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放映路上

放映路上 豆瓣评分:7.7

HD国语
  • 分类:韩剧
  • 导演:海涛
  • 地区:中国大陆
  • 年份:2011
  • 语言:国语
  • 更新:2024-04-01 19:24
报错 收藏
  • 放映路上是由王嘉,刘磊主演的一部韩剧。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宋兆普,男,5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 更多

放映路上剧情介绍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宋兆普,男,5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

宋兆普事迹

宋兆普,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河南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宋兆普1964年出生在汝州市纸坊乡陶村一医学世家,其父宋金庚乐善好施、仁心救民的品德深深影响着他。“只能救人,不许谋利!做一名百姓爱戴的好医生。”宋兆普时刻牢记父亲的教导和临终嘱托,不论何时何地,紧急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坚持把救治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不负家族,将家风家训、医风医德发扬光大;他不负患者,四十年如一日,不收挂号费、诊疗费,为患者减免医疗费;他不负社会,与福利院结合,几十年坚持爱心救治脑瘫孤儿3165名。

自1992年起,宋兆普开始关注脑瘫患儿的救治。他看到福利院里有大量重症脑瘫孩子,他的心被深深刺痛,庄严承诺:“接福利院脑瘫孩子到金庚医院救治,多救一个是一个。”他说服了家人,动员医院员工积极投入爱心救治脑瘫孤儿工作。他拿出医院和家里几乎全部积蓄,购进康复设备,改造儿童病房,招聘医务人员和护工,把医院打造成脑瘫患儿的温馨港湾。

他以医载道扶弱济困。曾在列车上8次突遇危重病患都挺身而出,实施救治;免费救治被汽车撞伤而又无钱治疗的汝州市骑岭乡七里村村民唐瑞敏;为身患肺癌的张兆全以及其双胞胎孙子免费治疗5年,共付医疗费近80万元。他医德高尚砥砺初心。自2009年至今,带领医院医疗团队开创医院与福利院相结合救治脑瘫孤儿模式,爱心救治脑瘫孤儿3165名(其中包括遗弃在医院及周边的302名)。他还承担河南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帮助救治社会上的脑瘫患儿6328名。他12次赴新疆考察巡诊,先后接收49名新疆脑瘫患儿到汝州进行公益性治疗。与新疆当地医院“结对子”,建立4所脑瘫康复医院,救治少数民族脑瘫患儿,其中深度贫困家庭患儿711名,大大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

他是一个大爱无私的人,治病救人不图回报。他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社会。他刻苦钻研医术、造福病患,奉献爱心、温暖社会。他创办的医院2016年12月20日被国家民委授予“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他本人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先后得到俞正声、孙春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肯定。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次报道。

2014年5月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2017年11月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9月被民政部授予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18年12月被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和新华网授予“中国残疾人事业助残新闻人物特别提名”;2019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陈晓磐,男,47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

"

陈晓磐事迹

陈晓磐,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

14年来,陈晓磐牢记宗旨,扎根乡土,热心助人,创设“留守儿童温馨家园”,成立“学雷锋志愿警务服务队”,设立“警务室身边好人”基金,累计捐款20多万元。他走村入户,倾听民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被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群众的贴心人。2017年5月19日,陈晓磐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2005年,陈晓磐自告奋勇,由县局机关到偏僻的皇帝庙派出所工作,2007年又主动请缨,分包治安较差的大袁村警务区。多年来,他对自己节衣缩食,甘守清贫,衣服是从地摊买的,家具是18年前添置的,但对社会慷慨解囊,对困难群众无比大方。2009年以来,他每年都和群众一起过除夕夜,自掏腰包为辖区内的20多位孤寡残困老人奉送红包。2009年初,他积极主动联合辖区内6个村委会和5所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温馨家园”,安装了亲情视频和空调,为200多名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还先后帮62名家长在周边找到称心工作。2013年6月,陈晓磐组建“学雷锋志愿警务服务队”,设有矛盾纠纷化解队、护村治安巡逻队、道德法律宣传队、党员示范服务队、消防环境督导队(兼红白喜事理事会)等5支队伍,目前志愿者已发展到400余人,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2018年初,陈晓磐主动捐出5万元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奖金,其中4万元设立了“警务室身边好人”基金,用于表彰辖区村民的善行义举,引导村民学好人,做好人。在他的感召下,辖区内已有91人被推选为市、县、乡道德模范,形成了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

作为人民警察,陈晓磐以村为家,恪尽职守,创新工作,探索实施“五步双网”工作法,编写《农村安全防范百句经》顺口溜,自费制作发放8000余枚印有自己姓名和电话号码的“警民连心结”,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困难群众求助。目前,大袁村已实现连续8年零上访,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村”。“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也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2011年12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2013年3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成绩突出先进个人”;2014年5月被国务院军转办、中组部、人社部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2016年11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2017年5月被公安部、人社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李芳,女,已故,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

"

李芳事迹

李芳,女,汉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镇人,生前任教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业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2018年6月11日下午放学,李芳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的三轮摩托车冲向学生,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挡护学生,自己被严重撞击,经全力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49岁。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2018年6月11日17点30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正常放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随护路队护送学生离校回家。17点51分,护路队行至红绿灯路口,李芳老师正组织学生按绿灯指示有序通过。突然,一辆装满西瓜的三轮摩托车自北向南向护路队急速驶来。情况万分紧急,李芳老师一边大声呼叫学生避让,一边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严重撞击,昏迷不起。学生们得救了,李芳老师却遭受重伤,虽经医院一天两夜全力抢救,终因重度颅脑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于6月13日凌晨4时40分不幸殉职。

