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我的博士老公

我的博士老公 豆瓣评分:6

已完结
  • 分类:国产剧
  • 导演:唐晓白
  • 地区:中国大陆
  • 年份:2014
  • 语言:汉语普通
  • 更新:2024-04-12 13:13
报错 收藏
  • 我的博士老公是由沙溢,梁静,田雨,春夏,高亚麟,马书良,姜宏波,高明,马浩博,曹克难,张海燕,杨舒婷,张译文,李大光,张彤主演的一部国产剧。" 老人扛着锄头走过“状元村”小广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这个是19.. 更多

我的博士老公剧情介绍
"

老人扛着锄头走过“状元村”小广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这个是1978年考上清华的,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是教授。这个是山东大学的博士后,这个是硕士……”洼里村会计彭淑禄手里,有一本打印的红色小册子,这些年来,所有走出村庄在城里安家落户的人,都在上面。

洼里村原来叫彭家洼,村里320户、960多人,绝大部分姓彭。这个泰山脚下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农耕废弛、人员流失,走在村里,好半天才能见到一两个老人慢慢悠悠地经过,几乎没有年轻人留在村里,哪怕当下正春耕季节,也没有一点点繁忙气象。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一般地路过,不会有人知道,这个村子还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小小的村庄里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将近60位大学生。

"

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县太爷经过洼里村都会“落驴”。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状元村没有状元 老校长借钱供孩子上学

几年前,因为当地媒体一次偶然的报道,洼里村有了一个“状元村”的称号,其实洼里村没有高考状元,无论是任何意义上的状元都没有。之所以被称为“状元村”,是因为这里走出去了数量远超其他村子的大学生。

这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子,曾经以出教书先生而闻名,据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县太爷下乡,经过洼里村的时候,都会主动“落驴”,以示尊重。

这个传说无从可考,洼里村也没有 “下马石”“落驴石”之类足以证明传说的东西留存,村主任讲这个故事,似乎想证明,洼里村的尊师重教是有传统的。但在村里小学的老校长彭西庆看来,之所以拼命读书的原因只有一个——穷。

彭西庆的儿子,是中科院的博士,他至今还记得当年供孩子上学的艰难,那是1992年,儿子考上师专,入学时要交700元,此时的彭西庆,已经当了12年小学校长,经济条件在村里算好的,但依然拿不出700块钱,东拼西凑才借齐,后来小儿子又进入山大读本科,还要交1200元,彭西庆不得不再借一次。

"

老校长彭西庆夫妻俩正在剥花生。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老人苦点就苦点 孩子们再不能受穷了

洼里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村里人世世代代种地为生,虽然东临泰山,但实际上,离泰山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泰山的旅游业,几乎不可能辐射到这个村子里,村里西面有一条河,叫做淘河,是汶水的支流,但远没有出过大汶口遗址的汶水那么有名。

那山那水,对洼里村来说,都是靠不住的。和传说中的“教书先生之乡”相比,它还有一个更有可信度的称号“建筑之乡”,这是无数村里人出外打工,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拼”出来的。

彭兴坤已经60多岁了,仍旧在外地打工,超过了55岁,建筑工地就不要了,极少的看门、看料场之类的工作,都得是老板的熟人才能干。彭兴坤只能到处打点儿零工,“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彭兴坤的妻子说。

彭兴坤的一儿一女都是大学生,女儿读博士,去年刚刚毕业,在一所高校任教,儿子去年本科毕业,已经工作。对彭兴坤一家人来说,千斤重担算是放下了,“比起以前,好多了,至少没有负担了”,彭兴坤的妻子说。

彭兴坤的妻子不太愿意谈及那些年的艰苦,也不觉得她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村里只要有孩子上学的,谁不穷呢”?她的观念很朴素也很现实,“穷才要上学,我们这一辈人,苦点儿就苦点儿,孩子们再不能受穷了”。

