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黑洞频率

黑洞频率 豆瓣评分:8.4

超清
  • 分类:科幻片
  • 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 地区:美国
  • 年份:2000
  • 语言:英语
  • 更新:2024-04-01 19:08
报错 收藏
  • 黑洞频率是由丹尼斯·奎德,吉姆·卡维泽,肖恩·多伊尔,伊丽莎白·米切尔,诺亚·艾默里奇,梅利莎·埃里科,丹尼尔·汉森,约旦·布里奇斯,斯蒂芬·约菲,杰克·麦科马克,彼主演的一部科幻片。行为金融学系列之八:price in不足与price in过度 1/5、测不准原理 在宏观世界里,.. 更多

黑洞频率剧情介绍

行为金融学系列之八:price in不足与price in过度


1/5、测不准原理


在宏观世界里,路上的一辆车,一个人,一片叶子,我们既可以观测到位置,也可以测量出动量,但在微观量子世界里,由于观测行为本身会对粒子的状态产生干扰,所以,位置与动量两者不可能同时测准,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这就是量子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股市中的所有观察分析都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而是来赚钱的,观察分析的结果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预期改变投资行为,行为又影响了你的观察分析结论的前提。


某巨型公募基金经理即将离职,由于最可能接任的基金经理风格差异比较大,市场预期新基金经理将卖出前任持有的重仓股,于是率先卖出,甚至融券做空,导致股价真的大幅下跌,新的基金经理决定暂时不卖了……


这在投资中被称为“price in”(这么重要的概念好像没有对应的中文,谁来创造一个?),当我们看到一条影响股价的信息时,千万不要觉得捡到钱了,当前股价大概率已经“price in”了这条消息。


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任何影响股价的信息,都会立刻影响了股价,但实际上不可能,即使市场上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条信息,也不能完全“price in”。


这正是因为“测不准原理”,每一个人分析预测的结果,都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他们的行为又改变了市场价格,也就改变了观察结论的前提,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风险定价或预期收益要求,对信息的看法也不同,导致不是“price in”不足,就是过度“price in”。所以,即使是人人都知道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price in”。


投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搞清楚当前基本面信息“price in”了多少,还有没有获利空间。


微观世界里的“测不准”构成的一组共扼关系是位置和动量,而在股票投资的世界里,时间与空间也构成了一组“测不准”关系。



2/5、时间和空间,至少有一个不确定


一张债券,每一个时点(时间)都对应着一个明确的价值(空间),投资者的预期不变,所以不会对债券价格产生干扰(不考虑基准利率),就像宏观世界里的物体。


股票之所以不是债券,因其所反应的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的预期是不明确的,空间和时间至少有一个不确定。时间与空间,当一个量变成更确定时,会引发投资者的某些投机行为,导致另一个量变得更不确定。


茅台,由于产量、销量、成本、价格都是相对确定的因素,长期而言上涨空间是比较确定的,但具体如何上涨,每一年涨多少,却是不确定的。


为什么一个每股净资产一百多的公司,股价是一千多?理论上的解释这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但买的人可不这么算的,他的真正理由是未来有人会用两千多甚至更高的价格来买,只要预期收益率高于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茅台基本面的高度确定性,长期股价上涨空间的确定性,导致大量非长线持有投资者反而忽略经营上的信息,更关注其他短期影响股价的消息,包括但不限于:


  • 经营上的短期供需波动
  • 政策面的扰动
  • 利率流动性等宏观环境


短期预期的扰动,让股价的波动加剧。用那个著名的“遛狗”的例子,很多人遛狗遛到最后,反而跟着狗跑,狗就跑得更随机,变成“狗遛人”。


空间越确定,时间就越不确定;时间越确定,空间就越不确定。所以投资不但要研究公司本身的确定性,也要研究这个投资机会,其确定性侧重于时间还是空间。


"

3/5、“空间比时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去年12月份之后,猪肉价格与养猪股的股价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肉价持续下跌,加上春节后是传统淡季,预期也是下降的,但养猪股不少都涨了50%以上,如何理解这一市场现象呢?