1989年李芳老师被分配至董家河镇谢畈小学任教,谢畈小学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寒来暑往29年,她从未离开偏远的董家河,从未离开乡村小学讲台。在同事眼里,李芳老师是工作学习的榜样,许多实习教师和年轻教师都愿意拜她为师,近5年,她带出20多名“教师徒弟”。在家长眼里,她是和蔼可亲、无私奉献的老师。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一有空就为他们介绍孩子的情况。

2018年6月16日上午,李芳老师的追悼会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举行,4000余人来到现场沉痛悼念李芳老师。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领导分别前来看望慰问李芳同志家属。

2018年6月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8年7月河南省委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8年7月李芳同志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芳同志为烈士;教育部长陈宝生,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等领导同志先后就学习宣传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作了批示。

牛振西,男,57岁,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

牛振西事迹

牛振西,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2016年2月3日上午,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镇一个两岁的孩子不慎掉入35米的深井中。当地多方力量齐上阵,开展了紧张的救援,可是十个小时过去了,救援工作很不顺利。晚上七点多钟,牛振西和他的队友急忙赶往现场。当时挖掘机和推土机已经挖了十七米的深坑,再挖下去可能会发生塌方的危险。救援经验丰富的牛振西利用鱼钩钓鱼的原理,几经试验,终于在2月4日黎明时分,将孩子从深井中营救上来。孩子的全家人找到牛振西,希望孩子长大后加入救援队,做一个见义勇为、帮助别人的人。

“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一直是牛振西追求的目标。从小就喜欢游泳的他有着良好的水性,看到溺水者家属满怀悲痛,还要花钱请人打捞遗体。他就想着,尽自己所能,去减少他们的丧亲之痛。带着朴素的想法,2005年9月,牛振西和几位游泳爱好者成立了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只要任何地方,有人溺水,有人求助,他就义无反顾地带领大家去救援。

水上救援充满了各种凶险。2017年暑假期间,一位17岁的女孩到黄河边游玩时不慎落水。牛振西和队员下水打捞时,漩涡把安全绳缠在一起,黄河差一点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但是他们还是艰难地把遗体打捞上来。

依靠专业技能和胆大细心,14年来,牛振西带领义务水上救援队,共打捞出各类溺水者遗体400多具,挽救90多名落水者生命,这支队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骨干队员80余人的专业水上救援队伍。牛振西自己的手机号码作为水上安全求助报警电话,已经在市110、119指挥中心备案,形成了联动机制。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110或119指挥中心接到郑州市区有人溺水的报警电话,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到他的手机上。他和队员们常年开展水上义务救援,分文不取,队友们自掏腰包购买装备。

如何从事后搜救变事前预防,如何避免新的悲剧发生?从2012年开始,牛振西和队友在大型自然水域周边的学校启动了水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讲座,倡导树立“见义智为”“救人不舍己”的科学救生理念。7年下来,开设讲座500多场,受益的中小学生、大学生超3万人,间接受益群众达十几万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发生数量。此外牛振西还专门注册了救援队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利用大众新媒体进行水上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截至目前,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访问量已达几十万人次,许多网友、群众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学会了水上安全救护常识。

2013年牛振西带领的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被河南省文明办、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红十字会授予“河南省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团队”荣誉称号;2018年,牛振西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河南优秀志愿者”,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杨永峰,男,47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

"

杨永峰事迹

杨永峰,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

当30多名乘客深夜命悬一线的时候,他带领儿子和3名员工披荆斩棘紧急救援;当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乡村的时候,他带领他的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救援;当有“驴友”或群众遇险的时候,他带领他的团队伸手相助。他先后发起成立了林州市红旗渠爱心团队、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队,2015年合并注册成立了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4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协助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参与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灾难应急处置等各类事件617次,成功挽救了521人的生命。

杨永峰为他的救援生涯总结了一句话叫“救援在路上”。2015年3月2日深夜22时55分,杨永峰开车带着儿子杨文凯和3名员工行驶至省道s226五龙镇小虎山路段时,发现先前一直行驶在前面的大巴车突然消失了。他意识到大巴车可能坠崖了,很快掉转车头折返。他们及时报警,借助手电筒的光,穿过荆棘丛展开救援,为后续的生命大营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挽救了13个人的生命。

“3·2”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结束后,杨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带领身边的朋友,走向了义务应急救援的道路。4年多来,杨永峰和他的团队用大爱在太行山上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他们配合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先后参加“苍龙山”“黄路垴”等山地救援61次,“西乡坪”等水上救援22次,参加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保障49次,搜寻走失人员277人……林州市爱心团队为救援队提供后勤支持外,下乡村走山乡,先后捐助了30个贫困家庭和个人。仅2018年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共出队158次,出车923辆次,出动救援队员1811人次。

为了更好地普及救援相关知识,杨永峰策划了“百场安全知识进课堂”活动,累计巡讲86场次。组织策划了《救援在路上——林州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大型图片专题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个成长于红旗渠畔的普通林州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把理想、责任和担当用实际行动进行了诠释,成就了一支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团队,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传承了红旗渠精神。

2015年4月杨永峰入选“中国好人榜”;2015年12月被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称号;2018年6月被河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河南省第十三届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

三、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邓志军,男,56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洪门街道诚城社区党委书记、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

"

邓志军事迹

邓志军,男,汉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诚城社区党委书记、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

他30年不欠国家一分钱税款、不欠员工一分钱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钱账款、不欠银行一分钱本息、没有一条失信违法记录、没有一份违约合同。他出资建立了中原诚信学院,正在筹建全国诚信博物馆。30年来,邓志军打造了一个诚信企业,创建了一个诚信社区,引领了一座城市的诚信风尚,在中原大地树起了一座诚信丰碑。

