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三个少年

三个少年 豆瓣评分:0

更新至2022-06-02期
  • 分类:综艺
  • 导演:吴彤
  • 地区:中国大陆
  • 年份:2022
  • 语言:汉语普通
  • 更新:2024-04-01 11:12
报错 收藏
  • 三个少年是由宋亚轩,唐九洲,何运晨,沈腾,贾玲,章子怡主演的一部综艺。《珊瑚岛》是十九世纪的一部英国儿童小说,主人公拉尔夫从小热爱大自然,他和朋友杰克、彼得金乘船周游世.. 更多

三个少年剧情介绍

《珊瑚岛》是十九世纪的一部英国儿童小说,主人公拉尔夫从小热爱大自然,他和朋友杰克、彼得金乘船周游世界,中途船只失事,漂流到荒芜的珊瑚岛上,岛上有各种热带的奇花异树,令人神往。但是,岛上的生活并不和平,三个少年团结勇敢,帮助土著人战胜了海盗,最终踏上归乡之路。巴兰坦这部小说属于笛福开创的荒岛文学传统,故事描写的都是奇妙的历险,文明战胜了野蛮。

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里,这一切颠倒了过来,野蛮战胜了文明。当一场核战争爆发后,拉尔夫、杰克(作者采用了《珊瑚岛》中同样的人名)和一群男孩被疏散到南方,中途飞机被击落,这群英国孩子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为了自救,他们组织起来,建立起一个社会,但最后,这群孩子却变得嗜血成性,残害自己的同伴。总之,这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历险故事。

"

威廉·戈尔丁。

“景凯旋读经典”为书评周刊专栏,邀请景凯旋教授从思想角度深读文学经典。本文为第五期内容,走进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

作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一九八三年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

最初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社会,十六岁的拉尔夫首先想到的是生存下去,他提议用海螺召集大伙开会,让大伙从森林中捡来树枝,在海滩上筑起窝棚,建个厕所,又用“猪崽子”的眼镜聚光,升起火堆,作为求救的信号。海螺和火堆是文明的象征,代表着走出自然状态的努力。大伙齐心协力,和谐相处,小孩子在沙滩上玩耍,唱歌跳舞,大孩子坐在倒下的棕榈树干上议事,争相发言。

拉尔夫被大家选举成为头领,他一心想要维持岛上的秩序,把窝棚和火堆视作最重要的事情。那些小家伙们都服从海螺的召唤,因为拉尔夫年龄大些,是他们与成人世界联系的纽带。可是,那些大孩子就不那么服从了,尤其是杰克,他一开始就想当头领,对于窝棚和火堆毫无兴趣,只想到丛林中去捕猎野猪。

眼前是一个环礁湖,远处是浩瀚无际的大海,椭圆形的夜空繁星闪烁,森林里有采不尽的野果子。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新的生活,“他们领略了早晨的各种乐趣、灿烂的阳光、滚滚的大海和清新的空气,既玩得痛快,生活又如此充实,‘希望’变得不是必要的了,它也就被忘却了。”

"

电影《蝇王》(1963)海报。

快乐的时光是从杰克戴上假面具开始消失的,他用泥土涂抹脸,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陌生人,这使他兴奋不已。“他那强壮的身体顶着一个假面具,既使大家注目,又使大家畏惧。他开始跳起舞来,他那笑声变成了一种嗜血的狼嚎。他朝比尔蹦跳过去,假面具成了一个独立的形象,杰克在面具后面躲着,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就像古代人戴上面具,立即就变成了不可战胜的鬼怪神灵,可以主宰人的命运。

由于杰克率领一帮孩子去打野猪,忘记了看火的职责,结果火熄灭了,错过了一艘路过的船只。他和拉尔夫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争吵,拉尔夫感到恼怒,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杰克手下的“猎手”把脸涂抹成五颜六色,举着树枝,兴高采烈地唱着歌:“杀野猪哟。割喉咙哟。放它血哟。”事实上,当这些猎手也戴上假面具,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时,他们就泯灭了自我,变成一个整体。