“猪周期”是一个典型的“空间比时间确定”的投资机会,特点是,价格的顶部拐点和底部拐点一定会来,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我称之为“不怕他不来,就怕他乱来”。


猪周期投资的“测不准”可以从产业和股价两个方面分析:


从产业上看,因为猪周期的肉价上涨空间大致可以确定,所以企业砸锅卖铁也要坚持到那个时候。如果只有一家企业这么想,那它很可能是最后的大赢家,但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那结果就是谁也不退出。而周期拐点的必要条件是产能供给出清,大家都坚持的结果,只能是让本轮周期在底部的时间非常长。


这就是空间预期过于明确,导致了时间被改变。


另一个“测不准”的角度是股价本身。


从空间上说,上一轮猪周期,肉价从最低点涨了2倍多,正邦、新希望从底部上涨7倍,牧原涨了10倍。虽然考虑到上一轮周期是超级周期,行业上有非洲猪瘟、环保因素,股价上有18年大熊市的因素,一轮正常周期涨不了这么多(正常是肉价上涨1倍多),股价最低点算也应该有3~5倍的涨幅。


从时间上看,因为猪肉需求相对稳定,这个拐点完全视产能出清情况而定,目前市场对新一轮猪周期肉价向上拐点的预期是2022年内,最迟2023年。


养猪的头部企业xxx,去年最低价10元,假设这一轮猪周期最低价涨3倍,就是未来能到40元,当前价格16元,如果一年能涨到就是150%的收益率,两年涨到就是年化58%。


看上去,就算是现价买入,考虑到高波动,考虑某些企业的破产风险,其值博率也不错,这正是股价在“price in”这个周期的预期。


而且你不需要拿这么长的时间,如果这一波再涨50%到24元,其股价的隐含收益仍然达到66%(一年)和29%(两年),考虑到周期拐点总是越来越明朗,仍然符合相当一部分人的预期收益,所以看上去还有空间,并没有完全“price in”。


但投资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有一个问题:


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见顶回落时点是去年3月,到了七、八月份,市场已经在预期猪周期的拐点是2022~2023年了,为什么猪肉股的价格到了12月份才开始“price in”这个预期,而不是更早的时间?


原因在于资金也在比较各个板块的预期收益率,七、八月份,刚好是赛道股预期最强烈的时候,到了三季度市场的资金交易热点又转到了周期股上,只有到了11、12月份,市场找不到更有性价比的板块时,猪周期的投资机会才开始浮现。


真正埋伏猪周期的资金,最早7月份就开始进场了。12月杀进来的资金,做的是没有赛道机会时的板块轮动,一旦股价炒上去,而肉价又继续下行,市场又出现更好的系统性机会,资金必然果断抛弃养猪股。


这也带来另一个波动性的风险就是——这一波上涨的猪周期公司,并不是未来真正猪周期来临后上涨的公司。


养猪有一个出栏的时间周期,猪价再贵,也不会卖小猪,猪养肥了,就算猪价再便宜也要卖。所以周期顶部,最好的企业是大猪占比高的,利润弹性大,周期底部,最好的是小猪占比大的企业,出栏时间靠后,更有可能坚持到新一轮猪周期。


此外,在产能出清之前,市场还要警惕去年猪周期的高点加了杠杆扩产能的企业,不排除现金流断裂,撑不到新一轮猪周期来的那一天。


所以这一波行情,资金选择的是资金充沛、小猪占比高或者在行业底部逆周期加杠杆的企业,回避大猪占比高或杠杆加在顶部的企业。


反之,如果猪周期真的来了,涨的公司跟这一波涨的不一定相同。散户出于“锚定心理”,很容易选择上一波表现出色的企业,所以很容易在这一波最高点买牧原——被套,下一波猪周期起来后,又去买上一波涨得最好的xxxx、xxx——再度被套。