2008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和企业经营困难,他抵押个人两套房产,又向朋友借了100万元,足额发放了员工工资、支付了货款。2010年,企业承建乔谢村城市改造项目,他严格把关,所用的建筑材料高于行业标准和合同规定;工程交付时村民敲锣打鼓给他送上“和谐拆迁守诚信,品质优良村民乐”的锦旗。乔谢村改造的成功实践成为全国样板案例,被国家建设部称为“乔谢现象”。

2013年8月,他参与创办了全省首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城市社区--诚城社区。他坚持“诚信服务、服务诚信”,在社区开设道德讲堂,推广诚信文化,成立志愿服务队、好人宣讲队,2万多名社区志愿者参与活动。社区先后获得“河南省文明社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十佳双拥社区”、“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各项荣誉,被总结为“诚城模式”。

2018年5月,邓志军出资建立了全国首家诚信学院,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宣讲核心价值观和诚信文化,宣讲道德模范的诚信故事和诚信理念,目前已有20多万人接受教育。邓志军又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中原诚信博物馆的建设。

邓志军先后为希望小学、贫困大学生、困难职工、灾区群众等捐助5000余万元。2009年,他自筹资金200万元成立“贫困家庭和农民工救助基金”。2013年,他将集团3500平方米办公楼整体移交社区无偿使用,每年还要拿出100万元用于服务社区居民。2017年,他出资100万元支持新乡市成立“道德模范奖励帮扶基金”。2013年任社区党委书记后,他主动放弃薪酬待遇,不领国家一分钱工资。

邓志军2009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9月被河南省委统战部等5部门授予“第三届河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2012年6月被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工商联授予“河南省光彩慈善公益优秀人物”称号;2017年3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郭建华,女,6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

郭建华事迹

郭建华,女,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7月生,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第十二次全国妇女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世纪70年代,郭建华有幸当上了一名农村放映员,她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吃百家饭,和乡亲们结下了不解之缘。43年来,每当她坐在放映场上,随着银幕上精彩的故事与观众一起落泪、一起鼓掌、和孩子们一起欢呼产生共鸣的时候,也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候,她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在她当放映员的19年里,亲自为农民放电影13000多场;在她当站长和公司经理的24年里,带领公司放映人员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万多场,观众达上亿人次。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县调研,在接见的5名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中就有郭建华。郭建华向习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坚守为群众放电影这个阵地的原因。她说这个坚守,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镜头。“风雪中,焦裕禄拉着板车走到一对老夫妇的家里,坐在炕头上亲切地说,‘老大爷,我是您的儿子,要过年了,我过来给您送点粮食’。当年焦书记拉着板车在风雪中给老百姓送救命粮,就是在他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我从70年代拉着板车到现在开汽车为人民输送的是精神食粮。几十年来,是电影架起了我与人民群众的桥梁”。郭建华利用放电影的时候向群众征求意见,积极参政议政,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农业、文化、法治等方面的建议共29项,件件都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全部被采纳。特别是她提出了“关于加快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建议”。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她受邀列席了此次会议,见证了这部法律的诞生。

她心系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组织“百村千场”科技电影扶贫扶智放映活动,带领放映人员深入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三年时间里共放映电影近万场。她采取的“菜单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她本人受到李克强、赵乐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为农民放电影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以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儿女》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14年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荣膺最佳音乐片奖。以她为原型改编的《放映路上》在全国放映场次突破10万场。

1999年她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被河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1年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被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评为2012年度十大三农人物;2017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四、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张玉滚,男,38岁,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

张玉滚事迹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他不忘初心,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扎根深山小学18年。他爱岗敬业,学校师资紧缺,他潜心钻研每一门课程,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无私奉献,寄宿学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学生家庭困难,他慷慨解囊;山区不通车,他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他的妻子带着刚满九个月的女儿坐三轮车去县城买教材,因为山路陡峭、刹车不灵,车翻到沟里去,孩子心脏停止了跳动。18年来,学校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无怨无悔,用无限的师爱陪伴乡村的孩子们成长。

他扎根山村无怨无悔。黑虎庙小学,位于伏牛山深处,辐射13个自然村。2001年,在老校长的劝说感化下,张玉滚来到黑虎庙小学以民办教师任教,每月拿30元补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张玉滚劝说妻子张会云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右手四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落下了残疾。

他教书育人殚精竭虑。学校师资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为教好孩子们英语,他自己掏钱去镇上参加英语辅导班。2013年10月,骑摩托车到镇上学习途中,急转弯处摩托车刹车失灵,他头撞大石,被摔晕过去。可在医院没住几天,他就在妻子的搀扶下站上了讲台。他的执着坚守,为学生铺就成长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

他“铆”在学校甘洒热血。2001年至2006年,学校到山外不通车,去镇上需翻越尖顶山,穿过险峻的八里坡。5年间,张玉滚肩不离担,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2006年,学校盖新房,恰赶农忙,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新校舍盖好时,张玉滚已瘦得脱了相。

他视学生为亲人精心培育。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更爱学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谁家爷爷奶奶年纪大,谁上学需要接送,他一一记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点,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玉滚连忙起床,直奔留守儿童张明明家。到达时,年久失修的房子已被暴雨冲塌了一大半,眼看雨水就要淹没床头。张玉滚连忙抱起明明,又背起腿脚不便的爷爷,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

2014年9月张玉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8月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2018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8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2019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五、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赵志发,男,55岁,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五子李村村民。

"

