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影院
  • 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爱情片
    • 科幻片
    • 恐怖片
    • 战争片
    • 喜剧片
    • 纪录片
    • 剧情片
  • 电视剧
    • 国产剧
    • 华语剧
    • 欧美剧
    • 韩剧
    • 台湾剧
    • 日剧
    • 泰剧
  • 综艺
  • 动漫
  • 留言
播放记录
今天开始我们

今天开始我们 豆瓣评分:4.7

全14集
  • 分类:韩剧
  • 导演:内详
  • 地区:韩国
  • 年份:2022
  • 语言:韩语
  • 更新:2024-04-01 20:08
报错 收藏
  • 今天开始我们是由林秀香,成勋,申东旭,洪志胤主演的一部韩剧。"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想要成为创造型国家,就应该在国际学术界有自己的特色,要致力于形成“中国学.. 更多

今天开始我们剧情介绍
瞭望 | 人类对深海“暗世界”探索刚刚开始 我们需要更多创新——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想要成为创造型国家,就应该在国际学术界有自己的特色,要致力于形成“中国学派”

要从追随模仿,提升到联合起来攻重大问题,在技术上问鼎最前沿,在资源开发上探索新的方向

当前国民对科普的需求日益高涨,科普已经形成产业,科学家有义务站出来,为打造汉语科普高地作出贡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建松

地球表面13亿立方千米的水,97%都集中在海洋里。平均水深3700米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人类在陆地上繁衍生息,曾把远离自己的海洋留给了神话世界;一旦透过几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过头来将会更明白自己脚下大陆的真相。

1936年出生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致力于推动我国海洋与地球科学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涵,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科普活动。2018年5月,他以82岁高龄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三次下潜采样,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2021年11月,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的汪品先院士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这位永远保持着对科学热爱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

在学科核心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

《瞭望》: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深海科学研究取得众多成果。你能否谈谈我国的海洋科技现状?

汪品先:我国海洋科技建设确实是突飞猛进。“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海斗一号”全海深非载人潜水器接连下水,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建造相继启动。“十四五”时期,我国深海探索的深潜、深网、深钻“三深”技术可望齐备,论实力将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取得这些成绩非常不易,因为我国的海洋尤其是深海科技的发展起步非常晚。这种高速发展,不仅在国内空前,在国际上也是科技史上的奇迹。

再说科学方面,我国的深海探索从太平洋推进到两极,深入到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海洋最深处。尤其在南海,通过三十余个单位八年的通力合作,完成了规模空前的“南海深部计划”,为我国在南海赢得了科学上的主导权,使南海正在成为世界边缘海研究的典范。

可以说,我国的海洋事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旺发达,深海科技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全国上下的共同关心。当前我国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黄金时期。现在的任务是要在万马奔腾中保持冷静,在实干的同时也要做好未来规划,才能持续前进。

《瞭望》:此时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汪品先:深海探索,自二战后从欧美发展起来,是一部科学和技术携手发展的历史。而作为后发国家,“科”和“技”的融合是我国深海探索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缺乏全盘协调,容易出现一拥而上、重复建设的偏向。宏观说来,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正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考虑发展的转型。

不只是海洋科技,整体讲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都要抓住大好时机,共同促进科学的转型。当前,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和sci论文数量都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下一步就是要从量变到质变,从原料输出型转化为深度加工型。

当代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相似,都在全球化。在经济上,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科技界也有类似的分化: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主要提供材料、数据,属于原料输出型;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才是将原料加工成型,得出科学结论,属于深度加工型。两者的区别不在文章多少,而是研究类型不同,产生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更不相同。

这点在包括海洋科学在内的地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领域尤其明显,因为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研究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资料,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数据同样重要。有些自然现象比如说季风,主要就分布在“第三世界”,于是发展中国家也会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国土大、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但提供“原料”,还可以输出劳务,做劳动密集型的分析工作,因此文章数量不少。但是整体上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却在向系统科学转化,理论创新的前沿在跨越空间圈层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科学,从现象描述向机制探索转化。