孩子第一年生活费靠贷款 好多年才还清

彭兴坤的侄儿告诉记者,彭兴坤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夫妻俩掏不出孩子的生活费,甚至在村里也借不到足够的钱,最终还是靠贷款,才能送孩子去上学,“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孩子在学校也能勤工俭学,但一开始的路费、生活费之类的,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我们自己哪儿能贷出来款,什么抵押也没有,还是托人担保才贷到”,彭兴坤的妻子说。前前后后,彭兴坤一家贷了6000元到7000元,一点点还,还了好些年才还清。如今,彭兴坤在外打工,两个人的生活已经不成问题,但也仅止于此,“也就是能生活吧,只是不用再考虑其他的问题了”。

在老校长彭西庆家里,夫妻俩正在剥花生,这是今年的种子,早年民办教师转正时,他们家里几乎就没有地了,仅有的一点儿地,种点儿花生之类,权作消遣,他的退休金足够他们老两口生活。孩子们都在城里成家立业了,偶尔回来,也不会再去地里,他们已经彻底和土地告别了。

彭兴坤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家,儿子过年过节才会回家,大部分时候,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家,唯有女儿,在一所师范学院教书,寒暑假的时候回家和母亲住一段时间。彭兴坤的妻子也会担心女儿的婚事,“都30岁了,着急,可着急又有什么办法呢,孩子在城里,我们够不着”。

留在乡村的老人们,确实很难再为进城的儿女们负担更多的东西了,成家、买房子,这个城里的父母操心的事情,基本上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

"

洼里村的老人们。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他们崇拜学历 但并不真的了解学历

从彭兴坤家里出来,记者碰到了一位刚要出门的杨大姐,杨大姐的丈夫在广东打工,留下她在家里照顾上学的小儿子。

杨大姐的儿子还很小,在隔壁村上幼儿园,每天早晚都要接送,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她希望孩子毕业后,接着考研究生。“学历低了不行,找不到好工作,硕士都不行,最好是博士”,她说。

或许是因为考出去的大学生足够多,也可能是村里重教的风气所致,许多村民都很重视学历,希望自己孩子的学历越高越好。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了解学历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会觉得博士后比博士的学历要高,留美的博士比博士后还高,有时候也会把山东大学和济南大学弄混。村里面走出去几十位大学生,但他们记得最清楚的,还是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等极少数几个名字,大多数孩子究竟考了哪个学校,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的家人才能说得清。

不仅是杨大姐,村里的人们几乎都有着类似的观念,学历高了才好找工作。这样的逻辑简单而朴素,就是彻底离开穷困的乡村,而要想走出乡村,考学要远比打工好得多,“打工也行,但那是青春饭,就干那么几年,老了还得回来。而且现在结婚要房子、要车,得打多少年工才能赚到。考学出去就不一样,最起码工作轻松,不用风吹日晒,老了也有保障。一辈子的问题都解决了”。

"

蓝天下的洼里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合欢树已经如盖 小学没有了

洼里村的小学,改革开放后,经历过三任校长,彭西庆是第二任,第三任叫彭淑德,如今也已经退休十多年了,村里的小学,也早就撤销了,如今改成了村委会。

唯一还和当年的小学有关系的,只剩下院子里的两棵合欢树。

彭淑德现在还记得,合欢树是1978年栽的,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教员,如今,40多年过去了,合欢树已经高耸入云,树阴遮住了小半个院子,但当年的故事却已经模糊不清了。彭淑德甚至想不起来,他教过的学生中,到底有多少考上了大学。

“村里人太少了”,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每年都有二三十个适龄学生,如今也就五六个,“开不了一个班了”。

现在,洼里村的孩子们,都去隔壁村的小学上学,那是一个大村,有两千多人,周边五六个村的孩子,都在那儿上小学。

中学则要到乡里去上。杨大姐的女儿,就曾在乡里上中学,每两周回家一次,“那时候连公交车都没有,附近村里有大车的人家,定期接送孩子们,收很少一点儿钱”。后来,县里的中学招生,杨大姐的女儿看到后,自己跑去考试,被录取了,上学也就更远了。

"

村民正在种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没人种地了 都种白杨树

尽管洼里村的大学生很多,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大学,考不上的,只能出去打工,“年轻人们不会留在村里,更不愿意种地”,彭乐冬说。

村里的大部分地,都改种白杨树了。杨木质地疏松,不算是好的经济树种,甚至无法直接成材,村里的白杨树,长成后都是卖给附近的板材厂,板材厂切削、粉碎之后,直接压成复合板。但从经济效益上看,还不如种粮食。