赵志发事迹

赵志发,男,汉族,1964年4月生,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五子李村村民。

1999年10月20日上午,赵志发的妻子张青被摩托车意外撞伤,颅内大量瘀血,经开颅治疗,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张青却成了植物人。面对已然失去知觉、可能一辈子昏迷不醒的妻子,心中怀着对病妻的爱、对家庭的责、对儿女的盼,赵志发没有离弃,而是坚持用爱守候等待,这一等就是20年。20年间,为了给张青治病,赵志发先后花去了20多万元。如今,妻子在他的守护感召下,逐渐恢复了意识,身体有了知觉,并能简单地与人交流。他20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妻子大爱壮举,诠释着什么叫作责任,什么叫作担当,什么叫作不离不弃,什么叫作夫妻恩爱。

1999年10月20日,刚刚35岁的赵志发种完小麦准备去西安打工,妻子张青骑一辆自行车送他去镇上乘车。把丈夫送到车站后,张青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倒,颅内大量瘀血,经开颅手术、6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妻子张青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植物人。刚从医院回家后的张青一直高度昏迷,脑袋肿的像个大包,鼻子里插着管子,脖子里安着套管,身上多处溃烂,其中三处较大的烂疮有小碗大小,流脓流血,露着白骨,大小便失禁,全身又腥又臭。

每天天不亮,赵志发就要给妻子换好尿布、翻身按摩、做饭、打发孩子上学,给妻子喂饭。“给张青喂饭是件特别费时又特别需要耐心的事。刚开始用注射器经胃管慢慢往胃里注入牛奶、米汤之类的流食。接着教她用嘴吃饭,一小勺香蕉泥往往要用一上午才能喂下去。”回忆当年的苦,赵志发满眼泪花。由于长期往胃里注射食物,胃粘膜遭到破坏,用注射器注食的办法无法进行,后来只能用嘴十分艰难地喂饭。

喂饭后,赵志发还要清洗褥疮、换药包扎、清洗消毒脖子上的套管、按摩、翻身、洗涮尿布。这一切都忙完后,赵志发还要抓紧时间去地里干活。由于两个孩子都上学了,赵志发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就要回家一次,接着是再回地里劳作。

2019年四月的一天,在太康县常营镇五子李村赵志发的农家小院里,赵志发推着妻子在院里晒太阳。妻子躺在护理床上看着他微笑。这样的笑容,赵志发等了20年。原来,2016年10月的一天,赵志发突然发现妻子的手指能动了,他拿东西在妻子眼前晃动,眼珠也能随着转动,赵志发欣喜异常。2017年3月的一天,赵志发拿着萝卜问:“这是什么?”“萝——卜——”妻子竟然能简单发声了。

赵志发20年如一日对植物人妻子的无私大爱感动着人们。2017年4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韦德华,女,4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

"

韦德华事迹

韦德华,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

韦德华出生在河南省濮阳市新习镇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对爷爷奶奶的孝敬深深影响了她。结婚时,韦德华的父母多次叮嘱她:“公公婆婆也是父母,婚后一定要孝敬公婆,对老人好一点啊!”“我会的,你们放心吧!”韦德华郑重回答。1998年,公公被确诊肝硬化,后来发展成肝癌,韦德华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求医的足迹踏遍了北京、上海、广州多家医院。10年来,为给老人治病,韦德华自己节衣缩食,还卖掉了唯一的住房,前后花去60多万元。

1998年9月,她发现公公的胃口不如以前,就带他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老人得了肝硬化,需要马上住院治疗,一住就是整整42天。那时,韦德华仍在读研,她和爱人的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2000元,而公公每天治病要输的白蛋白一支就要200多元,这种药当时还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公公每年至少要住两到三次医院,每住一次院的花费就要近2万元,巨大的开销让韦德华和爱人生活经常捉襟见肘。韦德华把公公的病房当成了半个家,为他揉捏按摩、扎针输液。一边照顾公公,一边还要抽空构思自己的研究生论文,连踏实睡上一觉的时间都是奢侈。正是爱美年纪的韦德华舍掉了逛街的爱好,3年间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但在公公面前,她却永远都是灿烂和轻松的笑脸。

2006年2月,公公病情恶化,被诊断为肝癌。韦德华陪着公公来到上海长江医院求医,专家会诊后,建议做肝移植手术,手术费用至少需要准备五六十万元。为了延长公公的生命,韦德华说服家人卖掉了房子,筹得了26.7万元,她又向娘家的姊妹借来30万,终于筹齐了近60万元的救命钱。

一路陪公公求医治病的10年间,韦德华对病人和其家属在疾病面前的无奈和无助感同身受,也让她在医院的工作中更能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她成立志愿服务队,开通24小时母婴健康免费咨询热线,开设“幸福妈妈”公众微信课堂,举办公益讲座,为病人捐衣捐物、垫付医药费,自费买药看望孤寡老人。从医28年来,6900多名重症孕产妇在韦德华和她带领的团队救治下获得新生,9.2万余名新生儿经她们的妙手降临人间。在经历公公等待肝源的困难后,韦德华决定在身后捐献自己器官,如今她已郑重签下器官捐献协议书。

2015年3月被中宣传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7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4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8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授予首届“河南省最美医生”称号;2019年2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最美志愿者”;2019年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8年10月当选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2018年1月当选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代表。

  • 播放列表
  • 1080
排序
  • HD国语版
  • 剧情介绍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宋兆普,男,5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

    宋兆普事迹

    宋兆普,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河南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宋兆普1964年出生在汝州市纸坊乡陶村一医学世家,其父宋金庚乐善好施、仁心救民的品德深深影响着他。“只能救人,不许谋利!做一名百姓爱戴的好医生。”宋兆普时刻牢记父亲的教导和临终嘱托,不论何时何地,紧急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坚持把救治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不负家族,将家风家训、医风医德发扬光大;他不负患者,四十年如一日,不收挂号费、诊疗费,为患者减免医疗费;他不负社会,与福利院结合,几十年坚持爱心救治脑瘫孤儿3165名。