他们无力证明自身的存在,只能降服于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而像“猪崽子”那样的孩子则被看作是局外人,他长得瘦弱,常常被大伙嘲笑,但他却是他们中最有头脑的,他坚信海螺的权威,相信科学,甚至想到制作一个日晷,以便知道时间。真正的局外人还有西蒙,这是一个神秘的孩子,常常独自躺在丛林深处,在飞舞的蝴蝶中冥思。当孩子们恐惧地说起岛上出现的野兽时,正是他对大伙说道:“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

没有一个孩子能理解这句深奥的话,就连“猪崽子”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他们越来越感到来自杰克的敌意,杰克已经多次反对海螺的存在,他喊道:“让规则见鬼去吧!我们是强有力的——我们会打猎!要是有野兽,我们就把它打倒!我们要包围上去揍它,揍了再揍——!”他追求的是权力,而权力是不喜欢受限制的。

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变得疯狂,他们用长矛互戳,玩着杀野兽的游戏,连拉尔夫也兴奋地加入进去,“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杰克带着猎手去打猎,他们疯狂地追杀野猪,并把猪头献给野兽当供品。西蒙则独自走进丛林,看着爬满苍蝇的猪头,他想象这是一只苍蝇之王,在露齿而笑,他的“眼光被古老的,令人无法逃避的招呼所吸引住”,仿佛听到蝇王对他说:“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

当西蒙爬到山顶时,看到了坠落的飞行员尸首和降落伞。他跑回海滩,想要告诉大伙真相,却被正在那里疯狂跳舞的孩子们蜂拥而上,把他当作野兽乱棒打死,他的鲜血染红了沙滩,尸首滑入水中,“轻轻地飘向辽阔的大海。”杰克成为新头领,带领“猎手”们占据了城堡岩,不再服从海螺的召唤。当拉尔夫和“猪崽子”去找他们理论时,杰克的同伴罗杰从山岩上滚下巨石,砸死了抱着海螺的“猪崽子”。

孩子们最初建立的文明秩序消亡了,拉尔夫一个人躲在丛林中,听着远处的呼喊声:“杀野猪哟。割喉咙哟。放它血哟。”他知道自己已经形单影只,无处可逃,杰克和他手下的猎手正在搜捕他,他们甚至在全岛放火,要把他烧死。追捕他的孩子们在奔跑,在发疯似的喊叫。就在他快要被抓住的时候,一个英国海军军官出现在面前,远处停泊着军舰。

拉尔夫木然地看着军官,此时全岛已经烧焦。

“拉尔夫止不住热泪滚滚,全身抽搐地呜咽起来。这是他上岛以来第一次尽情地哭;巨大的悲痛使他一阵阵地抽搐,似乎把他整个身子扭成一团。头上黑烟翻滚,拉尔夫面对着正被烧毁的岛屿,越哭越响……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这就是发生在荒岛上的故事,我把它复述一遍。很显然,《蝇王》不是一部儿童小说,而是一个哲学寓言。西蒙说:“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那个让大伙恐惧、疯狂的野兽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恶。它是本然的,潜伏在每个人的意识中,遇到适合的环境就会发作。作者将这群文明的孩子置于一个原始状态,让他们暴露出本性,表明人类从文明返回野蛮,其实是很容易的。

"

外文版《蝇王》书封。

“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

戈尔丁本人经历过二战,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等战役,战争的残酷野蛮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蝇王》出版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东西方冷战趋于激烈的时期,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刚刚过去的二战,核威胁的阴影正笼罩着全世界,故事的发生就是源于一场虚构的核战争爆发。按照戈尔丁的说法,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促使人们去思考人性的黑暗,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

"

