有灰色的。

"

村里都有这条鱼的复制品。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条鱼,或许可以看作是靳勒正式回归山村的象征,这一次回村和以往不同,他的身份不再只是一个探亲者,而是一个乡村的建设者。

参观德国的四个村民

用艺术建设乡村,这是靳勒的新想法,但乡村建设和艺术创作不同,创作是个人的事情,建设则是群体的改变,至少要让村民参与进来,否则建设不可能开始。

一直到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契机。那一次,有一位艺术家愿意邀请石节子村的村民到德国卡塞尔市参观。

"

村民靳茂林。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于是,靳勒带着靳女女、靳茂林、李保元、孙保林四位村民去了德国。对于绝大部分从来没有离开过秦安县的人,德国之行或许就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国,那些远在德国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他们也没有任何概念。当年一起去德国的李保元说,从来没走过这么远的路,有人害怕,有人兴奋。在德国参观的过程,大多没有印象了,李保元只记得参观了当地的墓地,“很干净,和我们这边的不一样”。

在德国参观时,正下着倾盆大雨,欣赏油画作品的靳女女忍不住站在门口看起了大雨,一名德国记者很好奇地问他:“艺术和雨水,哪个重要?”靳女女回答说:“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

靳勒说,他至今都忘不了那个瞬间,“当生存成为第一位的时候,艺术就是个奢侈品”。实际上,不止是奢侈品,村民们甚至不懂博物馆里的艺术品究竟有什么价值。同去德国的靳茂林告诉记者,“就记得那边很平,没有我们这里这么多的山”。

不过,即便村民们并不理解艺术,但德国之行,也多少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回来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德国、艺术品都是村里聊天的主要话题,村民们也愿意参与靳勒的创作了,尽管他们还是不懂。

13户人家与13个美术馆

在石节子村,想知道每户人家的户主姓名太容易了,因为他们的名字都镶在大门外的院墙上,这是靳勒的创意。

德国回来后,不久,靳勒就被村民们选为石节子村的名誉村长。靳勒自己也真正开始了他的艺术乡建之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整个石节子村,变成一个美术馆,13户人家,就是13个分馆,户主的名字,就是每一个分馆的名字。李保元的家,就叫“保元馆”,靳女女的家,就叫“女女馆”。靳勒家,则叫“海禄馆”,那是靳勒父亲的名字。每一家的馆名,都用细钢筋编制而成。

"

孙连成的家,连成馆。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从山下盘旋而上,第一家是连成馆,这是孙连成的家,但这并不是最低的一户,最低的一户要绕路下去,叫尕成馆,是孙尕成的家。

在靳勒看来,“石节子美术馆和世界上任何美术馆都不一样”,在石节子美术馆,生活本身就是艺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包括房屋、家具、农具、废弃物,都是艺术品,甚至泥土也是艺术品。“当代艺术有特别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所有你能想象到的,都可以变成艺术。更重要的是,当代艺术关注当下,我们把村庄变成美术馆,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群人,用这样的方式生存。”

"

挂在空中的自行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石节子村的人们,就在这些美术馆里生活。13个美术馆,大部分都是土坯房,有的新房仅收拾过,有的还是几十年前的。不同的是,他们的屋子里、院子里,留着许多真正的作品,那是十年中来到村里的艺术家们,和村民们合作完成的创作品。

每个角落都有艺术的痕迹

2008年1月28日,应靳勒之邀,熊猫艺术家赵半狄带着他的团队来到石节子村,在这里为村民们办了一场春节晚会。保元馆的馆长李保元说,“那是村里人第一次在现实中看文艺演出,尽管没有人参与,但已经是新奇的体验了”。

此后,靳勒开始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到石节子村进行艺术实践,村民们也开始逐渐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当年10月,靳勒和靳女女、孙尕成等村民共同完成的作品《主人》,就被邀请到北京798展览。此后十年中,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美院学生应邀或主动来到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作品,散落在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里。

"

石节子村一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从村口的“石节子美术馆”馆名下走过去,紧接着就是一个在悬崖上掏成的旋涡,作品的名字就叫“山旋”。那是2015年在石节子举办“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时,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岳琦创作的。

"

旋涡和创作者岳琦。胡建强供图

岳琦解释这幅作品时表示,“这里缺水,夏天干旱而燥热,所以我在山壁上做了一个水里才会出现的旋涡,想给这个村子带来一点儿清凉的感觉。”

在岳琦看来,乡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和这个旋涡一样,“一直在旋转,不知道转向何方,我用一种完全对立的材质,展现一种不可能的想象,寄托我对这个山村的希望”。

"

靳勒头像。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样的作品,在村里到处都是,几块碎瓦片,在路边的草丛里随意地垒起来;一个新塑的佛头,放在黄土墙上挖出了的一个小洞里,还没干透,额头已经裂开了一道大缝,那是敦煌学院的学生们,在记者采访前一天刚刚做好的习作;李保元的家门口,有一座李保元自己的泥塑头像,村里总共有四座这样的头像,都是以前美院学生创作的;随便走走,两个裸女的雕像忽然出现在眼前,在这个黄土高坡上的村庄里,似乎也没人感到难为情;抬头看,一个泥塑的将军像,矗立在高处,似乎在眺望着整个山村和山谷;村子的最西头,有一座汉白玉的女性雕像,这是村里造价最高的作品,名字叫“村庄母亲”,既寓意着村庄本身,也寓意着所有村庄里养育儿女的母亲……

"