总结一下,在“空间比时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中:


1、基于这个机会的长线会持续买入,直到将股价推到与空间和风险相对应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为止,这是股价稳定上行的基础资金;


2、一些板块轮动的资金,会在不同板块之间比较收益率,当市场高收益的机会较多时,就会放弃这个相对确定的板块,反之亦然,资金的进出也放大了板块的波动。


3、资金会把一个板块的长线逻辑分成几个中短线阶段,以便每个阶段选择最具当前逻辑的标的,资金的进出也造成了几个不同阶段的轮动上涨。


再来看一个“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4/5、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一旦经济下行,每年到了10月,市场就开始预期“稳增长”政策的出台,“稳增长”板块包括基建地产产业链的一系列行业,比如地产、建材、建筑、钢铁、有色、家电、工程机械等等行业,还有一些代表新基建板块的通信、电力等等。


由于稳增长的政策通常在前一年经济工作会议后出总思路,两会后密集出台具体政策,虽然最终受益行业不止是“稳增长”相关行业,但却是最早确定受益的行业,只是力度无法预知,所以成为一个“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空间不确定的原因在于地方财政进入硬约束时代,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控制总量,调整节奏。当年的基建总量是确定的,只是提前集中到了一季度而已(还有一些是去年挪到今年的),这就导致市场基于“囚徒困境”的充分博弈,特点是多空不停转换,其背后的投资心理我在《囚徒困境:想赚别人的钱,先来博弈人性》一文中有过分析:


“不管盘面如何强,博弈资金有明确时间节点,博弈的多空转换非常迅速,涨得越多,跌得也越快,就连原本不是博弈的资金,也因为盘面空头氛围过于明显,忍不住先卖空。”(具体过程,可以看那篇文章)


“稳增长”包括“预期”和“兑现”两个阶段,而博弈主要在“预期”阶段,这个阶段,从去年11月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市场开始预期政策,到了文件出台后,市场开始从相关文件预期未来会有哪些板块受影响,最后到两会结束,政策相继出台为止。


在这个阶段,相关政策都在讨论中,市场的预期总是随着板块本身的炒作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一旦炒高,投资者就会认为过度“price in”,开始降相关板块的仓位,一旦降到某一个水平,另一些投资者又会认为该板块“price in”不足,又开始提升仓位。


招商策略统计了过去五次“稳增长”的预期阶段平均表现最好的五个行业,既有建材、家电、有色等典型的“稳增长”预期行业,也有医药、电子这一类与“稳增长”无关的成长性行业。


"


“稳增长”行业在预期阶段更容易获得涨幅,但也并非每次都是如此。而且从下面的风格胜率上看,并没有明显占优的风格,整个市场在各种预期下轮流炒作各个板块。


"


“稳增长”行业最终大部分涨幅都体现在预期阶段,到了政策兑现的第二阶段,就不再明显,除非是预期阶段涨幅不足的会出现补涨,比如2017和2020年的有色。


"


总结一下,“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1、一旦有了相对明确的预期和时间线,市场会将相关机会的股价按照一个相对乐观的估计一步推到位;


2、股价涨了一波后,在市场“price in”不足和过度“price in”的分歧中,出现长时间盘整,不断有资金退出,追逐其他更明确的市场机会;


3、随着空间渐渐明确,股价会向隐含收益回归正常的方向,补涨或补跌——或者又产生了新的预期,引导股价进入新一轮“price in”。



5/5、蝴蝶效应


如果一个人穿越到2021年的市场,那去年所有的投资机会对于他而言,都是确定性的机会。可如果他想参与这些机会,他的行为就会改变市场,如果他的资金量足够大,很可能会让市场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让一个确定性的机会变得不那么确定(可以看一看电影《蝴蝶效应》《黑洞频率》)。