    自1992年起,宋兆普开始关注脑瘫患儿的救治。他看到福利院里有大量重症脑瘫孩子,他的心被深深刺痛,庄严承诺:“接福利院脑瘫孩子到金庚医院救治,多救一个是一个。”他说服了家人,动员医院员工积极投入爱心救治脑瘫孤儿工作。他拿出医院和家里几乎全部积蓄,购进康复设备,改造儿童病房,招聘医务人员和护工,把医院打造成脑瘫患儿的温馨港湾。

    他以医载道扶弱济困。曾在列车上8次突遇危重病患都挺身而出,实施救治;免费救治被汽车撞伤而又无钱治疗的汝州市骑岭乡七里村村民唐瑞敏;为身患肺癌的张兆全以及其双胞胎孙子免费治疗5年,共付医疗费近80万元。他医德高尚砥砺初心。自2009年至今,带领医院医疗团队开创医院与福利院相结合救治脑瘫孤儿模式,爱心救治脑瘫孤儿3165名(其中包括遗弃在医院及周边的302名)。他还承担河南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帮助救治社会上的脑瘫患儿6328名。他12次赴新疆考察巡诊,先后接收49名新疆脑瘫患儿到汝州进行公益性治疗。与新疆当地医院“结对子”,建立4所脑瘫康复医院,救治少数民族脑瘫患儿,其中深度贫困家庭患儿711名,大大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

    他是一个大爱无私的人,治病救人不图回报。他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社会。他刻苦钻研医术、造福病患,奉献爱心、温暖社会。他创办的医院2016年12月20日被国家民委授予“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他本人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先后得到俞正声、孙春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肯定。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次报道。

    2014年5月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2017年11月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9月被民政部授予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18年12月被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和新华网授予“中国残疾人事业助残新闻人物特别提名”;2019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陈晓磐,男,47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

    "

    陈晓磐事迹

    陈晓磐,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

    14年来,陈晓磐牢记宗旨,扎根乡土,热心助人,创设“留守儿童温馨家园”,成立“学雷锋志愿警务服务队”,设立“警务室身边好人”基金,累计捐款20多万元。他走村入户,倾听民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被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群众的贴心人。2017年5月19日,陈晓磐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2005年,陈晓磐自告奋勇,由县局机关到偏僻的皇帝庙派出所工作,2007年又主动请缨,分包治安较差的大袁村警务区。多年来,他对自己节衣缩食,甘守清贫,衣服是从地摊买的,家具是18年前添置的,但对社会慷慨解囊,对困难群众无比大方。2009年以来,他每年都和群众一起过除夕夜,自掏腰包为辖区内的20多位孤寡残困老人奉送红包。2009年初,他积极主动联合辖区内6个村委会和5所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温馨家园”,安装了亲情视频和空调,为200多名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还先后帮62名家长在周边找到称心工作。2013年6月,陈晓磐组建“学雷锋志愿警务服务队”,设有矛盾纠纷化解队、护村治安巡逻队、道德法律宣传队、党员示范服务队、消防环境督导队(兼红白喜事理事会)等5支队伍,目前志愿者已发展到400余人,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2018年初,陈晓磐主动捐出5万元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奖金,其中4万元设立了“警务室身边好人”基金,用于表彰辖区村民的善行义举,引导村民学好人,做好人。在他的感召下,辖区内已有91人被推选为市、县、乡道德模范,形成了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

    作为人民警察,陈晓磐以村为家,恪尽职守,创新工作,探索实施“五步双网”工作法,编写《农村安全防范百句经》顺口溜,自费制作发放8000余枚印有自己姓名和电话号码的“警民连心结”,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困难群众求助。目前,大袁村已实现连续8年零上访,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村”。“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也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2011年12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2013年3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成绩突出先进个人”;2014年5月被国务院军转办、中组部、人社部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2016年11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2017年5月被公安部、人社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李芳,女,已故,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

    "

    李芳事迹

    李芳,女,汉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镇人,生前任教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业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2018年6月11日下午放学,李芳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的三轮摩托车冲向学生,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挡护学生,自己被严重撞击,经全力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49岁。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2018年6月11日17点30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正常放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随护路队护送学生离校回家。17点51分,护路队行至红绿灯路口,李芳老师正组织学生按绿灯指示有序通过。突然,一辆装满西瓜的三轮摩托车自北向南向护路队急速驶来。情况万分紧急,李芳老师一边大声呼叫学生避让,一边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严重撞击,昏迷不起。学生们得救了,李芳老师却遭受重伤,虽经医院一天两夜全力抢救,终因重度颅脑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于6月13日凌晨4时40分不幸殉职。

    1989年李芳老师被分配至董家河镇谢畈小学任教,谢畈小学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寒来暑往29年,她从未离开偏远的董家河,从未离开乡村小学讲台。在同事眼里,李芳老师是工作学习的榜样,许多实习教师和年轻教师都愿意拜她为师,近5年,她带出20多名“教师徒弟”。在家长眼里,她是和蔼可亲、无私奉献的老师。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一有空就为他们介绍孩子的情况。

    2018年6月16日上午,李芳老师的追悼会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举行,4000余人来到现场沉痛悼念李芳老师。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领导分别前来看望慰问李芳同志家属。

    2018年6月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8年7月河南省委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8年7月李芳同志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芳同志为烈士;教育部长陈宝生,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等领导同志先后就学习宣传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作了批示。