唯一的好处,就是它几乎不用看管,“七八年就可以卖了,中间很少需要照顾,人们可以腾出时间去打工”,会计彭淑禄说。

对干不动农活的老人来说,白杨树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只是不能以此为生,“真的老了,还是要靠孩子,地里的产出,补贴点儿还成,靠不住”,彭淑禄说。

彭淑禄也已经70多岁,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村里当会计,村里的经济情况,没人比他更了解。“我们这个村,要发展起来太难,没产业、没项目、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特产。村里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

走在村里,路上背柴的、打水的,骑着电动三轮的,几乎都是老人,村里唯一的小磨坊,几个年迈的老人,正在这里粉碎饲料,材料是花生壳,在粉碎机上粉碎之后,可以喂猪、喂鸡、喂狗。除此之外,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发出声音的地方。

好好学习 就是“状元们”最好的建议

考学出去,意味着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出去的人偶尔回来,也帮不上村里什么忙,有时候他们也会给村里一些建议,但最好的建议,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彭淑德说。

走出去的学生们,对于日渐凋敝的故乡,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已经博士毕业两年,在一所大学里教书的彭淑庆说,“我们村里出来的学生,很多都在学术方面发展,都没有太大的能力帮助村里”。

1993年,彭淑庆小学毕业,进入中学,要到乡里上学,“那时候国家经济已经不错了,但村里还是非常穷,我和哥哥两个人上中学,每周生活费加起来也就2、3块钱,这点儿钱,不用说在食堂吃饭了,就连馒头都买不起。仅有的2、3块钱,用来买圆珠笔芯、本子都很紧张”,他说。

兄弟两个人只能从家里带煎饼、咸菜充作口粮,“夏天不能带太多,爱坏,冬天冷,煎饼都冻硬了”。考大学时,彭淑庆选择了一所师范专业,只因为每个月有70块钱的补助,靠着这些补助,加上勤工俭学,才能勉强完成学业。

"

曾经的茶店如今大门紧锁。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专家观点

吸引人才的方式,不是靠情怀

上大学后,彭淑庆就很少回家了,假期要打工,唯有过年,还能回家待几天。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也没有变多,“虽然有寒暑假,但自己有了孩子,要照顾孩子”。

逢年过节回家时,村里有考大学的孩子,也会向彭淑庆求教,“也想给村里做点儿贡献,但力量实在微薄,只能在学业上给孩子们出出主意,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办法”。

在谈起洼里村的振兴时,村主任彭乐冬有些无奈,“还是要靠产业扶贫,但资源太少了,也就背后的那条河,整理整理,可能还会有点儿游客”。

但即便这么一条河,也不是洼里村独有的,村主任的振兴计划,是否有成功的可能,依旧不可知。“这可能是很多乡村在现代化转型中共同的困难”,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阳说,“任何农业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都是以人口大规模流失为特征的,完成转型的标志,不是人口回乡,而是生产模式的转变”。

出外的大学生,他们比村民更有知识、眼界,但同样抵挡不住传统村庄和传统农业的衰落,“我们还处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直到今天,考大学依旧是很多农村孩子摆脱贫穷、迈向中产的最好途径。他们考上大学,不仅是从乡村走向城市,更是身份的变化,他们有了干部身份,可以考公务员,可以进入大企业,可以不断地晋升,这是迈向中产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城市人,不再是村里人,想要回报乡村,非常难”。

学生们出走之后的乡村,又该如何振兴?杨阳认为,“还是要依靠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转为相对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至于人才的问题,乡村振兴也好,现代农业发展也好,确实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吸引人才的方式,不是靠情怀,而是靠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支持,让愿意去乡村的人,可以得到和城市相同甚至更好的待遇,比如住房、保险、养老等。人才的流动一定是自由的、也是自愿的。只要乡村确实有吸引人的东西,且没有后顾之忧,自然有大量的人会去乡村发展”。

"