村西头有一座汉白玉女性雕像,叫“村庄母亲”。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艺术家和村民的合作

十年中,石节子村举办了许多艺术活动,有电影节,摄影展、建筑研讨会,也有曼彻斯特艺术展。如今,那个名为“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的海报,还留在村里的一处土墙上。

耗时最长的一次活动,是2015年5月开始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这个计划持续了一年,由25组艺术家,和25位村民,结成对子,每一对至少要完成一个作品,不论是雕塑、摄影、绘画、还是行为艺术……

在石节子13户村民家,每一家都有一个保险箱,并不是他们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放在里面,这些保险箱是“一起飞”活动中,画家毛同强和村民何蠢蠢合作的作品,叫做“寓言”。保险箱是毛同强买的,免费给每家送了一个,13户人家也同意了“交换”的条件,一年后要当众打开保险箱,看看里面放了什么。

来自北京的艺术家李颂华,则和村民靳世林合作了一个名叫“一人半身高的夜晚”的作品。在2015年8月22日夜里,李颂华脱下衣服,扛着近七十公斤的靳世林,从靳家出发,在黑夜中步行走出石节子村,沿着山路直至日出。

其实,村民们至今也不太理解这些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因为害羞与费解,不少村民甚至都不太愿意谈当初“结对创作”的故事。李保元说他并没有作品,靳茂林也是同样的回答,但实际上,在石节子村保存的资料里,李保元和雕塑家琴嘎合作了多个作品,在李保元家里的墙上,还挂着他和琴嘎的合影,而且,靳茂林也参与了一个行为艺术项目。

"

村民李保元的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从2008年到2015年,举办了多个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让石节子村名扬海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游客、机构慕名而来,创作、参观、参与到石节子村的艺术乡建中。在村子最西面的另外一个小广场上,临着悬崖,有一座木头和玻璃建造的透明旱厕,那是德国使馆捐建的环保旱厕,以村里的厕所为原型,加以改造之后,既是公共厕所,也是一个景观,人坐在厕所里,就可以看到山下峡谷和峡谷对面的风景。

"

环保旱厕。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不过,这个旱厕很少使用,门口结满了蜘蛛网。村民们自家都有厕所,不需要去公共厕所,游客们又不好意思,尽管坐在里面,外面的人其实看不到啥。

更关心雨水的靳女女走了

今年4月,北京世纪坛和798连续举办了两场“艺术乡建”的展览,展览了四个乡村“艺术乡建”的成果,石节子村就是其中一个。

在石节子村展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女女馆”,靳勒把靳女女家主屋内的所有东西,都搬到了北京,原样复原,实现了他“艺术即生活,要告诉人们这里有这样的一群人,以这样的方式生存”的艺术初衷。

"

靳勒在女女馆前。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女女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在2017年已经去世了。他去世之后,靳勒在西安美术学院第一次把“女女馆”搬到展厅,连家门口的“女女馆”三个字,也带去了。

靳女女年轻时一直在打工,去过天水,去过兰州,盖过高楼,也盖过飞机场。去了德国以后,因为和德国记者的那一番对话,成了德国之行中最有名的村民。

但这并没有给靳女女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就如他所说,在这个贫困的山村里,雨水可能比艺术更重要。从德国回来之后,他依然是这个观点,生存才是这个山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艺术要靠后。

靳女女的家里,如今只剩年老的妻子和小儿子,大儿子已经分家单过。靳女女的妻子叫刘西花,因为年轻时重活干太多,落下了一身病,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现在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情,连饭都做不了,每天都要吃药,“一天三顿饭可以不吃,三顿药不吃不行”,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拄着拐杖在门口转转。小儿子在县城打工,晚上回家,可以给母亲做饭,白天的时候,刘西花就自己随便凑合点儿。

爱画画的靳红强

在北京的展览中,几十幅如同幼儿涂鸦的画作,装裱在木框中展出,这些作品的作者,叫靳红强,是石节子村里一位先天残疾的年轻人。

"

靳红强和他最喜欢的马头雕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红强生下来就有病,检查过几次,也没查出个所以然,因为没钱,也就不再寻求治疗了。如今,21岁的靳红强,身高只有一米多点儿,和七八岁的孩子差不多,腿也不方便,要拄着拐杖走路,说话声音虽然很洪亮,但多数都难以听清。

靳红强没上过学,一年级断断续续上了几次,就不愿意去了,因为疾病,他成了村里少有的留守青年,整天在村里闲逛。2008年,艺术家们来到石节子村后,靳红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活动,从不缺席,不论是谁,都能迅速和人家打成一片,哪怕是外国人,也是如此。

在所有的艺术中,靳红强最喜欢画画,也学人家画,拿支笔,就能画半天。几年前,靳勒发现了靳红强的爱好,带着笔和纸,在靳红强的家里,陪着他画了一下午,此后,画画就成了他最重要的爱好。靳勒还专门帮他设计了签名,他的每幅画上,都有这个签名,有时候,签名比画还大。如今,靳红强的画已经很受欢迎,装裱后能买到600元,不少人喜欢。

"

爱画画的靳红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红强的母亲和爷爷已经去世,在母亲和爷爷的葬礼上,他倔强地不肯下跪,也不肯流泪,只是呆呆地在墓前站了许久,靳勒说,“这个孩子的悲伤,在心里”。靳红强的哥哥大学毕业,在兰州工作,父亲则在附近村里打零工,家里只有他和行动不便的奶奶。