与传统的地球科学相比,地球系统科学从原始数据到科学解释之间的工序增多,“原料”的加工变深。假如我们仍然满足于输出原料和低加工产品,把深加工、高增值的生产留给别人,若干年后将会发现,我国尽管成为更大的数据输出国,论文数量也许更多,而在学术水平上的国际差距却会拉得更大。

所以说,地球科学也需要转型。我国的出口商品,已经从当年的领带、打火机发展到高铁、手机,我国的科学成果也需要向学科的核心问题进军,需要有原创性的突破,这就是转型。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买来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这当然是我国科学的进步,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上的“外包工”。想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应该在国际学术界有自己的特色,要致力于形成“中国学派”。

警惕“深海陷阱”实现发展战略升级

《瞭望》:你最近说,深海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最大的栖居场所,但是其永恒的黑暗和极端的环境,使得开发者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警惕“深海陷阱”。这里的“陷阱”是指什么?

汪品先:指的是深海开发的战略失误和技术失败,原因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太不够。海洋200米以下就是永恒的黑暗,我们对深海海底地形的了解还不如火星表面。人类在陆地上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发展起农牧业,从采集和渔猎进步到农耕畜牧,学会了利用陆地资源。而深海的开发只有几十年,手段还只是采集和渔猎,还够不上陆地上新石器时代的水平。

首先是不了解深海资源的特点。与陆地不同,深海过程演变往往比陆地慢几个量级:锰结核百万年才长1cm,深部生物圈的繁殖周期以千年计。因此陆地“淘金”式的开发不适用,深海开发有待另辟蹊径。

深海的生物资源,不能仅通过渔业手段从深海索取蛋白质,更要着眼于基因资源。深海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适应高温高压,有的有着尺度惊人的长寿能力,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就是无价之宝。

深海资源量的估算并不容易,而错误的估算会对深海探索造成误导。1965年,美国专家曾提出太平洋海底有上万亿吨的锰结核可以开采,而且增长的速度比采矿还快。这幅聚宝盆式的图景,诱发了海底采矿的高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有上百个航次前往太平洋,70年代以后又纷纷放弃。当时的说法言过其实,深海金属矿的商业开采经济代价太高、环境破坏太大,至今还不容易实现。

另一个重要的教训是根据个别站位的数据,外推到全大洋得出的深海资源量其实并不可靠。比如在深海底下发现的深部生物圈,上世纪90年代根据6个站位推测,全大洋海底下面的微生物占全球活生物量的30%,后来经过大洋钻探核实,从30%降到了0.6%。

再一个“陷阱”就是对技术上的难度估计不足。比如大洋钻探,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发起时的首要目标就是打穿地壳,采到原位地幔样品;21世纪初日本建成“地球号”大洋钻探船,下水时的口号就是去“打穿地壳”。但是这项目标至今未能实现,其实在地幔的高温高压下进行钻探的技术难点,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更为严重的是技术事故。2010年墨西哥湾一个钻井平台创造了钻井纪录,发现了大油田,就在完井结束的当晚由于防喷系统失灵,发生气喷导致钻井平台爆炸沉没,造成11人遇难、17人受伤,喜事变成了丧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海底油井漏油,几个月里从1500米深海底涌出了50万立方米原油,造成墨西哥湾北部面积990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了深重灾难,经济损失高达177亿美元。

除此之外,还有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比如日本为了预警海上地震与海啸,决定建造深海海底观测网。2003年的计划,是在其东面太平洋俯冲带两侧布网。但是2006年改变主意,改为在日本南边建网。不料,就在南边观测网建成的2011年,9.0级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日本东边而不是南边。于是又用4年时间,在东边的太平洋俯冲带建起了5700千米长的观测网,规模和投入比原来2003年的计划大得多。

总之,人类对深海“暗世界”的探索刚刚开始,有着无比灿烂的前景,但是需要的是创新而不仅是模仿。当前,我国的深海研究和开发也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格外需要以史为鉴,研究国际先行国家的经验教训。

《瞭望》:随着我国深海科技实力发展,你认为当前我国深海科技战略需要进一步升级吗?