年轻人不愿留在乡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

记者观察

不回乡的学子 和乡村渐行渐远

不过,今天的洼里村,离人才的自由流动还很远。

彭淑庆的求学经历,或许是这个村子里所有大学生的一个缩影,他们走出了乡村,也从此和出生、成长的乡村割裂,除了偶尔回乡探亲,几乎不会再和乡村发生联系。

考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没有改变这个村子的命运,甚至因为人口的流失,反而加快了乡村的凋敝,这个本来就很小的村落,还在进一步萎缩,变得更小。“我们家有六口人,但户口本上,只有三口人”,会计彭淑禄说。彭淑禄的儿子在城里安家落户,户口还在家里,但儿媳妇、孙子孙女的户口都在城里。

在彭淑禄的眼里,家里有他们老两口、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六口人,但户口本却只有三个人。洼里村320户,只有960人,平均每户三人,那些连带着户口一起离开的人们,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村里的居民,而是走出乡村的第一代移民,或许,他们逢年过节还会回村,因为村里还有他们的亲人、记忆,但到了他们的孩子乃至孙子那里,乡村就只是一个字典里陌生的词汇。

离开洼里村的时候后,已近日暮。车行减远,村庄在大片的白杨树林里若隐若现。忽然觉得那个安静、空旷的村子,就如那些白杨树一样,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拼命地挤压自己,才能变成板材,变成家具,远赴他乡,供给人们使用。留在原地的,只是一片光秃秃的树桩,就像大地上的一个个伤疤。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

  • 播放列表
  • 1080
  • 非凡线路
排序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排序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剧情介绍
    "

    老人扛着锄头走过“状元村”小广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这个是1978年考上清华的,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是教授。这个是山东大学的博士后,这个是硕士……”洼里村会计彭淑禄手里,有一本打印的红色小册子,这些年来,所有走出村庄在城里安家落户的人,都在上面。

    洼里村原来叫彭家洼,村里320户、960多人,绝大部分姓彭。这个泰山脚下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农耕废弛、人员流失,走在村里,好半天才能见到一两个老人慢慢悠悠地经过,几乎没有年轻人留在村里,哪怕当下正春耕季节,也没有一点点繁忙气象。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一般地路过,不会有人知道,这个村子还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小小的村庄里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将近60位大学生。

    "

    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县太爷经过洼里村都会“落驴”。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状元村没有状元 老校长借钱供孩子上学

    几年前,因为当地媒体一次偶然的报道,洼里村有了一个“状元村”的称号,其实洼里村没有高考状元,无论是任何意义上的状元都没有。之所以被称为“状元村”,是因为这里走出去了数量远超其他村子的大学生。

    这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子,曾经以出教书先生而闻名,据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县太爷下乡,经过洼里村的时候,都会主动“落驴”,以示尊重。

    这个传说无从可考,洼里村也没有 “下马石”“落驴石”之类足以证明传说的东西留存,村主任讲这个故事,似乎想证明,洼里村的尊师重教是有传统的。但在村里小学的老校长彭西庆看来,之所以拼命读书的原因只有一个——穷。

    彭西庆的儿子,是中科院的博士,他至今还记得当年供孩子上学的艰难,那是1992年,儿子考上师专,入学时要交700元,此时的彭西庆,已经当了12年小学校长,经济条件在村里算好的,但依然拿不出700块钱,东拼西凑才借齐,后来小儿子又进入山大读本科,还要交1200元,彭西庆不得不再借一次。

    "

    老校长彭西庆夫妻俩正在剥花生。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老人苦点就苦点 孩子们再不能受穷了

    洼里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村里人世世代代种地为生,虽然东临泰山,但实际上,离泰山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泰山的旅游业,几乎不可能辐射到这个村子里,村里西面有一条河,叫做淘河,是汶水的支流,但远没有出过大汶口遗址的汶水那么有名。

    那山那水,对洼里村来说,都是靠不住的。和传说中的“教书先生之乡”相比,它还有一个更有可信度的称号“建筑之乡”,这是无数村里人出外打工,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拼”出来的。

    彭兴坤已经60多岁了,仍旧在外地打工,超过了55岁,建筑工地就不要了,极少的看门、看料场之类的工作,都得是老板的熟人才能干。彭兴坤只能到处打点儿零工,“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彭兴坤的妻子说。