采访靳红强的时候,奶奶正在门口的地里种菜,她腿不方便,半跪半趴在地里,费劲地将土卷起来,铺上地膜,接着铲土压住,不到十平方米的一小块地,半天还没干完。

靳红强干不了活儿,一个人在村里转悠,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声音,问他喊的什么,他说是动画片里的台词。他喜欢动画片,喜欢画画,最想要的是一盒新的彩笔。村里所有的艺术品中,他最喜欢的是一个马头的雕塑,就在他家墙外,问他为什么喜欢,他说“大”。

两个外村人一群艺术家

在石节子村,除了留守的村民之外,还有两个长期参与艺术乡建的外村人,一个叫胡建强,一个叫冯志祥。胡建强是学美术出身的,毕业后回乡建起了乡村幼儿园,教孩子们美术。

他所在的村子,离石节子只有五里路,石节子美术馆刚刚建馆时,他就参与了,是整个石节子美术馆的副馆长,十年中,义务帮助石节子做策划、宣传、招待等工作。对他来说,石节子村是特别的,“不仅有我喜欢的艺术,还是我十多年的工作”。

冯志祥也是秦安人,是靳勒的中学同学,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汽车运用工程专业,长期从事汽车鉴定、检测工作。办美术馆时,靳勒邀请他帮忙出出主意,并且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他说,“我喜欢艺术,具体讲是喜欢画画,所以也乐于参与”。

冯志祥去石节子比较少,一般都是需要技术支持时才会去,石节子村装太阳能路灯、修理水井泵、网络调配等,都有他参与。在“一起飞”项目中,艺术家张兆宏和靳海禄合作的“家庭旅馆计划”也请他做施工技术总监,并负责水电、智能信息系统的规则安装。只是目前这一计划还在进行之中,家庭旅馆也才刚刚打好地基,远没有完成。

"

刚刚打好地基的家庭旅馆计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些年来,在石节子来来往往的艺术家、美院学生、游客已经很多,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每一个人来到石节子,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石节子村的每一个角落都逛一遍,发现那些隐藏在墙后、草丛里、悬崖上、窑洞里的艺术品,不翻个底朝天,不算结束。“好像石节子有一种魔性,来到这里,突然就会爱上艺术”,一位来石节子进行艺术实践的学生说。

到过石节子的艺术家,都会对石节子赞赏有加,他们惊叹于石节子的艺术氛围,也怜惜村民们的穷苦和艰辛。

在李保元家门前的土崖上,有一颗巨大的“眼睛”,黄土上勾勒出眼睛的轮廓,一面反光镜和几十个酒瓶子,构成了瞳孔。

"

李保元家门前有一颗巨大的“眼睛”。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个作品名为“天之眼”,是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齐浩冲的作品,胡建强说寓意是“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齐浩冲则表示,“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村民们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眸”,所以他做了这么一只大眼,“眺望万物的生长与衰败,石节子的一切都在它的关注之下”。

艺术能否带不来收入

和艺术家们感动于石节子的艺术氛围不同,住在村里的村民们,对艺术则没有那么热衷,他们会支持靳勒的想法,参加村里的活动,也热情地招待来村里的人们,但另外一面,他们更多地考虑面前的生存问题。

"

将军头像雕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茂林是去过德国的四个人之一,但他对石节子的艺术建设,并没有太大的期望。靳茂林早年一直在外打工,如今老了,干不动了,就在家种地,一儿一女仍在打工,他说,艺术家带来实惠,自然高兴,但这种实惠并不多,石节子仍旧很穷,“关键是没水,还要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很难”。山下的峡谷里,有水流冲刷的痕迹,但那些水无助于缓解石节子的干旱, “平常没水,有就是洪水,过了就没了,留不住”。

其实,十多年中,靳勒的努力、艺术家们的支援以及国家扶贫工作的推进,确实给石节子带来了不少变化,路面硬化已经完成,路灯装上了,自来水也通了,靳勒还筹资把山下的一眼温泉引到山上,导入了每一家,这意味着,石节子的每家人,都有两个水源,一个自来水,一个温泉水。

但这种改变仍旧显得太过微小,这里的民居,大部分还是原来的土坯房,村里甚至没有一间民宿,来村里的艺术家和学生们,大多借宿在村民家里,每天住宿和吃饭80块钱,给村民们的增收非常有限。

“靳老师是艺术家,又是村里出去的大学生,大家都很支持他,村里来的人多,大家也高兴”,李保元说,“但确实还很困难,日常生活、孩子上学……花费很大,收入却很少,艺术家来了是好事,但目前增加的收入不多,以后人多了,会好一点儿吧”。

"

石节子村一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据李保元介绍,县里准备把石节子打造成一个旅游点,民居改造也提上日程了,已经请设计师设计了,当这些计划完成,或许村民的收入会更高。

“我跟靳勒说,未来石节子每家每年的收入要达到10万,但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冯志祥说,“石节子确实很穷,很落后,地方落后、人的思想也落后。老靳一直讲,就要靠我们这些人来改变现实,不光是石节子,还有秦安县,周边,落后的地方都有待改变。但总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是搞技术的,老靳也只是个艺术家,我们确实很微小,也很无力”。

记者手记

艺术和村庄,谁的梦想?