测不准原理的提出者海森堡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投资者永远在寻找确定性的机会,但总是计划跟不上变化,原因正是在于投资者的买卖行为总会让确定性的机会重新变得“不确定”,其中,预期收益、投资周期、风险偏好,等等,都是改变确定性的变量。


当你产生了一个预期时,别人也许正在预期你的预期,当你看到确定性的增长时,别人也许看的是增速的二阶导。


当你也想去预期别人的预期,考虑增速的二阶导时,这么做的人太多,市场又会过度“price in”。


2020年,有券商抛出了一份基于宁德时代2025年业绩进行估值的预测,市场哗然,但现在看,在产业趋势刚刚起来的时候,一把把预期打到可以预见的未来,反而是赚钱的思路。


到了去年下半年,市场已经习惯用2025年的业绩给锂电池板块估值时,整个板块却开始显示出估值持续下滑的疲态,尽管行业仍然在高景气阶段。


“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确定性机会只存在于被市场发现之前,但投资决策只能基于某些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需要你的投资决策有足够的容错性去适应空间和时间之一的“不确定性”。


首发于“思想钢印(id:sxgy9999)”微信公众号,讲述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

  • 播放列表
  • 1080
排序
  • HD中字版
  • 剧情介绍

    行为金融学系列之八:price in不足与price in过度


    1/5、测不准原理


    在宏观世界里,路上的一辆车,一个人,一片叶子,我们既可以观测到位置,也可以测量出动量,但在微观量子世界里,由于观测行为本身会对粒子的状态产生干扰,所以,位置与动量两者不可能同时测准,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这就是量子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股市中的所有观察分析都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而是来赚钱的,观察分析的结果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预期改变投资行为,行为又影响了你的观察分析结论的前提。


    某巨型公募基金经理即将离职,由于最可能接任的基金经理风格差异比较大,市场预期新基金经理将卖出前任持有的重仓股,于是率先卖出,甚至融券做空,导致股价真的大幅下跌,新的基金经理决定暂时不卖了……


    这在投资中被称为“price in”(这么重要的概念好像没有对应的中文,谁来创造一个?),当我们看到一条影响股价的信息时,千万不要觉得捡到钱了,当前股价大概率已经“price in”了这条消息。


    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任何影响股价的信息,都会立刻影响了股价,但实际上不可能,即使市场上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条信息,也不能完全“price in”。


    这正是因为“测不准原理”,每一个人分析预测的结果,都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他们的行为又改变了市场价格,也就改变了观察结论的前提,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风险定价或预期收益要求,对信息的看法也不同,导致不是“price in”不足,就是过度“price in”。所以,即使是人人都知道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price in”。


    投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搞清楚当前基本面信息“price in”了多少,还有没有获利空间。


    微观世界里的“测不准”构成的一组共扼关系是位置和动量,而在股票投资的世界里,时间与空间也构成了一组“测不准”关系。



    2/5、时间和空间,至少有一个不确定


    一张债券,每一个时点(时间)都对应着一个明确的价值(空间),投资者的预期不变,所以不会对债券价格产生干扰(不考虑基准利率),就像宏观世界里的物体。


    股票之所以不是债券,因其所反应的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的预期是不明确的,空间和时间至少有一个不确定。时间与空间,当一个量变成更确定时,会引发投资者的某些投机行为,导致另一个量变得更不确定。


    茅台,由于产量、销量、成本、价格都是相对确定的因素,长期而言上涨空间是比较确定的,但具体如何上涨,每一年涨多少,却是不确定的。


    为什么一个每股净资产一百多的公司,股价是一千多?理论上的解释这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但买的人可不这么算的,他的真正理由是未来有人会用两千多甚至更高的价格来买,只要预期收益率高于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茅台基本面的高度确定性,长期股价上涨空间的确定性,导致大量非长线持有投资者反而忽略经营上的信息,更关注其他短期影响股价的消息,包括但不限于:


    • 经营上的短期供需波动
    • 政策面的扰动
    • 利率流动性等宏观环境


    短期预期的扰动,让股价的波动加剧。用那个著名的“遛狗”的例子,很多人遛狗遛到最后,反而跟着狗跑,狗就跑得更随机,变成“狗遛人”。


    空间越确定,时间就越不确定;时间越确定,空间就越不确定。所以投资不但要研究公司本身的确定性,也要研究这个投资机会,其确定性侧重于时间还是空间。


    "

    3/5、“空间比时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去年12月份之后,猪肉价格与养猪股的股价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肉价持续下跌,加上春节后是传统淡季,预期也是下降的,但养猪股不少都涨了50%以上,如何理解这一市场现象呢?


    “猪周期”是一个典型的“空间比时间确定”的投资机会,特点是,价格的顶部拐点和底部拐点一定会来,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我称之为“不怕他不来,就怕他乱来”。


    猪周期投资的“测不准”可以从产业和股价两个方面分析:


    从产业上看,因为猪周期的肉价上涨空间大致可以确定,所以企业砸锅卖铁也要坚持到那个时候。如果只有一家企业这么想,那它很可能是最后的大赢家,但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那结果就是谁也不退出。而周期拐点的必要条件是产能供给出清,大家都坚持的结果,只能是让本轮周期在底部的时间非常长。


    这就是空间预期过于明确,导致了时间被改变。


    另一个“测不准”的角度是股价本身。


    从空间上说,上一轮猪周期,肉价从最低点涨了2倍多,正邦、新希望从底部上涨7倍,牧原涨了10倍。虽然考虑到上一轮周期是超级周期,行业上有非洲猪瘟、环保因素,股价上有18年大熊市的因素,一轮正常周期涨不了这么多(正常是肉价上涨1倍多),股价最低点算也应该有3~5倍的涨幅。


    从时间上看,因为猪肉需求相对稳定,这个拐点完全视产能出清情况而定,目前市场对新一轮猪周期肉价向上拐点的预期是2022年内,最迟2023年。


    养猪的头部企业xxx,去年最低价10元,假设这一轮猪周期最低价涨3倍,就是未来能到40元,当前价格16元,如果一年能涨到就是150%的收益率,两年涨到就是年化58%。


    看上去,就算是现价买入,考虑到高波动,考虑某些企业的破产风险,其值博率也不错,这正是股价在“price in”这个周期的预期。


    而且你不需要拿这么长的时间,如果这一波再涨50%到24元,其股价的隐含收益仍然达到66%(一年)和29%(两年),考虑到周期拐点总是越来越明朗,仍然符合相当一部分人的预期收益,所以看上去还有空间,并没有完全“price in”。


    但投资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有一个问题:


    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见顶回落时点是去年3月,到了七、八月份,市场已经在预期猪周期的拐点是2022~2023年了,为什么猪肉股的价格到了12月份才开始“price in”这个预期,而不是更早的时间?


    原因在于资金也在比较各个板块的预期收益率,七、八月份,刚好是赛道股预期最强烈的时候,到了三季度市场的资金交易热点又转到了周期股上,只有到了11、12月份,市场找不到更有性价比的板块时,猪周期的投资机会才开始浮现。


    真正埋伏猪周期的资金,最早7月份就开始进场了。12月杀进来的资金,做的是没有赛道机会时的板块轮动,一旦股价炒上去,而肉价又继续下行,市场又出现更好的系统性机会,资金必然果断抛弃养猪股。


    这也带来另一个波动性的风险就是——这一波上涨的猪周期公司,并不是未来真正猪周期来临后上涨的公司。


    养猪有一个出栏的时间周期,猪价再贵,也不会卖小猪,猪养肥了,就算猪价再便宜也要卖。所以周期顶部,最好的企业是大猪占比高的,利润弹性大,周期底部,最好的是小猪占比大的企业,出栏时间靠后,更有可能坚持到新一轮猪周期。