    彭兴坤的一儿一女都是大学生,女儿读博士,去年刚刚毕业,在一所高校任教,儿子去年本科毕业,已经工作。对彭兴坤一家人来说,千斤重担算是放下了,“比起以前,好多了,至少没有负担了”,彭兴坤的妻子说。

    彭兴坤的妻子不太愿意谈及那些年的艰苦,也不觉得她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村里只要有孩子上学的,谁不穷呢”?她的观念很朴素也很现实,“穷才要上学,我们这一辈人,苦点儿就苦点儿,孩子们再不能受穷了”。

    孩子第一年生活费靠贷款 好多年才还清

    彭兴坤的侄儿告诉记者,彭兴坤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夫妻俩掏不出孩子的生活费,甚至在村里也借不到足够的钱,最终还是靠贷款,才能送孩子去上学,“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孩子在学校也能勤工俭学,但一开始的路费、生活费之类的,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我们自己哪儿能贷出来款,什么抵押也没有,还是托人担保才贷到”,彭兴坤的妻子说。前前后后,彭兴坤一家贷了6000元到7000元,一点点还,还了好些年才还清。如今,彭兴坤在外打工,两个人的生活已经不成问题,但也仅止于此,“也就是能生活吧,只是不用再考虑其他的问题了”。

    在老校长彭西庆家里,夫妻俩正在剥花生,这是今年的种子,早年民办教师转正时,他们家里几乎就没有地了,仅有的一点儿地,种点儿花生之类,权作消遣,他的退休金足够他们老两口生活。孩子们都在城里成家立业了,偶尔回来,也不会再去地里,他们已经彻底和土地告别了。

    彭兴坤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家,儿子过年过节才会回家,大部分时候,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家,唯有女儿,在一所师范学院教书,寒暑假的时候回家和母亲住一段时间。彭兴坤的妻子也会担心女儿的婚事,“都30岁了,着急,可着急又有什么办法呢,孩子在城里,我们够不着”。

    留在乡村的老人们,确实很难再为进城的儿女们负担更多的东西了,成家、买房子,这个城里的父母操心的事情,基本上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

    "

    洼里村的老人们。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他们崇拜学历 但并不真的了解学历

    从彭兴坤家里出来,记者碰到了一位刚要出门的杨大姐,杨大姐的丈夫在广东打工,留下她在家里照顾上学的小儿子。

    杨大姐的儿子还很小,在隔壁村上幼儿园,每天早晚都要接送,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她希望孩子毕业后,接着考研究生。“学历低了不行,找不到好工作,硕士都不行,最好是博士”,她说。

    或许是因为考出去的大学生足够多,也可能是村里重教的风气所致,许多村民都很重视学历,希望自己孩子的学历越高越好。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了解学历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会觉得博士后比博士的学历要高,留美的博士比博士后还高,有时候也会把山东大学和济南大学弄混。村里面走出去几十位大学生,但他们记得最清楚的,还是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等极少数几个名字,大多数孩子究竟考了哪个学校,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的家人才能说得清。

    不仅是杨大姐,村里的人们几乎都有着类似的观念,学历高了才好找工作。这样的逻辑简单而朴素,就是彻底离开穷困的乡村,而要想走出乡村,考学要远比打工好得多,“打工也行,但那是青春饭,就干那么几年,老了还得回来。而且现在结婚要房子、要车,得打多少年工才能赚到。考学出去就不一样,最起码工作轻松,不用风吹日晒,老了也有保障。一辈子的问题都解决了”。

    "

    蓝天下的洼里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合欢树已经如盖 小学没有了

    洼里村的小学,改革开放后,经历过三任校长,彭西庆是第二任,第三任叫彭淑德,如今也已经退休十多年了,村里的小学,也早就撤销了,如今改成了村委会。

    唯一还和当年的小学有关系的,只剩下院子里的两棵合欢树。

    彭淑德现在还记得,合欢树是1978年栽的,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教员,如今,40多年过去了,合欢树已经高耸入云,树阴遮住了小半个院子,但当年的故事却已经模糊不清了。彭淑德甚至想不起来,他教过的学生中,到底有多少考上了大学。

    “村里人太少了”,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每年都有二三十个适龄学生,如今也就五六个,“开不了一个班了”。