在北京见到靳勒时,他刚来布展,带着几个石节子村的村民,但村民们不太懂如何布置一个展览,一切细节,都是靳勒亲力亲为。

十多天后,展览结束,在石节子村再见靳勒,约好的时间到了,却一直没有音讯。直到在村口遇到刚从医院回来的靳勒,才知道他在北京的十多天,几乎不眠不休,布展、维护、解说、撤展,全都一力担当,回来后就病倒了。

30多年前,靳勒走出石节子的大山时,这个村里只有靳、孙、李三姓人家,一共只有4、5户。30多年后,原本的4、5户人逐渐分家,成了现在的13户,期间有过一家外来的人家,但住了不久又走了。

在中国变化最快、最剧烈的30多年中,石节子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多了一些艺术品,多了一些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面孔。

是好是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艺术家们为山村的原生态而欣喜,也为山村的艺术氛围而感动。但对于村民来说,改变生存的处境,才是第一要考虑的,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能否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艺术本身,反倒是次要的。

靳勒介于两者之间,他是村里走出去的艺术家,想要改变山村的生存环境,但他的思维,却还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不太擅长去考虑更多和利益相关的内容。

所以,十多年来以艺术建设乡村,石节子变了,也没变。变的是它让人惊叹的艺术氛围,人们想象中高大上的艺术品,在这里随处都是。没变的是村民们的生活,打工的还在外打工,生病的仍被疾病折磨,贫穷的也依旧贫穷……

还有一个变化,在石节子村脚下的山口,建了一个新的牌坊,上面写的不是石节子村的名字,也不是石节子美术馆,而是“神仙塔道观”五个字。这个神仙塔道观就在石节子村后面的山上,站在村里,就能看见那辉煌的建筑。据村民介绍,是上面为了发展旅游而建的,之所以建在石节子村后面,就是因为石节子这些年名声远扬,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游客。

"

石节子村脚下的山口,建了一个新的牌坊,上面写着“神仙塔道观”。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有人觉得两者格格不入,但村民们其实无所谓,如果游客能因此多一点儿,或者政府为了旅游大力改造石节子村,也未必不好。

石节子村在北京的两场展览中,中华世纪坛的展览主题叫“石节子美术馆”,798艺术区的展览主题叫“谁的梦——石节子十年文献展”。这或许是个隐喻,十年之间,艺术介入乡村,艺术改变乡村,艺术家和村民们,他们的梦想,究竟是怎样的?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 播放列表
  • 非凡线路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排序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剧情介绍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从天水市秦安县高铁站到石节子村,只有9公里,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但在公路没有修通之前,这9公里要用双腿走两个多小时。30年前,靳勒就是从这里走到县城上学,考上西安美院,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又成了村里的第一个教授。

    2008年,已经在西北师范大学任教多年的靳勒,忽然觉得,山村不应该是艺术的荒漠,它也可以和最先锋的艺术发生关系。

    此后十年,他把这个只有13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座美术馆。太多的艺术家、全国各地的美院学生,在这个村子里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留下的,是村庄里随处可见的艺术品。如今,这个山村依然贫困,但生活毕竟不一样了。

    "

    写着“石节子美术馆”的黄土崖。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无法拒绝的家乡

    进入石节子村之前,远远就能看见黄土崖壁上“石节子美术馆”几个字,这是村民们用铲子挖成的,歪歪斜斜,有的部分已经变得模糊了,但放在这黄土高原的崖壁上,却并不突兀。

    石节子是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自然村,按照行政规划,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新联村第九组,13户人家依山而建,像梯田一样,分散成五层,落差近百米,最低的一层在半山腰,下面就是数十米深的山谷,那是千万年中洪水留下的痕迹。

    "

    石节子村依山而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2008年前,它还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普通而穷困的山村,这里没有水,靠天吃饭,年景好的时候,勉强温饱,年景不好,就要挨饿。就在去年,因为霜冻来得早,导致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幸好,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补贴了点收入。

    靳勒就在这个村里出生、长大。上中学的时候,要去县里,那时候路还没修,每周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去县城里上学,周末又走回来。

    "

    靳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986年,靳勒考上西安美院雕塑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四年后,他毕业分配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那时候,靳勒是山沟里走出的高材生,石节子是靳勒的故乡,仅此而已。

    一直到2000年,靳勒进入中央美院读研究生,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尤其在北京这个当代艺术主要的集散地,受到老师与同行们的影响,他对艺术开始有了新的理解。“我是做雕塑的,以前是学院派,觉得艺术就是阳春白雪,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此后,我开始慢慢反思,我学到的东西,我理解的艺术,能否和村庄发生关系?”

    靳勒说,“从本质上说,我无法拒绝村庄,因为我的父母都在乡村,每次回家,看到荒凉凋敝的村庄,都不由自主地想,我能做什么?”

    乡村的建设者

    从2000年开始,靳勒一直在兰州、北京之间来回,但只要在兰州,每周末都会回家。随着他对艺术和村庄的思考越来越多,村庄对他来说,也变得不一样了。“最开始,我是想吸收村庄的元素,把他融入到我的作品中,但这只是改变了我的作品,并没有改变村庄,所以我开始尝试把艺术搬到山村。”

    "

    靳勒在村里的第一个作品,金箔包裹起来的树。胡建强供图

    2005年,靳勒在村里创作了第一个作品,一颗金箔包裹起来的树。但村里的乡亲并不明白他在做什么,“那个时候做当代艺术,离开了北京,几乎就没法儿做,没有土壤和环境,也没人理解”。但靳勒还是想尝试,哪怕格格不入。