    牛振西,男,57岁,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

    牛振西事迹

    牛振西,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2016年2月3日上午,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镇一个两岁的孩子不慎掉入35米的深井中。当地多方力量齐上阵,开展了紧张的救援,可是十个小时过去了,救援工作很不顺利。晚上七点多钟,牛振西和他的队友急忙赶往现场。当时挖掘机和推土机已经挖了十七米的深坑,再挖下去可能会发生塌方的危险。救援经验丰富的牛振西利用鱼钩钓鱼的原理,几经试验,终于在2月4日黎明时分,将孩子从深井中营救上来。孩子的全家人找到牛振西,希望孩子长大后加入救援队,做一个见义勇为、帮助别人的人。

    “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一直是牛振西追求的目标。从小就喜欢游泳的他有着良好的水性,看到溺水者家属满怀悲痛,还要花钱请人打捞遗体。他就想着,尽自己所能,去减少他们的丧亲之痛。带着朴素的想法,2005年9月,牛振西和几位游泳爱好者成立了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只要任何地方,有人溺水,有人求助,他就义无反顾地带领大家去救援。

    水上救援充满了各种凶险。2017年暑假期间,一位17岁的女孩到黄河边游玩时不慎落水。牛振西和队员下水打捞时,漩涡把安全绳缠在一起,黄河差一点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但是他们还是艰难地把遗体打捞上来。

    依靠专业技能和胆大细心,14年来,牛振西带领义务水上救援队,共打捞出各类溺水者遗体400多具,挽救90多名落水者生命,这支队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骨干队员80余人的专业水上救援队伍。牛振西自己的手机号码作为水上安全求助报警电话,已经在市110、119指挥中心备案,形成了联动机制。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110或119指挥中心接到郑州市区有人溺水的报警电话,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到他的手机上。他和队员们常年开展水上义务救援,分文不取,队友们自掏腰包购买装备。

    如何从事后搜救变事前预防,如何避免新的悲剧发生?从2012年开始,牛振西和队友在大型自然水域周边的学校启动了水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讲座,倡导树立“见义智为”“救人不舍己”的科学救生理念。7年下来,开设讲座500多场,受益的中小学生、大学生超3万人,间接受益群众达十几万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发生数量。此外牛振西还专门注册了救援队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利用大众新媒体进行水上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截至目前,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访问量已达几十万人次,许多网友、群众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学会了水上安全救护常识。

    2013年牛振西带领的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被河南省文明办、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红十字会授予“河南省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团队”荣誉称号;2018年,牛振西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河南优秀志愿者”,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杨永峰,男,47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

    "

    杨永峰事迹

    杨永峰,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

    当30多名乘客深夜命悬一线的时候,他带领儿子和3名员工披荆斩棘紧急救援;当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乡村的时候,他带领他的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救援;当有“驴友”或群众遇险的时候,他带领他的团队伸手相助。他先后发起成立了林州市红旗渠爱心团队、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队,2015年合并注册成立了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4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协助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参与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灾难应急处置等各类事件617次,成功挽救了521人的生命。

    杨永峰为他的救援生涯总结了一句话叫“救援在路上”。2015年3月2日深夜22时55分,杨永峰开车带着儿子杨文凯和3名员工行驶至省道s226五龙镇小虎山路段时,发现先前一直行驶在前面的大巴车突然消失了。他意识到大巴车可能坠崖了,很快掉转车头折返。他们及时报警,借助手电筒的光,穿过荆棘丛展开救援,为后续的生命大营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挽救了13个人的生命。

    “3·2”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结束后,杨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带领身边的朋友,走向了义务应急救援的道路。4年多来,杨永峰和他的团队用大爱在太行山上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他们配合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先后参加“苍龙山”“黄路垴”等山地救援61次,“西乡坪”等水上救援22次,参加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保障49次,搜寻走失人员277人……林州市爱心团队为救援队提供后勤支持外,下乡村走山乡,先后捐助了30个贫困家庭和个人。仅2018年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共出队158次,出车923辆次,出动救援队员1811人次。

    为了更好地普及救援相关知识,杨永峰策划了“百场安全知识进课堂”活动,累计巡讲86场次。组织策划了《救援在路上——林州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大型图片专题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个成长于红旗渠畔的普通林州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把理想、责任和担当用实际行动进行了诠释,成就了一支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团队,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传承了红旗渠精神。

    2015年4月杨永峰入选“中国好人榜”;2015年12月被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称号;2018年6月被河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河南省第十三届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

    三、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邓志军,男,56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洪门街道诚城社区党委书记、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

    "

    邓志军事迹

    邓志军,男,汉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诚城社区党委书记、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

    他30年不欠国家一分钱税款、不欠员工一分钱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钱账款、不欠银行一分钱本息、没有一条失信违法记录、没有一份违约合同。他出资建立了中原诚信学院,正在筹建全国诚信博物馆。30年来,邓志军打造了一个诚信企业,创建了一个诚信社区,引领了一座城市的诚信风尚,在中原大地树起了一座诚信丰碑。

    2008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和企业经营困难,他抵押个人两套房产,又向朋友借了100万元,足额发放了员工工资、支付了货款。2010年,企业承建乔谢村城市改造项目,他严格把关,所用的建筑材料高于行业标准和合同规定;工程交付时村民敲锣打鼓给他送上“和谐拆迁守诚信,品质优良村民乐”的锦旗。乔谢村改造的成功实践成为全国样板案例,被国家建设部称为“乔谢现象”。

    2013年8月,他参与创办了全省首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城市社区--诚城社区。他坚持“诚信服务、服务诚信”,在社区开设道德讲堂,推广诚信文化,成立志愿服务队、好人宣讲队,2万多名社区志愿者参与活动。社区先后获得“河南省文明社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十佳双拥社区”、“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各项荣誉,被总结为“诚城模式”。

    2018年5月,邓志军出资建立了全国首家诚信学院,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宣讲核心价值观和诚信文化,宣讲道德模范的诚信故事和诚信理念,目前已有20多万人接受教育。邓志军又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中原诚信博物馆的建设。