    现在,洼里村的孩子们,都去隔壁村的小学上学,那是一个大村,有两千多人,周边五六个村的孩子,都在那儿上小学。

    中学则要到乡里去上。杨大姐的女儿,就曾在乡里上中学,每两周回家一次,“那时候连公交车都没有,附近村里有大车的人家,定期接送孩子们,收很少一点儿钱”。后来,县里的中学招生,杨大姐的女儿看到后,自己跑去考试,被录取了,上学也就更远了。

    "

    村民正在种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没人种地了 都种白杨树

    尽管洼里村的大学生很多,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大学,考不上的,只能出去打工,“年轻人们不会留在村里,更不愿意种地”,彭乐冬说。

    村里的大部分地,都改种白杨树了。杨木质地疏松,不算是好的经济树种,甚至无法直接成材,村里的白杨树,长成后都是卖给附近的板材厂,板材厂切削、粉碎之后,直接压成复合板。但从经济效益上看,还不如种粮食。

    唯一的好处,就是它几乎不用看管,“七八年就可以卖了,中间很少需要照顾,人们可以腾出时间去打工”,会计彭淑禄说。

    对干不动农活的老人来说,白杨树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只是不能以此为生,“真的老了,还是要靠孩子,地里的产出,补贴点儿还成,靠不住”,彭淑禄说。

    彭淑禄也已经70多岁,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村里当会计,村里的经济情况,没人比他更了解。“我们这个村,要发展起来太难,没产业、没项目、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特产。村里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

    走在村里,路上背柴的、打水的,骑着电动三轮的,几乎都是老人,村里唯一的小磨坊,几个年迈的老人,正在这里粉碎饲料,材料是花生壳,在粉碎机上粉碎之后,可以喂猪、喂鸡、喂狗。除此之外,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发出声音的地方。

    好好学习 就是“状元们”最好的建议

    考学出去,意味着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出去的人偶尔回来,也帮不上村里什么忙,有时候他们也会给村里一些建议,但最好的建议,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彭淑德说。

    走出去的学生们,对于日渐凋敝的故乡,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已经博士毕业两年,在一所大学里教书的彭淑庆说,“我们村里出来的学生,很多都在学术方面发展,都没有太大的能力帮助村里”。

    1993年,彭淑庆小学毕业,进入中学,要到乡里上学,“那时候国家经济已经不错了,但村里还是非常穷,我和哥哥两个人上中学,每周生活费加起来也就2、3块钱,这点儿钱,不用说在食堂吃饭了,就连馒头都买不起。仅有的2、3块钱,用来买圆珠笔芯、本子都很紧张”,他说。

    兄弟两个人只能从家里带煎饼、咸菜充作口粮,“夏天不能带太多,爱坏,冬天冷,煎饼都冻硬了”。考大学时,彭淑庆选择了一所师范专业,只因为每个月有70块钱的补助,靠着这些补助,加上勤工俭学,才能勉强完成学业。

    "

    曾经的茶店如今大门紧锁。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专家观点

    吸引人才的方式,不是靠情怀

    上大学后,彭淑庆就很少回家了,假期要打工,唯有过年,还能回家待几天。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也没有变多,“虽然有寒暑假,但自己有了孩子,要照顾孩子”。

    逢年过节回家时,村里有考大学的孩子,也会向彭淑庆求教,“也想给村里做点儿贡献,但力量实在微薄,只能在学业上给孩子们出出主意,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办法”。

    在谈起洼里村的振兴时,村主任彭乐冬有些无奈,“还是要靠产业扶贫,但资源太少了,也就背后的那条河,整理整理,可能还会有点儿游客”。

    但即便这么一条河,也不是洼里村独有的,村主任的振兴计划,是否有成功的可能,依旧不可知。“这可能是很多乡村在现代化转型中共同的困难”,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阳说,“任何农业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都是以人口大规模流失为特征的,完成转型的标志,不是人口回乡,而是生产模式的转变”。