    彼时的石节子,像其他所有贫困的山村一样,沉静、死寂,只有人走,没有人来,村里仅剩的几十位村民,也都各忙各的,多少年都没有任何变化。石节子是贫困村,直到2005年,达到勉强温饱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靳勒说:“我一直在想,把山村里的生活经历、生命经验融入到艺术中,同时把艺术融入到山村里,对我、对这个山村,可能都是一个契机。”

    "

    石节子村的村口,有个牌子写着“广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石节子村的村口,悬崖的边上,有一个十多平方米小广场,广场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广场”两个字,那是村民李宝元的妻子写的,是她的作品。李宝元的妻子不识字,别人把字写在纸上,她一笔一笔照着描出来。

    "

    当年,村民们将靳勒的雕像《鱼人》竖立到村口的小广场上。胡建强供图

    在这个广场上,原本还有一个雕塑“鱼人”,是一条黑色的鱼,那是靳勒在村里做的第一个雕塑,鱼的头部是一张人脸,眼球凸出,鼻孔大张,那是靳勒把自己的脸安到鱼身上了。

    后来,这个雕像几乎成了石节子村雕塑的代表作,在村里的路边草丛里,房屋的墙根里,到处都躺着这条鱼的复制品,有大有小,有黄色的、青色的,也有灰色的。

    "

    村里都有这条鱼的复制品。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条鱼,或许可以看作是靳勒正式回归山村的象征,这一次回村和以往不同,他的身份不再只是一个探亲者,而是一个乡村的建设者。

    参观德国的四个村民

    用艺术建设乡村,这是靳勒的新想法,但乡村建设和艺术创作不同,创作是个人的事情,建设则是群体的改变,至少要让村民参与进来,否则建设不可能开始。

    一直到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契机。那一次,有一位艺术家愿意邀请石节子村的村民到德国卡塞尔市参观。

    "

    村民靳茂林。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于是,靳勒带着靳女女、靳茂林、李保元、孙保林四位村民去了德国。对于绝大部分从来没有离开过秦安县的人,德国之行或许就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国,那些远在德国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他们也没有任何概念。当年一起去德国的李保元说,从来没走过这么远的路,有人害怕,有人兴奋。在德国参观的过程,大多没有印象了,李保元只记得参观了当地的墓地,“很干净,和我们这边的不一样”。

    在德国参观时,正下着倾盆大雨,欣赏油画作品的靳女女忍不住站在门口看起了大雨,一名德国记者很好奇地问他:“艺术和雨水,哪个重要?”靳女女回答说:“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

    靳勒说,他至今都忘不了那个瞬间,“当生存成为第一位的时候,艺术就是个奢侈品”。实际上,不止是奢侈品,村民们甚至不懂博物馆里的艺术品究竟有什么价值。同去德国的靳茂林告诉记者,“就记得那边很平,没有我们这里这么多的山”。

    不过,即便村民们并不理解艺术,但德国之行,也多少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回来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德国、艺术品都是村里聊天的主要话题,村民们也愿意参与靳勒的创作了,尽管他们还是不懂。

    13户人家与13个美术馆

    在石节子村,想知道每户人家的户主姓名太容易了,因为他们的名字都镶在大门外的院墙上,这是靳勒的创意。

    德国回来后,不久,靳勒就被村民们选为石节子村的名誉村长。靳勒自己也真正开始了他的艺术乡建之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整个石节子村,变成一个美术馆,13户人家,就是13个分馆,户主的名字,就是每一个分馆的名字。李保元的家,就叫“保元馆”,靳女女的家,就叫“女女馆”。靳勒家,则叫“海禄馆”,那是靳勒父亲的名字。每一家的馆名,都用细钢筋编制而成。

    "

    孙连成的家,连成馆。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从山下盘旋而上,第一家是连成馆,这是孙连成的家,但这并不是最低的一户,最低的一户要绕路下去,叫尕成馆,是孙尕成的家。

    在靳勒看来,“石节子美术馆和世界上任何美术馆都不一样”,在石节子美术馆,生活本身就是艺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包括房屋、家具、农具、废弃物,都是艺术品,甚至泥土也是艺术品。“当代艺术有特别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所有你能想象到的,都可以变成艺术。更重要的是,当代艺术关注当下,我们把村庄变成美术馆,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群人,用这样的方式生存。”

    "

    挂在空中的自行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石节子村的人们,就在这些美术馆里生活。13个美术馆,大部分都是土坯房,有的新房仅收拾过,有的还是几十年前的。不同的是,他们的屋子里、院子里,留着许多真正的作品,那是十年中来到村里的艺术家们,和村民们合作完成的创作品。

    每个角落都有艺术的痕迹

    2008年1月28日,应靳勒之邀,熊猫艺术家赵半狄带着他的团队来到石节子村,在这里为村民们办了一场春节晚会。保元馆的馆长李保元说,“那是村里人第一次在现实中看文艺演出,尽管没有人参与,但已经是新奇的体验了”。

    此后,靳勒开始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到石节子村进行艺术实践,村民们也开始逐渐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当年10月,靳勒和靳女女、孙尕成等村民共同完成的作品《主人》,就被邀请到北京798展览。此后十年中,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美院学生应邀或主动来到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作品,散落在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里。

    "

    石节子村一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从村口的“石节子美术馆”馆名下走过去,紧接着就是一个在悬崖上掏成的旋涡,作品的名字就叫“山旋”。那是2015年在石节子举办“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时,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岳琦创作的。

    "

    旋涡和创作者岳琦。胡建强供图

    岳琦解释这幅作品时表示,“这里缺水,夏天干旱而燥热,所以我在山壁上做了一个水里才会出现的旋涡,想给这个村子带来一点儿清凉的感觉。”