    邓志军先后为希望小学、贫困大学生、困难职工、灾区群众等捐助5000余万元。2009年,他自筹资金200万元成立“贫困家庭和农民工救助基金”。2013年,他将集团3500平方米办公楼整体移交社区无偿使用,每年还要拿出100万元用于服务社区居民。2017年,他出资100万元支持新乡市成立“道德模范奖励帮扶基金”。2013年任社区党委书记后,他主动放弃薪酬待遇,不领国家一分钱工资。

    邓志军2009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9月被河南省委统战部等5部门授予“第三届河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2012年6月被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工商联授予“河南省光彩慈善公益优秀人物”称号;2017年3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郭建华,女,6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

    郭建华事迹

    郭建华,女,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7月生,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第十二次全国妇女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世纪70年代,郭建华有幸当上了一名农村放映员,她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吃百家饭,和乡亲们结下了不解之缘。43年来,每当她坐在放映场上,随着银幕上精彩的故事与观众一起落泪、一起鼓掌、和孩子们一起欢呼产生共鸣的时候,也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候,她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在她当放映员的19年里,亲自为农民放电影13000多场;在她当站长和公司经理的24年里,带领公司放映人员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万多场,观众达上亿人次。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县调研,在接见的5名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中就有郭建华。郭建华向习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坚守为群众放电影这个阵地的原因。她说这个坚守,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镜头。“风雪中,焦裕禄拉着板车走到一对老夫妇的家里,坐在炕头上亲切地说,‘老大爷,我是您的儿子,要过年了,我过来给您送点粮食’。当年焦书记拉着板车在风雪中给老百姓送救命粮,就是在他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我从70年代拉着板车到现在开汽车为人民输送的是精神食粮。几十年来,是电影架起了我与人民群众的桥梁”。郭建华利用放电影的时候向群众征求意见,积极参政议政,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农业、文化、法治等方面的建议共29项,件件都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全部被采纳。特别是她提出了“关于加快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建议”。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她受邀列席了此次会议,见证了这部法律的诞生。

    她心系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组织“百村千场”科技电影扶贫扶智放映活动,带领放映人员深入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三年时间里共放映电影近万场。她采取的“菜单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她本人受到李克强、赵乐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为农民放电影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以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儿女》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14年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荣膺最佳音乐片奖。以她为原型改编的《放映路上》在全国放映场次突破10万场。

    1999年她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被河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1年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被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评为2012年度十大三农人物;2017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四、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张玉滚,男,38岁,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

    张玉滚事迹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他不忘初心,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扎根深山小学18年。他爱岗敬业,学校师资紧缺,他潜心钻研每一门课程,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无私奉献,寄宿学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学生家庭困难,他慷慨解囊;山区不通车,他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他的妻子带着刚满九个月的女儿坐三轮车去县城买教材,因为山路陡峭、刹车不灵,车翻到沟里去,孩子心脏停止了跳动。18年来,学校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无怨无悔,用无限的师爱陪伴乡村的孩子们成长。

    他扎根山村无怨无悔。黑虎庙小学,位于伏牛山深处,辐射13个自然村。2001年,在老校长的劝说感化下,张玉滚来到黑虎庙小学以民办教师任教,每月拿30元补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张玉滚劝说妻子张会云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右手四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落下了残疾。

    他教书育人殚精竭虑。学校师资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为教好孩子们英语,他自己掏钱去镇上参加英语辅导班。2013年10月,骑摩托车到镇上学习途中,急转弯处摩托车刹车失灵,他头撞大石,被摔晕过去。可在医院没住几天,他就在妻子的搀扶下站上了讲台。他的执着坚守,为学生铺就成长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

    他“铆”在学校甘洒热血。2001年至2006年,学校到山外不通车,去镇上需翻越尖顶山,穿过险峻的八里坡。5年间,张玉滚肩不离担,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2006年,学校盖新房,恰赶农忙,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新校舍盖好时,张玉滚已瘦得脱了相。

    他视学生为亲人精心培育。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更爱学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谁家爷爷奶奶年纪大,谁上学需要接送,他一一记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点,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玉滚连忙起床,直奔留守儿童张明明家。到达时,年久失修的房子已被暴雨冲塌了一大半,眼看雨水就要淹没床头。张玉滚连忙抱起明明,又背起腿脚不便的爷爷,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

    2014年9月张玉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8月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2018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8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2019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五、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赵志发,男,55岁,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五子李村村民。

    "

    赵志发事迹

    赵志发,男,汉族,1964年4月生,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五子李村村民。

    1999年10月20日上午,赵志发的妻子张青被摩托车意外撞伤,颅内大量瘀血,经开颅治疗,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张青却成了植物人。面对已然失去知觉、可能一辈子昏迷不醒的妻子,心中怀着对病妻的爱、对家庭的责、对儿女的盼,赵志发没有离弃,而是坚持用爱守候等待,这一等就是20年。20年间,为了给张青治病,赵志发先后花去了20多万元。如今,妻子在他的守护感召下,逐渐恢复了意识,身体有了知觉,并能简单地与人交流。他20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妻子大爱壮举,诠释着什么叫作责任,什么叫作担当,什么叫作不离不弃,什么叫作夫妻恩爱。

    1999年10月20日,刚刚35岁的赵志发种完小麦准备去西安打工,妻子张青骑一辆自行车送他去镇上乘车。把丈夫送到车站后,张青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倒,颅内大量瘀血,经开颅手术、6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妻子张青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植物人。刚从医院回家后的张青一直高度昏迷,脑袋肿的像个大包,鼻子里插着管子,脖子里安着套管,身上多处溃烂,其中三处较大的烂疮有小碗大小,流脓流血,露着白骨,大小便失禁,全身又腥又臭。