电影《蝇王》(1963)剧照。

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称此书表现了“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对于恶的认识,英国作家秉承的是莎士比亚关于人性欲望的直觉认识。在小说中,罗杰的性格残忍粗鲁,是天生的刽子手,而杰克则是极端恶的代表,他把支配别人视作自己的最高目标,不愿受任何道德的约束,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内心有一种对权力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权力欲驱使麦克白作恶。

在奉行经验主义的英国人眼里,极端恶并不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有着形而上的深刻性,从人性本能的角度看,极端恶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权力欲。至于其他“猎手”,则是弱者对强权的依附,没有他们的支持,杰克的作恶不可能成功,二者都植根于人的动物本性。这表明,人的情感和本能更容易服从丛林法则而不是文明理性,正如在康德和歌德的故乡,大多数德国人曾完全放弃个人自由,真心诚意地拥护希特勒。

犹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为了探讨纳粹兴起的原因,在二战期间写了一部《逃避自由》,他认为,现代性就是一部走向“个体化”的历史,人类摆脱自然和宗教的庇护,获得了个人自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自中世纪结束以来的欧美史,就是个人完全‘脱颖而出’的历史。这一过程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而只是到了现在,它才似乎已达到了顶峰状态,才使自己摆脱了最赤裸裸的束缚。”

但与此同时,“个体化”也使得人们失去了从前那种稳固的从属感,丧失了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他感到孤独、不安全和无足轻重,自由成为不堪忍受的负担。古代人不自由,但不孤独;现代人自由,却很孤独。于是,人们渴望寻找新的归属,依附于某个世俗权威,甚至宁愿放弃自我,以便重新恢复与世界的联系。弗洛姆由此解释了普通德国人为什么服从纳粹的社会心理:

“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尽快地找到能以身相伴的人,尽快地摆脱与生俱来的自由这一礼物,这一使人倒霉的东西。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们到处寻找能解除他们的孤独感的人和事。他们再也不能忍受个人自我这一沉重的负担,企图通过消灭这一负担,即消灭自我来摆脱包袱和重新获得安全。”

孤独性似乎是自由不可避免的代价,除了那些能享受孤独的人,多数人是难以承受这个代价的,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归属感,这就是《蝇王》中的“猎手”们服从杰克的原因。这些孩子来到荒岛,宁愿不要自由也要归属,他们逃入新的束缚中,以换取荒岛生存的保障,就像野兽一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更长远的利益,比如集体的得救。最终,他们兽性大发,残杀同类,代表启示的西蒙死了,代表理智的“猪崽子”也死了,只有代表文明的拉尔夫活了下来。

现代人能否避免重演纳粹德国的集体癫狂?弗洛姆给出的建议是爱与工作,但是戈尔丁却没有那么乐观,只要人身上仍具有无法避免的动物性,文明就始终是脆弱的。重要的是始终维护那些普遍性的规则和价值,警惕对权威的迷思。仿佛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多年后在斯德哥尔摩的获奖演说中,戈尔丁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得知自己获奖的那天,他驱车去一个英国小镇,因违规停车遭到交警的严厉处罚,办完罚款手续后,那个交警微笑着对他说:“最后我们要衷心地祝贺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景凯旋

编辑/张进 王菡

校对/柳宝庆

  • 播放列表
  • 1080
  • 量子线路
排序
  • 20220331期
  • 20220407期
  • 20220414期
  • 20220421期
  • 20220428期
  • 20220505期
  • 20220512期
  • 20220519期
  • 20220526期
  • 20220602期
  • 排序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剧情介绍

    《珊瑚岛》是十九世纪的一部英国儿童小说,主人公拉尔夫从小热爱大自然,他和朋友杰克、彼得金乘船周游世界,中途船只失事,漂流到荒芜的珊瑚岛上,岛上有各种热带的奇花异树,令人神往。但是,岛上的生活并不和平,三个少年团结勇敢,帮助土著人战胜了海盗,最终踏上归乡之路。巴兰坦这部小说属于笛福开创的荒岛文学传统,故事描写的都是奇妙的历险,文明战胜了野蛮。