    在岳琦看来,乡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和这个旋涡一样,“一直在旋转,不知道转向何方,我用一种完全对立的材质,展现一种不可能的想象,寄托我对这个山村的希望”。

    "

    靳勒头像。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样的作品,在村里到处都是,几块碎瓦片,在路边的草丛里随意地垒起来;一个新塑的佛头,放在黄土墙上挖出了的一个小洞里,还没干透,额头已经裂开了一道大缝,那是敦煌学院的学生们,在记者采访前一天刚刚做好的习作;李保元的家门口,有一座李保元自己的泥塑头像,村里总共有四座这样的头像,都是以前美院学生创作的;随便走走,两个裸女的雕像忽然出现在眼前,在这个黄土高坡上的村庄里,似乎也没人感到难为情;抬头看,一个泥塑的将军像,矗立在高处,似乎在眺望着整个山村和山谷;村子的最西头,有一座汉白玉的女性雕像,这是村里造价最高的作品,名字叫“村庄母亲”,既寓意着村庄本身,也寓意着所有村庄里养育儿女的母亲……

    "

    村西头有一座汉白玉女性雕像,叫“村庄母亲”。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艺术家和村民的合作

    十年中,石节子村举办了许多艺术活动,有电影节,摄影展、建筑研讨会,也有曼彻斯特艺术展。如今,那个名为“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的海报,还留在村里的一处土墙上。

    耗时最长的一次活动,是2015年5月开始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这个计划持续了一年,由25组艺术家,和25位村民,结成对子,每一对至少要完成一个作品,不论是雕塑、摄影、绘画、还是行为艺术……

    在石节子13户村民家,每一家都有一个保险箱,并不是他们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放在里面,这些保险箱是“一起飞”活动中,画家毛同强和村民何蠢蠢合作的作品,叫做“寓言”。保险箱是毛同强买的,免费给每家送了一个,13户人家也同意了“交换”的条件,一年后要当众打开保险箱,看看里面放了什么。

    来自北京的艺术家李颂华,则和村民靳世林合作了一个名叫“一人半身高的夜晚”的作品。在2015年8月22日夜里,李颂华脱下衣服,扛着近七十公斤的靳世林,从靳家出发,在黑夜中步行走出石节子村,沿着山路直至日出。

    其实,村民们至今也不太理解这些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因为害羞与费解,不少村民甚至都不太愿意谈当初“结对创作”的故事。李保元说他并没有作品,靳茂林也是同样的回答,但实际上,在石节子村保存的资料里,李保元和雕塑家琴嘎合作了多个作品,在李保元家里的墙上,还挂着他和琴嘎的合影,而且,靳茂林也参与了一个行为艺术项目。

    "

    村民李保元的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从2008年到2015年,举办了多个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让石节子村名扬海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游客、机构慕名而来,创作、参观、参与到石节子村的艺术乡建中。在村子最西面的另外一个小广场上,临着悬崖,有一座木头和玻璃建造的透明旱厕,那是德国使馆捐建的环保旱厕,以村里的厕所为原型,加以改造之后,既是公共厕所,也是一个景观,人坐在厕所里,就可以看到山下峡谷和峡谷对面的风景。

    "

    环保旱厕。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不过,这个旱厕很少使用,门口结满了蜘蛛网。村民们自家都有厕所,不需要去公共厕所,游客们又不好意思,尽管坐在里面,外面的人其实看不到啥。

    更关心雨水的靳女女走了

    今年4月,北京世纪坛和798连续举办了两场“艺术乡建”的展览,展览了四个乡村“艺术乡建”的成果,石节子村就是其中一个。

    在石节子村展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女女馆”,靳勒把靳女女家主屋内的所有东西,都搬到了北京,原样复原,实现了他“艺术即生活,要告诉人们这里有这样的一群人,以这样的方式生存”的艺术初衷。

    "

    靳勒在女女馆前。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女女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在2017年已经去世了。他去世之后,靳勒在西安美术学院第一次把“女女馆”搬到展厅,连家门口的“女女馆”三个字,也带去了。

    靳女女年轻时一直在打工,去过天水,去过兰州,盖过高楼,也盖过飞机场。去了德国以后,因为和德国记者的那一番对话,成了德国之行中最有名的村民。

    但这并没有给靳女女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就如他所说,在这个贫困的山村里,雨水可能比艺术更重要。从德国回来之后,他依然是这个观点,生存才是这个山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艺术要靠后。

    靳女女的家里,如今只剩年老的妻子和小儿子,大儿子已经分家单过。靳女女的妻子叫刘西花,因为年轻时重活干太多,落下了一身病,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现在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情,连饭都做不了,每天都要吃药,“一天三顿饭可以不吃,三顿药不吃不行”,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拄着拐杖在门口转转。小儿子在县城打工,晚上回家,可以给母亲做饭,白天的时候,刘西花就自己随便凑合点儿。

    爱画画的靳红强

    在北京的展览中,几十幅如同幼儿涂鸦的画作,装裱在木框中展出,这些作品的作者,叫靳红强,是石节子村里一位先天残疾的年轻人。

    "

    靳红强和他最喜欢的马头雕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红强生下来就有病,检查过几次,也没查出个所以然,因为没钱,也就不再寻求治疗了。如今,21岁的靳红强,身高只有一米多点儿,和七八岁的孩子差不多,腿也不方便,要拄着拐杖走路,说话声音虽然很洪亮,但多数都难以听清。