    每天天不亮,赵志发就要给妻子换好尿布、翻身按摩、做饭、打发孩子上学,给妻子喂饭。“给张青喂饭是件特别费时又特别需要耐心的事。刚开始用注射器经胃管慢慢往胃里注入牛奶、米汤之类的流食。接着教她用嘴吃饭,一小勺香蕉泥往往要用一上午才能喂下去。”回忆当年的苦,赵志发满眼泪花。由于长期往胃里注射食物,胃粘膜遭到破坏,用注射器注食的办法无法进行,后来只能用嘴十分艰难地喂饭。

    喂饭后,赵志发还要清洗褥疮、换药包扎、清洗消毒脖子上的套管、按摩、翻身、洗涮尿布。这一切都忙完后,赵志发还要抓紧时间去地里干活。由于两个孩子都上学了,赵志发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就要回家一次,接着是再回地里劳作。

    2019年四月的一天,在太康县常营镇五子李村赵志发的农家小院里,赵志发推着妻子在院里晒太阳。妻子躺在护理床上看着他微笑。这样的笑容,赵志发等了20年。原来,2016年10月的一天,赵志发突然发现妻子的手指能动了,他拿东西在妻子眼前晃动,眼珠也能随着转动,赵志发欣喜异常。2017年3月的一天,赵志发拿着萝卜问:“这是什么?”“萝——卜——”妻子竟然能简单发声了。

    赵志发20年如一日对植物人妻子的无私大爱感动着人们。2017年4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韦德华,女,45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

    "

    韦德华事迹

    韦德华,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

    韦德华出生在河南省濮阳市新习镇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对爷爷奶奶的孝敬深深影响了她。结婚时,韦德华的父母多次叮嘱她:“公公婆婆也是父母,婚后一定要孝敬公婆,对老人好一点啊!”“我会的,你们放心吧!”韦德华郑重回答。1998年,公公被确诊肝硬化,后来发展成肝癌,韦德华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求医的足迹踏遍了北京、上海、广州多家医院。10年来,为给老人治病,韦德华自己节衣缩食,还卖掉了唯一的住房,前后花去60多万元。

    1998年9月,她发现公公的胃口不如以前,就带他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老人得了肝硬化,需要马上住院治疗,一住就是整整42天。那时,韦德华仍在读研,她和爱人的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2000元,而公公每天治病要输的白蛋白一支就要200多元,这种药当时还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公公每年至少要住两到三次医院,每住一次院的花费就要近2万元,巨大的开销让韦德华和爱人生活经常捉襟见肘。韦德华把公公的病房当成了半个家,为他揉捏按摩、扎针输液。一边照顾公公,一边还要抽空构思自己的研究生论文,连踏实睡上一觉的时间都是奢侈。正是爱美年纪的韦德华舍掉了逛街的爱好,3年间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但在公公面前,她却永远都是灿烂和轻松的笑脸。

    2006年2月,公公病情恶化,被诊断为肝癌。韦德华陪着公公来到上海长江医院求医,专家会诊后,建议做肝移植手术,手术费用至少需要准备五六十万元。为了延长公公的生命,韦德华说服家人卖掉了房子,筹得了26.7万元,她又向娘家的姊妹借来30万,终于筹齐了近60万元的救命钱。

    一路陪公公求医治病的10年间,韦德华对病人和其家属在疾病面前的无奈和无助感同身受,也让她在医院的工作中更能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她成立志愿服务队,开通24小时母婴健康免费咨询热线,开设“幸福妈妈”公众微信课堂,举办公益讲座,为病人捐衣捐物、垫付医药费,自费买药看望孤寡老人。从医28年来,6900多名重症孕产妇在韦德华和她带领的团队救治下获得新生,9.2万余名新生儿经她们的妙手降临人间。在经历公公等待肝源的困难后,韦德华决定在身后捐献自己器官,如今她已郑重签下器官捐献协议书。

    2015年3月被中宣传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7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4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8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授予首届“河南省最美医生”称号;2019年2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最美志愿者”;2019年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8年10月当选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2018年1月当选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代表。

    猜你喜欢
    暴君的厨师 6分 2025
    暴君的厨师
    林允儿,李彩玟,姜汉娜,崔奎华
    任意依恋 6.5分 2016
    任意依恋
    金宇彬,裴秀智,林周焕,林珠恩,刘五性
    龙影侠粤语 0分 1992
    龙影侠粤语
    李克勤,关礼杰,黎姿
    只能亲吻不幸同学了! 7.3分 2022
    只能亲吻不幸同学了!
    曾田陵介,佐藤友祐,中山咲月,押田岳,畑芽育
    保留席位 5.1分 2023
    保留席位
    黃丞邦,陈玹宇
    秘密之家 0分 2022
    秘密之家
    徐夏俊,李英恩,正宪,姜星,李成延,张恒善,方银姬,尹雅真,安勇俊
    白色与黄色~夏威夷与我的松饼物语~ 6.6分 2018
    白色与黄色~夏威夷与我的松饼物语~
    川口春奈,横滨流星
    异世界居酒屋阿信 0分 2018
    异世界居酒屋阿信
    三森铃子,杉田智和,久野美咲,阿部敦,森久保祥太郎,小西克幸,津田健次郎,长岛雄一,小松未可子,小山刚志,黑田崇矢,星野贵纪,置鲇龙太郎,植田佳奈,浪川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父子 6.9分
    2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3太平洋战争 9分
    4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5创造101 5.9分
    6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7传奇故事 8.4分
    8天师撞邪 7.9分
    9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0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1毒魔复仇 7.1分
    12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3李卫当官2 7.2分
    14名侦探柯南 8分
    15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