    此外,在产能出清之前,市场还要警惕去年猪周期的高点加了杠杆扩产能的企业,不排除现金流断裂,撑不到新一轮猪周期来的那一天。


    所以这一波行情,资金选择的是资金充沛、小猪占比高或者在行业底部逆周期加杠杆的企业,回避大猪占比高或杠杆加在顶部的企业。


    反之,如果猪周期真的来了,涨的公司跟这一波涨的不一定相同。散户出于“锚定心理”,很容易选择上一波表现出色的企业,所以很容易在这一波最高点买牧原——被套,下一波猪周期起来后,又去买上一波涨得最好的xxxx、xxx——再度被套。


    总结一下,在“空间比时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中:


    1、基于这个机会的长线会持续买入,直到将股价推到与空间和风险相对应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为止,这是股价稳定上行的基础资金;


    2、一些板块轮动的资金,会在不同板块之间比较收益率,当市场高收益的机会较多时,就会放弃这个相对确定的板块,反之亦然,资金的进出也放大了板块的波动。


    3、资金会把一个板块的长线逻辑分成几个中短线阶段,以便每个阶段选择最具当前逻辑的标的,资金的进出也造成了几个不同阶段的轮动上涨。


    再来看一个“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4/5、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一旦经济下行,每年到了10月,市场就开始预期“稳增长”政策的出台,“稳增长”板块包括基建地产产业链的一系列行业,比如地产、建材、建筑、钢铁、有色、家电、工程机械等等行业,还有一些代表新基建板块的通信、电力等等。


    由于稳增长的政策通常在前一年经济工作会议后出总思路,两会后密集出台具体政策,虽然最终受益行业不止是“稳增长”相关行业,但却是最早确定受益的行业,只是力度无法预知,所以成为一个“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空间不确定的原因在于地方财政进入硬约束时代,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控制总量,调整节奏。当年的基建总量是确定的,只是提前集中到了一季度而已(还有一些是去年挪到今年的),这就导致市场基于“囚徒困境”的充分博弈,特点是多空不停转换,其背后的投资心理我在《囚徒困境:想赚别人的钱,先来博弈人性》一文中有过分析:


    “不管盘面如何强,博弈资金有明确时间节点,博弈的多空转换非常迅速,涨得越多,跌得也越快,就连原本不是博弈的资金,也因为盘面空头氛围过于明显,忍不住先卖空。”(具体过程,可以看那篇文章)


    “稳增长”包括“预期”和“兑现”两个阶段,而博弈主要在“预期”阶段,这个阶段,从去年11月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市场开始预期政策,到了文件出台后,市场开始从相关文件预期未来会有哪些板块受影响,最后到两会结束,政策相继出台为止。


    在这个阶段,相关政策都在讨论中,市场的预期总是随着板块本身的炒作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一旦炒高,投资者就会认为过度“price in”,开始降相关板块的仓位,一旦降到某一个水平,另一些投资者又会认为该板块“price in”不足,又开始提升仓位。


    招商策略统计了过去五次“稳增长”的预期阶段平均表现最好的五个行业,既有建材、家电、有色等典型的“稳增长”预期行业,也有医药、电子这一类与“稳增长”无关的成长性行业。


    "


    “稳增长”行业在预期阶段更容易获得涨幅,但也并非每次都是如此。而且从下面的风格胜率上看,并没有明显占优的风格,整个市场在各种预期下轮流炒作各个板块。


    "


    “稳增长”行业最终大部分涨幅都体现在预期阶段,到了政策兑现的第二阶段,就不再明显,除非是预期阶段涨幅不足的会出现补涨,比如2017和2020年的有色。


    "


    总结一下,“时间比空间更确定”的投资机会:


    1、一旦有了相对明确的预期和时间线,市场会将相关机会的股价按照一个相对乐观的估计一步推到位;


    2、股价涨了一波后,在市场“price in”不足和过度“price in”的分歧中,出现长时间盘整,不断有资金退出,追逐其他更明确的市场机会;