    靳红强没上过学,一年级断断续续上了几次,就不愿意去了,因为疾病,他成了村里少有的留守青年,整天在村里闲逛。2008年,艺术家们来到石节子村后,靳红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活动,从不缺席,不论是谁,都能迅速和人家打成一片,哪怕是外国人,也是如此。

    在所有的艺术中,靳红强最喜欢画画,也学人家画,拿支笔,就能画半天。几年前,靳勒发现了靳红强的爱好,带着笔和纸,在靳红强的家里,陪着他画了一下午,此后,画画就成了他最重要的爱好。靳勒还专门帮他设计了签名,他的每幅画上,都有这个签名,有时候,签名比画还大。如今,靳红强的画已经很受欢迎,装裱后能买到600元,不少人喜欢。

    "

    爱画画的靳红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红强的母亲和爷爷已经去世,在母亲和爷爷的葬礼上,他倔强地不肯下跪,也不肯流泪,只是呆呆地在墓前站了许久,靳勒说,“这个孩子的悲伤,在心里”。靳红强的哥哥大学毕业,在兰州工作,父亲则在附近村里打零工,家里只有他和行动不便的奶奶。

    采访靳红强的时候,奶奶正在门口的地里种菜,她腿不方便,半跪半趴在地里,费劲地将土卷起来,铺上地膜,接着铲土压住,不到十平方米的一小块地,半天还没干完。

    靳红强干不了活儿,一个人在村里转悠,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声音,问他喊的什么,他说是动画片里的台词。他喜欢动画片,喜欢画画,最想要的是一盒新的彩笔。村里所有的艺术品中,他最喜欢的是一个马头的雕塑,就在他家墙外,问他为什么喜欢,他说“大”。

    两个外村人一群艺术家

    在石节子村,除了留守的村民之外,还有两个长期参与艺术乡建的外村人,一个叫胡建强,一个叫冯志祥。胡建强是学美术出身的,毕业后回乡建起了乡村幼儿园,教孩子们美术。

    他所在的村子,离石节子只有五里路,石节子美术馆刚刚建馆时,他就参与了,是整个石节子美术馆的副馆长,十年中,义务帮助石节子做策划、宣传、招待等工作。对他来说,石节子村是特别的,“不仅有我喜欢的艺术,还是我十多年的工作”。

    冯志祥也是秦安人,是靳勒的中学同学,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汽车运用工程专业,长期从事汽车鉴定、检测工作。办美术馆时,靳勒邀请他帮忙出出主意,并且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他说,“我喜欢艺术,具体讲是喜欢画画,所以也乐于参与”。

    冯志祥去石节子比较少,一般都是需要技术支持时才会去,石节子村装太阳能路灯、修理水井泵、网络调配等,都有他参与。在“一起飞”项目中,艺术家张兆宏和靳海禄合作的“家庭旅馆计划”也请他做施工技术总监,并负责水电、智能信息系统的规则安装。只是目前这一计划还在进行之中,家庭旅馆也才刚刚打好地基,远没有完成。

    "

    刚刚打好地基的家庭旅馆计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些年来,在石节子来来往往的艺术家、美院学生、游客已经很多,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每一个人来到石节子,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石节子村的每一个角落都逛一遍,发现那些隐藏在墙后、草丛里、悬崖上、窑洞里的艺术品,不翻个底朝天,不算结束。“好像石节子有一种魔性,来到这里,突然就会爱上艺术”,一位来石节子进行艺术实践的学生说。

    到过石节子的艺术家,都会对石节子赞赏有加,他们惊叹于石节子的艺术氛围,也怜惜村民们的穷苦和艰辛。

    在李保元家门前的土崖上,有一颗巨大的“眼睛”,黄土上勾勒出眼睛的轮廓,一面反光镜和几十个酒瓶子,构成了瞳孔。

    "

    李保元家门前有一颗巨大的“眼睛”。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个作品名为“天之眼”,是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齐浩冲的作品,胡建强说寓意是“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齐浩冲则表示,“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村民们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眸”,所以他做了这么一只大眼,“眺望万物的生长与衰败,石节子的一切都在它的关注之下”。

    艺术能否带不来收入

    和艺术家们感动于石节子的艺术氛围不同,住在村里的村民们,对艺术则没有那么热衷,他们会支持靳勒的想法,参加村里的活动,也热情地招待来村里的人们,但另外一面,他们更多地考虑面前的生存问题。

    "

    将军头像雕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靳茂林是去过德国的四个人之一,但他对石节子的艺术建设,并没有太大的期望。靳茂林早年一直在外打工,如今老了,干不动了,就在家种地,一儿一女仍在打工,他说,艺术家带来实惠,自然高兴,但这种实惠并不多,石节子仍旧很穷,“关键是没水,还要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很难”。山下的峡谷里,有水流冲刷的痕迹,但那些水无助于缓解石节子的干旱, “平常没水,有就是洪水,过了就没了,留不住”。

    其实,十多年中,靳勒的努力、艺术家们的支援以及国家扶贫工作的推进,确实给石节子带来了不少变化,路面硬化已经完成,路灯装上了,自来水也通了,靳勒还筹资把山下的一眼温泉引到山上,导入了每一家,这意味着,石节子的每家人,都有两个水源,一个自来水,一个温泉水。

    但这种改变仍旧显得太过微小,这里的民居,大部分还是原来的土坯房,村里甚至没有一间民宿,来村里的艺术家和学生们,大多借宿在村民家里,每天住宿和吃饭80块钱,给村民们的增收非常有限。