汪品先:对,应该实现战略升级。这些年,我国深海科技发展主要是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目标。具体说来,在深海设备上追求技术指标,对应用目的和运行效率不够重视;在科学探索上缺乏顶层设计,研究目标分散化、小型化;在能力建设上过多取决于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缺乏全盘协调,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在国际层面,深海的科技合作尚待进一步加强。

这些前进中的问题,折射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如何及时实现战略升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深海探索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但走的是一条反复曲折的路。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要从追随模仿,提升到联合起来攻关重大问题,在学术上形成特色,在技术上问鼎最前沿,在资源开发上探索新的方向。

为了实现深海科技的战略升级,建议首先要设立“科”“技”结合的国家级深海探索目标。虽然我国目前无论海洋科学还是技术,离国际顶层都还有相当差距,但是已经具备条件,完全可以将科学和技术结合起来共创新路,结合我国地理条件和科学积累,在国家层面提出共同目标。

其次,要全面协调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错位发展。各地方对发展海洋科技的积极性应当鼓励,同时需要相互协调,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错位发展、各尽所长,避免做“一窝蜂”式的投入。

第三,建议开展我国领衔的国际科学计划。例如在南海可以组织以我为主的深海国际合作计划,无偿吸收南海周边国家科学家参加,必将赢得世界学术界的热烈拥护。再如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现在美国因资金链脱落暂时退出,我国可以果断出手,争取和欧盟联手共同领衔,并联合原先被排除在深海科技以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打造深海科技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瞭望 | 人类对深海“暗世界”探索刚刚开始 我们需要更多创新——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2021年8月18日,工作人员在西太平洋准备从“探索一号”科考船甲板布放“奋斗者”号 陈凯姿摄/本刊

科学创新要有创新文化的土壤

《瞭望》:2021年,你再次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公开课。同时还出版了《深海浅说》科普专著,并入驻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关注。你为什么如此重视科学与文化的研究?

汪品先:我做科普,也是从海洋入手的。自上世纪80年代晚期起,我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有二十多年,年年提交提案、写书面发言呼吁加强海洋意识、制订海洋国策,后来又在各种干部培训班讲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媒体把这些讲话拿去发表,就成了科普,所以那时候我做科普属于无心插柳。

至于有心栽花做科普,那是近十来年的事,具体说是2013年《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和2020年的《深海浅说》,都是下了功夫做的。2017年和2021年我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通识课,对我来说那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科普。

为什么我会把科普看得那么重?

我认为高质量的科普,是科学回归其文化本色的一种途径。科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科学创新,必须要有创新文化的土壤;反过来,科学的成果既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转化为文化,而我们往往只注意生产力的一面,忽视了文化的一面。我想做的,就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推进科学的文化内涵。

高级的科普,也是科学发展本身的要求。科学的突破口,往往是在学科交叉的层面,因此要求科学家尽量用行外人也能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成果,而且科学家本人也只有理解透彻,才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科普也是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国民对科普的需求日益高涨,科普已经形成产业,科学家有义务站出来,为打造汉语科普高地作出贡献。

近来我的一些科普短视频在网上受到欢迎,其热烈的程度远远超越了我的预期。隐隐约约我有一种新的感觉,感到和年轻人找到了心灵交往的新平台。再说远一点,这种新平台也有可能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有gdp,还要有软实力。将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结合,创造出新一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这正是我们科学家和文化人的共同责任。■

  • 播放列表
  • 1080
排序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剧情介绍
    瞭望 | 人类对深海“暗世界”探索刚刚开始 我们需要更多创新——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想要成为创造型国家,就应该在国际学术界有自己的特色,要致力于形成“中国学派”

    要从追随模仿,提升到联合起来攻重大问题,在技术上问鼎最前沿,在资源开发上探索新的方向

    当前国民对科普的需求日益高涨,科普已经形成产业,科学家有义务站出来,为打造汉语科普高地作出贡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建松

    地球表面13亿立方千米的水,97%都集中在海洋里。平均水深3700米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人类在陆地上繁衍生息,曾把远离自己的海洋留给了神话世界;一旦透过几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过头来将会更明白自己脚下大陆的真相。

    1936年出生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致力于推动我国海洋与地球科学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涵,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科普活动。2018年5月,他以82岁高龄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三次下潜采样,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2021年11月,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的汪品先院士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这位永远保持着对科学热爱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

    在学科核心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

    《瞭望》: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深海科学研究取得众多成果。你能否谈谈我国的海洋科技现状?