    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里,这一切颠倒了过来,野蛮战胜了文明。当一场核战争爆发后,拉尔夫、杰克(作者采用了《珊瑚岛》中同样的人名)和一群男孩被疏散到南方,中途飞机被击落,这群英国孩子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为了自救,他们组织起来,建立起一个社会,但最后,这群孩子却变得嗜血成性,残害自己的同伴。总之,这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历险故事。

    "

    威廉·戈尔丁。

    “景凯旋读经典”为书评周刊专栏,邀请景凯旋教授从思想角度深读文学经典。本文为第五期内容,走进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

    作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一九八三年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

    最初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社会,十六岁的拉尔夫首先想到的是生存下去,他提议用海螺召集大伙开会,让大伙从森林中捡来树枝,在海滩上筑起窝棚,建个厕所,又用“猪崽子”的眼镜聚光,升起火堆,作为求救的信号。海螺和火堆是文明的象征,代表着走出自然状态的努力。大伙齐心协力,和谐相处,小孩子在沙滩上玩耍,唱歌跳舞,大孩子坐在倒下的棕榈树干上议事,争相发言。

    拉尔夫被大家选举成为头领,他一心想要维持岛上的秩序,把窝棚和火堆视作最重要的事情。那些小家伙们都服从海螺的召唤,因为拉尔夫年龄大些,是他们与成人世界联系的纽带。可是,那些大孩子就不那么服从了,尤其是杰克,他一开始就想当头领,对于窝棚和火堆毫无兴趣,只想到丛林中去捕猎野猪。

    眼前是一个环礁湖,远处是浩瀚无际的大海,椭圆形的夜空繁星闪烁,森林里有采不尽的野果子。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新的生活,“他们领略了早晨的各种乐趣、灿烂的阳光、滚滚的大海和清新的空气,既玩得痛快,生活又如此充实,‘希望’变得不是必要的了,它也就被忘却了。”

    "

    电影《蝇王》(1963)海报。

    快乐的时光是从杰克戴上假面具开始消失的,他用泥土涂抹脸,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陌生人,这使他兴奋不已。“他那强壮的身体顶着一个假面具,既使大家注目,又使大家畏惧。他开始跳起舞来,他那笑声变成了一种嗜血的狼嚎。他朝比尔蹦跳过去,假面具成了一个独立的形象,杰克在面具后面躲着,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就像古代人戴上面具,立即就变成了不可战胜的鬼怪神灵,可以主宰人的命运。

    由于杰克率领一帮孩子去打野猪,忘记了看火的职责,结果火熄灭了,错过了一艘路过的船只。他和拉尔夫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争吵,拉尔夫感到恼怒,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杰克手下的“猎手”把脸涂抹成五颜六色,举着树枝,兴高采烈地唱着歌:“杀野猪哟。割喉咙哟。放它血哟。”事实上,当这些猎手也戴上假面具,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时,他们就泯灭了自我,变成一个整体。

    他们无力证明自身的存在,只能降服于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而像“猪崽子”那样的孩子则被看作是局外人,他长得瘦弱,常常被大伙嘲笑,但他却是他们中最有头脑的,他坚信海螺的权威,相信科学,甚至想到制作一个日晷,以便知道时间。真正的局外人还有西蒙,这是一个神秘的孩子,常常独自躺在丛林深处,在飞舞的蝴蝶中冥思。当孩子们恐惧地说起岛上出现的野兽时,正是他对大伙说道:“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

    没有一个孩子能理解这句深奥的话,就连“猪崽子”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他们越来越感到来自杰克的敌意,杰克已经多次反对海螺的存在,他喊道:“让规则见鬼去吧!我们是强有力的——我们会打猎!要是有野兽,我们就把它打倒!我们要包围上去揍它,揍了再揍——!”他追求的是权力,而权力是不喜欢受限制的。