    “靳老师是艺术家,又是村里出去的大学生,大家都很支持他,村里来的人多,大家也高兴”,李保元说,“但确实还很困难,日常生活、孩子上学……花费很大,收入却很少,艺术家来了是好事,但目前增加的收入不多,以后人多了,会好一点儿吧”。

    "

    石节子村一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据李保元介绍,县里准备把石节子打造成一个旅游点,民居改造也提上日程了,已经请设计师设计了,当这些计划完成,或许村民的收入会更高。

    “我跟靳勒说,未来石节子每家每年的收入要达到10万,但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冯志祥说,“石节子确实很穷,很落后,地方落后、人的思想也落后。老靳一直讲,就要靠我们这些人来改变现实,不光是石节子,还有秦安县,周边,落后的地方都有待改变。但总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是搞技术的,老靳也只是个艺术家,我们确实很微小,也很无力”。

    记者手记

    艺术和村庄,谁的梦想?

    在北京见到靳勒时,他刚来布展,带着几个石节子村的村民,但村民们不太懂如何布置一个展览,一切细节,都是靳勒亲力亲为。

    十多天后,展览结束,在石节子村再见靳勒,约好的时间到了,却一直没有音讯。直到在村口遇到刚从医院回来的靳勒,才知道他在北京的十多天,几乎不眠不休,布展、维护、解说、撤展,全都一力担当,回来后就病倒了。

    30多年前,靳勒走出石节子的大山时,这个村里只有靳、孙、李三姓人家,一共只有4、5户。30多年后,原本的4、5户人逐渐分家,成了现在的13户,期间有过一家外来的人家,但住了不久又走了。

    在中国变化最快、最剧烈的30多年中,石节子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多了一些艺术品,多了一些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面孔。

    是好是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艺术家们为山村的原生态而欣喜,也为山村的艺术氛围而感动。但对于村民来说,改变生存的处境,才是第一要考虑的,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能否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艺术本身,反倒是次要的。

    靳勒介于两者之间,他是村里走出去的艺术家,想要改变山村的生存环境,但他的思维,却还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不太擅长去考虑更多和利益相关的内容。

    所以,十多年来以艺术建设乡村,石节子变了,也没变。变的是它让人惊叹的艺术氛围,人们想象中高大上的艺术品,在这里随处都是。没变的是村民们的生活,打工的还在外打工,生病的仍被疾病折磨,贫穷的也依旧贫穷……

    还有一个变化,在石节子村脚下的山口,建了一个新的牌坊,上面写的不是石节子村的名字,也不是石节子美术馆,而是“神仙塔道观”五个字。这个神仙塔道观就在石节子村后面的山上,站在村里,就能看见那辉煌的建筑。据村民介绍,是上面为了发展旅游而建的,之所以建在石节子村后面,就是因为石节子这些年名声远扬,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游客。

    "

    石节子村脚下的山口,建了一个新的牌坊,上面写着“神仙塔道观”。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有人觉得两者格格不入,但村民们其实无所谓,如果游客能因此多一点儿,或者政府为了旅游大力改造石节子村,也未必不好。

    石节子村在北京的两场展览中,中华世纪坛的展览主题叫“石节子美术馆”,798艺术区的展览主题叫“谁的梦——石节子十年文献展”。这或许是个隐喻,十年之间,艺术介入乡村,艺术改变乡村,艺术家和村民们,他们的梦想,究竟是怎样的?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猜你喜欢
    江湖正道2013 5.7分 2013
    江湖正道2013
    黄志忠,柯蓝,涂凌,斯琴高娃,倪大红,杨舒,王劲松,陶慧敏,杜源,王长林,王僧,安雅萍,张慧,关亚军,申军谊,傅浤鸣,傲阳,赵小川,卫宇,侯培杰,夏侯镔
    青年霍元甲之威震津门 0分 2019
    青年霍元甲之威震津门
    李浩轩,金泊含,刘一阳,依灵,黄诗佳
    警察荣誉 8.5分 2022
    警察荣誉
    张若昀,白鹿,王景春,宁理,徐开骋,赵阳,曹璐,王同辉,李晓川,齐奎,齐欢,李诚儒,许娣,郭虹,刘冠麟
    大饭店传奇 0分 2021
    大饭店传奇
    文松,贾冰,顾宝明,成红,王祉萱,马牧萱,田川
    哑巴新娘 6.6分 2005
    哑巴新娘
    岳翎,陈莎莉,谢祖武,孙鹏,郭珍霓,李铁军,郭军,康凯,徐玉兰,陈志明,王瑜,张瑶
    25小时恋爱 0分 2023
    25小时恋爱
    何泓姗,董思成,冷纪元,胡宝森,谭晓凡,金子璇,陈康,家佑,苏鑫,张昕宇
    烟花三月 7.1分 2005
    烟花三月
    陈浩民,高圆圆,郝蕾,张子琪,吕行,归亚蕾,杜志国,张晨光,傅艺伟,杜雨露,林湘萍,秦焰,李雨泽
    长剑相思 6.4分 2007
    长剑相思
    陈坤,李冰冰,黄觉,李倩,王亚楠,天心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父子 6.9分
    2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3太平洋战争 9分
    4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5创造101 5.9分
    6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7传奇故事 8.4分
    8天师撞邪 7.9分
    9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0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1毒魔复仇 7.1分
    12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3李卫当官2 7.2分
    14名侦探柯南 8分
    15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