    汪品先:我国海洋科技建设确实是突飞猛进。“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海斗一号”全海深非载人潜水器接连下水,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建造相继启动。“十四五”时期,我国深海探索的深潜、深网、深钻“三深”技术可望齐备,论实力将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取得这些成绩非常不易,因为我国的海洋尤其是深海科技的发展起步非常晚。这种高速发展,不仅在国内空前,在国际上也是科技史上的奇迹。

    再说科学方面,我国的深海探索从太平洋推进到两极,深入到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海洋最深处。尤其在南海,通过三十余个单位八年的通力合作,完成了规模空前的“南海深部计划”,为我国在南海赢得了科学上的主导权,使南海正在成为世界边缘海研究的典范。

    可以说,我国的海洋事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旺发达,深海科技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全国上下的共同关心。当前我国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黄金时期。现在的任务是要在万马奔腾中保持冷静,在实干的同时也要做好未来规划,才能持续前进。

    《瞭望》:此时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汪品先:深海探索,自二战后从欧美发展起来,是一部科学和技术携手发展的历史。而作为后发国家,“科”和“技”的融合是我国深海探索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缺乏全盘协调,容易出现一拥而上、重复建设的偏向。宏观说来,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正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考虑发展的转型。

    不只是海洋科技,整体讲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都要抓住大好时机,共同促进科学的转型。当前,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和sci论文数量都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下一步就是要从量变到质变,从原料输出型转化为深度加工型。

    当代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相似,都在全球化。在经济上,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科技界也有类似的分化: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主要提供材料、数据,属于原料输出型;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才是将原料加工成型,得出科学结论,属于深度加工型。两者的区别不在文章多少,而是研究类型不同,产生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更不相同。

    这点在包括海洋科学在内的地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领域尤其明显,因为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研究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资料,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数据同样重要。有些自然现象比如说季风,主要就分布在“第三世界”,于是发展中国家也会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国土大、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但提供“原料”,还可以输出劳务,做劳动密集型的分析工作,因此文章数量不少。但是整体上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却在向系统科学转化,理论创新的前沿在跨越空间圈层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科学,从现象描述向机制探索转化。

    与传统的地球科学相比,地球系统科学从原始数据到科学解释之间的工序增多,“原料”的加工变深。假如我们仍然满足于输出原料和低加工产品,把深加工、高增值的生产留给别人,若干年后将会发现,我国尽管成为更大的数据输出国,论文数量也许更多,而在学术水平上的国际差距却会拉得更大。

    所以说,地球科学也需要转型。我国的出口商品,已经从当年的领带、打火机发展到高铁、手机,我国的科学成果也需要向学科的核心问题进军,需要有原创性的突破,这就是转型。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买来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这当然是我国科学的进步,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上的“外包工”。想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应该在国际学术界有自己的特色,要致力于形成“中国学派”。

    警惕“深海陷阱”实现发展战略升级

    《瞭望》:你最近说,深海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最大的栖居场所,但是其永恒的黑暗和极端的环境,使得开发者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警惕“深海陷阱”。这里的“陷阱”是指什么?