    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变得疯狂,他们用长矛互戳,玩着杀野兽的游戏,连拉尔夫也兴奋地加入进去,“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杰克带着猎手去打猎,他们疯狂地追杀野猪,并把猪头献给野兽当供品。西蒙则独自走进丛林,看着爬满苍蝇的猪头,他想象这是一只苍蝇之王,在露齿而笑,他的“眼光被古老的,令人无法逃避的招呼所吸引住”,仿佛听到蝇王对他说:“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

    当西蒙爬到山顶时,看到了坠落的飞行员尸首和降落伞。他跑回海滩,想要告诉大伙真相,却被正在那里疯狂跳舞的孩子们蜂拥而上,把他当作野兽乱棒打死,他的鲜血染红了沙滩,尸首滑入水中,“轻轻地飘向辽阔的大海。”杰克成为新头领,带领“猎手”们占据了城堡岩,不再服从海螺的召唤。当拉尔夫和“猪崽子”去找他们理论时,杰克的同伴罗杰从山岩上滚下巨石,砸死了抱着海螺的“猪崽子”。

    孩子们最初建立的文明秩序消亡了,拉尔夫一个人躲在丛林中,听着远处的呼喊声:“杀野猪哟。割喉咙哟。放它血哟。”他知道自己已经形单影只,无处可逃,杰克和他手下的猎手正在搜捕他,他们甚至在全岛放火,要把他烧死。追捕他的孩子们在奔跑,在发疯似的喊叫。就在他快要被抓住的时候,一个英国海军军官出现在面前,远处停泊着军舰。

    拉尔夫木然地看着军官,此时全岛已经烧焦。

    “拉尔夫止不住热泪滚滚,全身抽搐地呜咽起来。这是他上岛以来第一次尽情地哭;巨大的悲痛使他一阵阵地抽搐,似乎把他整个身子扭成一团。头上黑烟翻滚,拉尔夫面对着正被烧毁的岛屿,越哭越响……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这就是发生在荒岛上的故事,我把它复述一遍。很显然,《蝇王》不是一部儿童小说,而是一个哲学寓言。西蒙说:“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那个让大伙恐惧、疯狂的野兽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恶。它是本然的,潜伏在每个人的意识中,遇到适合的环境就会发作。作者将这群文明的孩子置于一个原始状态,让他们暴露出本性,表明人类从文明返回野蛮,其实是很容易的。

    "

    外文版《蝇王》书封。

    “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

    戈尔丁本人经历过二战,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等战役,战争的残酷野蛮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蝇王》出版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东西方冷战趋于激烈的时期,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刚刚过去的二战,核威胁的阴影正笼罩着全世界,故事的发生就是源于一场虚构的核战争爆发。按照戈尔丁的说法,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促使人们去思考人性的黑暗,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

    "

    电影《蝇王》(1963)剧照。

    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称此书表现了“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对于恶的认识,英国作家秉承的是莎士比亚关于人性欲望的直觉认识。在小说中,罗杰的性格残忍粗鲁,是天生的刽子手,而杰克则是极端恶的代表,他把支配别人视作自己的最高目标,不愿受任何道德的约束,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内心有一种对权力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权力欲驱使麦克白作恶。

    在奉行经验主义的英国人眼里,极端恶并不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有着形而上的深刻性,从人性本能的角度看,极端恶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权力欲。至于其他“猎手”,则是弱者对强权的依附,没有他们的支持,杰克的作恶不可能成功,二者都植根于人的动物本性。这表明,人的情感和本能更容易服从丛林法则而不是文明理性,正如在康德和歌德的故乡,大多数德国人曾完全放弃个人自由,真心诚意地拥护希特勒。

    犹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为了探讨纳粹兴起的原因,在二战期间写了一部《逃避自由》,他认为,现代性就是一部走向“个体化”的历史,人类摆脱自然和宗教的庇护,获得了个人自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自中世纪结束以来的欧美史,就是个人完全‘脱颖而出’的历史。这一过程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而只是到了现在,它才似乎已达到了顶峰状态,才使自己摆脱了最赤裸裸的束缚。”