    出外的大学生,他们比村民更有知识、眼界,但同样抵挡不住传统村庄和传统农业的衰落,“我们还处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直到今天,考大学依旧是很多农村孩子摆脱贫穷、迈向中产的最好途径。他们考上大学,不仅是从乡村走向城市,更是身份的变化,他们有了干部身份,可以考公务员,可以进入大企业,可以不断地晋升,这是迈向中产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城市人,不再是村里人,想要回报乡村,非常难”。

    学生们出走之后的乡村,又该如何振兴?杨阳认为,“还是要依靠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转为相对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至于人才的问题,乡村振兴也好,现代农业发展也好,确实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吸引人才的方式,不是靠情怀,而是靠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支持,让愿意去乡村的人,可以得到和城市相同甚至更好的待遇,比如住房、保险、养老等。人才的流动一定是自由的、也是自愿的。只要乡村确实有吸引人的东西,且没有后顾之忧,自然有大量的人会去乡村发展”。

    "

    年轻人不愿留在乡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

    记者观察

    不回乡的学子 和乡村渐行渐远

    不过,今天的洼里村,离人才的自由流动还很远。

    彭淑庆的求学经历,或许是这个村子里所有大学生的一个缩影,他们走出了乡村,也从此和出生、成长的乡村割裂,除了偶尔回乡探亲,几乎不会再和乡村发生联系。

    考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没有改变这个村子的命运,甚至因为人口的流失,反而加快了乡村的凋敝,这个本来就很小的村落,还在进一步萎缩,变得更小。“我们家有六口人,但户口本上,只有三口人”,会计彭淑禄说。彭淑禄的儿子在城里安家落户,户口还在家里,但儿媳妇、孙子孙女的户口都在城里。

    在彭淑禄的眼里,家里有他们老两口、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六口人,但户口本却只有三个人。洼里村320户,只有960人,平均每户三人,那些连带着户口一起离开的人们,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村里的居民,而是走出乡村的第一代移民,或许,他们逢年过节还会回村,因为村里还有他们的亲人、记忆,但到了他们的孩子乃至孙子那里,乡村就只是一个字典里陌生的词汇。

    离开洼里村的时候后,已近日暮。车行减远,村庄在大片的白杨树林里若隐若现。忽然觉得那个安静、空旷的村子,就如那些白杨树一样,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拼命地挤压自己,才能变成板材,变成家具,远赴他乡,供给人们使用。留在原地的,只是一片光秃秃的树桩,就像大地上的一个个伤疤。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

    猜你喜欢
    许我耀眼 0分 2025
    许我耀眼
    赵露思,陈伟霆,万鹏,唐晓天,管梓净,钟雅婷,王伊瑶,许亚军,温峥嵘,范世錡,冯晖,刘敏
    闯关东2 7.2分 2009
    闯关东2
    王茜华,苗圃,董璇,濮存昕,张桐,刘佩琦,王馥荔,李玉刚,车永莉,于洋,涂们,英格玛,木村荣,郑昊,金桂斌,谢园,金巧巧,哈斯高娃,刘波
    献鱼 5.5分 2025
    献鱼
    陈飞宇,王影璐,王奕婷,高寒,吴宇恒,王雅佳,保剑锋,何中华,曾黎,漆培鑫,赵顺然,陈姝君,黄海冰,刘萌萌,马雅舒,李欣泽,陈博豪,郑合惠子
    琅琊榜 9.4分 2015
    琅琊榜
    胡歌,刘涛,王凯,陈龙
    悬崖2012 8.5分 2012
    悬崖2012
    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刘墉追案 5.4分 2021
    刘墉追案
    何冰,白冰,李乃文,王鹤润,路宏,曹征,黄海冰,王羽铮
    我的团长我的团 9.6分 2009
    我的团长我的团
    段奕宏,张译,张国强
    入青云 0分 2025
    入青云
    侯明昊,卢昱晓,余承恩,鹤男,全伊伦,朱丽岚,潘珺雅,胡耘豪,林江国,邓孝慈,鹿骐,于垚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火影忍者 9.1分
    2父子 6.9分
    3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4太平洋战争 9分
    5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6创造101 5.9分
    7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8传奇故事 8.4分
    9天师撞邪 7.9分
    10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1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2毒魔复仇 7.1分
    13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4李卫当官2 7.2分
    15名侦探柯南 8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