    汪品先:指的是深海开发的战略失误和技术失败,原因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太不够。海洋200米以下就是永恒的黑暗,我们对深海海底地形的了解还不如火星表面。人类在陆地上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发展起农牧业,从采集和渔猎进步到农耕畜牧,学会了利用陆地资源。而深海的开发只有几十年,手段还只是采集和渔猎,还够不上陆地上新石器时代的水平。

    首先是不了解深海资源的特点。与陆地不同,深海过程演变往往比陆地慢几个量级:锰结核百万年才长1cm,深部生物圈的繁殖周期以千年计。因此陆地“淘金”式的开发不适用,深海开发有待另辟蹊径。

    深海的生物资源,不能仅通过渔业手段从深海索取蛋白质,更要着眼于基因资源。深海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适应高温高压,有的有着尺度惊人的长寿能力,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就是无价之宝。

    深海资源量的估算并不容易,而错误的估算会对深海探索造成误导。1965年,美国专家曾提出太平洋海底有上万亿吨的锰结核可以开采,而且增长的速度比采矿还快。这幅聚宝盆式的图景,诱发了海底采矿的高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有上百个航次前往太平洋,70年代以后又纷纷放弃。当时的说法言过其实,深海金属矿的商业开采经济代价太高、环境破坏太大,至今还不容易实现。

    另一个重要的教训是根据个别站位的数据,外推到全大洋得出的深海资源量其实并不可靠。比如在深海底下发现的深部生物圈,上世纪90年代根据6个站位推测,全大洋海底下面的微生物占全球活生物量的30%,后来经过大洋钻探核实,从30%降到了0.6%。

    再一个“陷阱”就是对技术上的难度估计不足。比如大洋钻探,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发起时的首要目标就是打穿地壳,采到原位地幔样品;21世纪初日本建成“地球号”大洋钻探船,下水时的口号就是去“打穿地壳”。但是这项目标至今未能实现,其实在地幔的高温高压下进行钻探的技术难点,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更为严重的是技术事故。2010年墨西哥湾一个钻井平台创造了钻井纪录,发现了大油田,就在完井结束的当晚由于防喷系统失灵,发生气喷导致钻井平台爆炸沉没,造成11人遇难、17人受伤,喜事变成了丧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海底油井漏油,几个月里从1500米深海底涌出了50万立方米原油,造成墨西哥湾北部面积990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了深重灾难,经济损失高达177亿美元。

    除此之外,还有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比如日本为了预警海上地震与海啸,决定建造深海海底观测网。2003年的计划,是在其东面太平洋俯冲带两侧布网。但是2006年改变主意,改为在日本南边建网。不料,就在南边观测网建成的2011年,9.0级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日本东边而不是南边。于是又用4年时间,在东边的太平洋俯冲带建起了5700千米长的观测网,规模和投入比原来2003年的计划大得多。

    总之,人类对深海“暗世界”的探索刚刚开始,有着无比灿烂的前景,但是需要的是创新而不仅是模仿。当前,我国的深海研究和开发也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格外需要以史为鉴,研究国际先行国家的经验教训。

    《瞭望》:随着我国深海科技实力发展,你认为当前我国深海科技战略需要进一步升级吗?

    汪品先:对,应该实现战略升级。这些年,我国深海科技发展主要是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目标。具体说来,在深海设备上追求技术指标,对应用目的和运行效率不够重视;在科学探索上缺乏顶层设计,研究目标分散化、小型化;在能力建设上过多取决于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缺乏全盘协调,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在国际层面,深海的科技合作尚待进一步加强。

    这些前进中的问题,折射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如何及时实现战略升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深海探索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但走的是一条反复曲折的路。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要从追随模仿,提升到联合起来攻关重大问题,在学术上形成特色,在技术上问鼎最前沿,在资源开发上探索新的方向。

    为了实现深海科技的战略升级,建议首先要设立“科”“技”结合的国家级深海探索目标。虽然我国目前无论海洋科学还是技术,离国际顶层都还有相当差距,但是已经具备条件,完全可以将科学和技术结合起来共创新路,结合我国地理条件和科学积累,在国家层面提出共同目标。

    其次,要全面协调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错位发展。各地方对发展海洋科技的积极性应当鼓励,同时需要相互协调,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错位发展、各尽所长,避免做“一窝蜂”式的投入。

    第三,建议开展我国领衔的国际科学计划。例如在南海可以组织以我为主的深海国际合作计划,无偿吸收南海周边国家科学家参加,必将赢得世界学术界的热烈拥护。再如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现在美国因资金链脱落暂时退出,我国可以果断出手,争取和欧盟联手共同领衔,并联合原先被排除在深海科技以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打造深海科技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瞭望 | 人类对深海“暗世界”探索刚刚开始 我们需要更多创新——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2021年8月18日,工作人员在西太平洋准备从“探索一号”科考船甲板布放“奋斗者”号 陈凯姿摄/本刊

    科学创新要有创新文化的土壤

    《瞭望》:2021年,你再次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公开课。同时还出版了《深海浅说》科普专著,并入驻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关注。你为什么如此重视科学与文化的研究?