    但与此同时,“个体化”也使得人们失去了从前那种稳固的从属感,丧失了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他感到孤独、不安全和无足轻重,自由成为不堪忍受的负担。古代人不自由,但不孤独;现代人自由,却很孤独。于是,人们渴望寻找新的归属,依附于某个世俗权威,甚至宁愿放弃自我,以便重新恢复与世界的联系。弗洛姆由此解释了普通德国人为什么服从纳粹的社会心理:

    “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尽快地找到能以身相伴的人,尽快地摆脱与生俱来的自由这一礼物,这一使人倒霉的东西。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们到处寻找能解除他们的孤独感的人和事。他们再也不能忍受个人自我这一沉重的负担,企图通过消灭这一负担,即消灭自我来摆脱包袱和重新获得安全。”

    孤独性似乎是自由不可避免的代价,除了那些能享受孤独的人,多数人是难以承受这个代价的,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归属感,这就是《蝇王》中的“猎手”们服从杰克的原因。这些孩子来到荒岛,宁愿不要自由也要归属,他们逃入新的束缚中,以换取荒岛生存的保障,就像野兽一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更长远的利益,比如集体的得救。最终,他们兽性大发,残杀同类,代表启示的西蒙死了,代表理智的“猪崽子”也死了,只有代表文明的拉尔夫活了下来。

    现代人能否避免重演纳粹德国的集体癫狂?弗洛姆给出的建议是爱与工作,但是戈尔丁却没有那么乐观,只要人身上仍具有无法避免的动物性,文明就始终是脆弱的。重要的是始终维护那些普遍性的规则和价值,警惕对权威的迷思。仿佛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多年后在斯德哥尔摩的获奖演说中,戈尔丁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得知自己获奖的那天,他驱车去一个英国小镇,因违规停车遭到交警的严厉处罚,办完罚款手续后,那个交警微笑着对他说:“最后我们要衷心地祝贺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景凯旋

    编辑/张进 王菡

    校对/柳宝庆

    猜你喜欢
    创造101 5.9分 2018
    创造101
    黄子韬 , 陈嘉桦 , 张杰 , 胡彦斌 , 罗志祥 , 王一博 , Abby , 王玥 , 陈芳语 , Cindy , 陈怡凡 , 陈意涵 , 陈盈燕 , 陈语嫣 , 杜金雨 , 段奥娟 , Dora , 范薇 , 傅菁
    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2020
    奔跑吧第四季
    杨颖,李晨,郑恺,蔡徐坤,沙溢,郭麒麟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2015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刘烨,刘诺一,胡军,胡皓康,夏克立,夏天,邹市明,邹明轩,林永健,林大竣,王宝强,王子珊,刘霓娜,邹明皓,李锐,黄嘉千,周冬齐,安娜伊思·马田,冉莹颖,马蓉,苑
    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2020
    奔跑吧第四季
    杨颖 , 李晨 , 郑恺 , 黄旭熙 , 蔡徐坤 , 沙溢 , 郭麒麟
    下一站传奇 4.4分 2018
    下一站传奇
    吴亦凡,陈伟霆,宋茜,邓紫棋,周笔畅,胡海泉
    小明星大跟班 7.2分 2016
    小明星大跟班
    吴宗宪,吴姗儒
    抖包袱大会 0分 2023
    抖包袱大会
    郎昊辰 张九林 王霄颐 陈九品 樊霄堂 张霄帅 徐筱竹 肖霄月 张霄雷 常霄鲲 王洋 赵鹏 张浩森 姬生虎 郭浩远
    这就是中国 0分 2019
    这就是中国
    张维为,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父子 6.9分
    2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3太平洋战争 9分
    4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5创造101 5.9分
    6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7传奇故事 8.4分
    8天师撞邪 7.9分
    9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0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1毒魔复仇 7.1分
    12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3李卫当官2 7.2分
    14名侦探柯南 8分
    15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