    3、随着空间渐渐明确,股价会向隐含收益回归正常的方向,补涨或补跌——或者又产生了新的预期,引导股价进入新一轮“price in”。



    5/5、蝴蝶效应


    如果一个人穿越到2021年的市场,那去年所有的投资机会对于他而言,都是确定性的机会。可如果他想参与这些机会,他的行为就会改变市场,如果他的资金量足够大,很可能会让市场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让一个确定性的机会变得不那么确定(可以看一看电影《蝴蝶效应》《黑洞频率》)。


    测不准原理的提出者海森堡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投资者永远在寻找确定性的机会,但总是计划跟不上变化,原因正是在于投资者的买卖行为总会让确定性的机会重新变得“不确定”,其中,预期收益、投资周期、风险偏好,等等,都是改变确定性的变量。


    当你产生了一个预期时,别人也许正在预期你的预期,当你看到确定性的增长时,别人也许看的是增速的二阶导。


    当你也想去预期别人的预期,考虑增速的二阶导时,这么做的人太多,市场又会过度“price in”。


    2020年,有券商抛出了一份基于宁德时代2025年业绩进行估值的预测,市场哗然,但现在看,在产业趋势刚刚起来的时候,一把把预期打到可以预见的未来,反而是赚钱的思路。


    到了去年下半年,市场已经习惯用2025年的业绩给锂电池板块估值时,整个板块却开始显示出估值持续下滑的疲态,尽管行业仍然在高景气阶段。


    “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确定性机会只存在于被市场发现之前,但投资决策只能基于某些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需要你的投资决策有足够的容错性去适应空间和时间之一的“不确定性”。


    首发于“思想钢印(id:sxgy9999)”微信公众号,讲述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

    猜你喜欢
    星河战队2:联邦英雄 0分 2004
    星河战队2:联邦英雄
    比利·布朗,理查德·布基,凯莉·卡尔森,何家蓓,埃德·劳特尔,J·P·马诺克斯,劳伦斯·莫努森,Colleen Porch,德鲁·鲍威尔,爱德·奎恩,杰森-沙恩·斯科特,布兰达
    一眉道人 8分 1989
    一眉道人
    林正英 / 钱小豪 / 吕方 / 吴君如 / 楼南光
    维多利亚一号 7.3分 2010
    维多利亚一号
    何超仪,陈奕迅,周俊伟,曾国祥,单立文,王青,卢海鹏,麦浚龙,叶璇,徐少强,鲍起静,宋小澄,周楚濋,骆应钧,陈伟雄
    龙珠超 7.7分 2015
    龙珠超
    野泽雅子,堀川亮,田中真弓,山寺宏一,森田成一,绿川光,草尾毅,鹤弘美,古川登志夫,渡边菜生子,皆口裕子,石冢运升,盐屋浩三,佐藤正治
    弹珠传说 9分 2010
    弹珠传说
    欧阳小枫,雷火,多杰克,海小眉,大力
    侏罗纪狂鲨 0分 2012
    侏罗纪狂鲨
    Emanuelle,Carriere,Christine,Emes,Celine,Filion
    指环王2:双塔奇兵 9.2分 2003
    指环王2:双塔奇兵
    伊利亚·伍德,西恩·奥斯汀,多米尼克·莫纳汉,奥兰多·布鲁姆,维果·莫腾森,伊恩·麦克莱恩,凯特·布兰切特,比利·博伊德,杰德·布罗菲,丽芙·泰勒,安迪·
    伟大的族谱 6.6分 2006
    伟大的族谱
    郑在泳,郑俊浩,朱镇模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火影忍者 9.1分
    2父子 6.9分
    3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4太平洋战争 9分
    5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6创造101 5.9分
    7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8传奇故事 8.4分
    9天师撞邪 7.9分
    10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1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2毒魔复仇 7.1分
    13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4李卫当官2 7.2分
    15名侦探柯南 8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