    汪品先:我做科普,也是从海洋入手的。自上世纪80年代晚期起,我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有二十多年,年年提交提案、写书面发言呼吁加强海洋意识、制订海洋国策,后来又在各种干部培训班讲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媒体把这些讲话拿去发表,就成了科普,所以那时候我做科普属于无心插柳。

    至于有心栽花做科普,那是近十来年的事,具体说是2013年《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和2020年的《深海浅说》,都是下了功夫做的。2017年和2021年我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通识课,对我来说那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科普。

    为什么我会把科普看得那么重?

    我认为高质量的科普,是科学回归其文化本色的一种途径。科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科学创新,必须要有创新文化的土壤;反过来,科学的成果既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转化为文化,而我们往往只注意生产力的一面,忽视了文化的一面。我想做的,就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推进科学的文化内涵。

    高级的科普,也是科学发展本身的要求。科学的突破口,往往是在学科交叉的层面,因此要求科学家尽量用行外人也能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成果,而且科学家本人也只有理解透彻,才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科普也是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国民对科普的需求日益高涨,科普已经形成产业,科学家有义务站出来,为打造汉语科普高地作出贡献。

    近来我的一些科普短视频在网上受到欢迎,其热烈的程度远远超越了我的预期。隐隐约约我有一种新的感觉,感到和年轻人找到了心灵交往的新平台。再说远一点,这种新平台也有可能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有gdp,还要有软实力。将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结合,创造出新一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这正是我们科学家和文化人的共同责任。■

    猜你喜欢
    暴君的厨师 6分 2025
    暴君的厨师
    林允儿,李彩玟,姜汉娜,崔奎华
    任意依恋 6.5分 2016
    任意依恋
    金宇彬,裴秀智,林周焕,林珠恩,刘五性
    龙影侠粤语 0分 1992
    龙影侠粤语
    李克勤,关礼杰,黎姿
    只能亲吻不幸同学了! 7.3分 2022
    只能亲吻不幸同学了!
    曾田陵介,佐藤友祐,中山咲月,押田岳,畑芽育
    保留席位 5.1分 2023
    保留席位
    黃丞邦,陈玹宇
    秘密之家 0分 2022
    秘密之家
    徐夏俊,李英恩,正宪,姜星,李成延,张恒善,方银姬,尹雅真,安勇俊
    白色与黄色~夏威夷与我的松饼物语~ 6.6分 2018
    白色与黄色~夏威夷与我的松饼物语~
    川口春奈,横滨流星
    异世界居酒屋阿信 0分 2018
    异世界居酒屋阿信
    三森铃子,杉田智和,久野美咲,阿部敦,森久保祥太郎,小西克幸,津田健次郎,长岛雄一,小松未可子,小山刚志,黑田崇矢,星野贵纪,置鲇龙太郎,植田佳奈,浪川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
    热播排行
    1父子 6.9分
    2伊藤润二惊选集 7.7分
    3太平洋战争 9分
    4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7.6分
    5创造101 5.9分
    6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6.5分
    7传奇故事 8.4分
    8天师撞邪 7.9分
    9大秦帝国之纵横 9.3分
    10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 5.6分
    11毒魔复仇 7.1分
    12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8.6分
    13李卫当官2 7.2分
    14名侦探柯南 8分
    15奔跑吧第四季 6.2分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会员
    • 留言
    • 顶部
    创造101   传奇故事   奔跑吧第四季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暴君的厨师   天师撞邪   足球小将1983   1/2的魔法   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乌云之上   喜羊羊与灰太狼(..   爱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