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距离过年只剩下几天了,可身边却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年味变淡了。
说起过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无聊”、“没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过年,我们再也没有了那种期待与欢喜。
可明明小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啊。
那时候,我们会早早买好新衣服,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大年初一早上才穿上;
那时候,我们会和妈妈一起大扫除,然后熬浆糊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门神;
那时候,我们会一边嗑瓜子,一边看春晚,即使困到睁不开眼,也要熬到12点,在鞭炮声中迎接新的一年;
那时候,我们会收到压岁钱,会走街串巷地找小伙伴玩,会去庙里烧香祈福,然后在台下啃着甘蔗,听着台上的社戏……
可现在,好像一切都变了。
我们好像弄丢了,对过年那份满怀崇拜的仪式感。
而年味,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变化中,悄悄溜走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想吃的饭菜,随时都可以敞开了吃,让我们想穿的新衣服,随时都可以买来穿……
因而,我们才会一遍遍地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可即便是年味再淡,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提前抢票,带着大包小包昼夜兼程、风雨无阻,只为回家过年。
01
春节是牵挂
这两天,一则回家的短片刷爆了朋友圈,一句“到哪儿了”,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到哪儿了」这三个字,对于平时的我们而言,就是很简单直白。
但对于父母而言,却是一种牵挂。
临近春节,大家都不是在准备回家,就是在回家的途中。
男主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但是没想到因为大雪,导致堵车太严重。
为了能够早点到家,男主选择了一条不常走的路。
这时候,母亲打电话问道:你们到哪儿了?
男主告诉母亲,他们从县道进山。
话还没说完,电话就没信号了。
行驶到一半,轮胎陷入雪里,车子无法动弹。
这时,因长途奔波,孩子越来越吃不消,妻子也埋怨丈夫,两个人还起了争执。
现在离家只有两三里地,最后夫妻俩准备走路回家,不然的话,天越来越晚,更是回不了家,尤其还有孩子。
可谁知积雪太深,还没走多远,就重重地摔在雪里。
没办法一家三口又回到了车上。
当他们一筹莫展准备调头寻找酒店的时候,却发现前面有微弱的亮光出现。
定睛一看,才发现是男主的父母正在不远处铲雪,为儿子回家铲清道路。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开始不听话地掉下来!
这就是父母,这就是他们力所能及的爱,全部给了我们。
他们默默思念,默默牵挂,默默付出。
当父母知道孩子走了县道,就预见了可能的风险。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平安到家,他们默默带上铁锹扫把,去为归家的孩子清除障碍。
当看到孩子的那一瞬间,他们年老的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视频最后,听着不同方言的「到哪儿了」,感觉听到的不仅仅是一声问候,更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情的牵挂。
想起我曾经上学那会,交通不方便。
每次老妈都会走两个小时把我送到最近的车站,不管寒风大雨,还是烈日骄阳,从来不曾缺席。
每每看见她的微屈的背影,两鬓的白发,内心满满的是辛酸,还有心疼。
每年春节只要一说买上票了,坐上车了,基本上半个小时一个电话。
每次开头第一句就是:
“到哪了?快到的时候打电话,我们在车站那边接你。”
语气虽然淡淡的,但我却知道他们比谁都更期盼我们的回来,还故意装作云淡风轻。
他们那种默默的付出和爱让人心疼。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有一个一生守护的人,那个人,就是我们最爱的爸妈。
父母最深的牵挂,永远是儿女。
02
春节,是重逢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总要不远万里回家过年?”
有个匿名网友的回答是这样的: 因为那是我的“家”啊,别的地方只能叫“住的地方”。
是啊,我们都明白,有父母家人在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
而其他的,都只是漂泊的地方。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偷偷回家时家人的反应”的热搜。
点开视频一看,忍不住鼻尖泛酸。
也许是太久没回家,也许是思念太深、想念太浓,看到突然回家的女儿,妈妈兴奋地狂奔,即使跌跌撞撞,快要摔倒,也掩盖不住脸上的笑容;
当那一声“爸,我回来了”响起时,打着点滴的爸爸,张开双臂,拥抱跑过来的闺女。在人影攒动的小诊所,哭得像个孩子。
正在卧室收拾衣服的奶奶,面对突然归来的孙子,又惊又喜地突然说“你怎么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今年不回来了。”
……
听过一句话:每一个新年,都是久别重逢。
所以,我们才会用这短短的7天假期,去与我们分别了半年、甚至一年的家人重逢。
也许,外面的世界并不总是那么如意,我们也会遇到心酸与痛楚。
但与家人的重逢,总能治愈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临近年底,遇到公司裁员。
本来就没什么积蓄的我,一下子被切掉了经济来源。
各种房租、生活费以及失业的压力,扑面而来。
我躲在逼仄的出租屋里,大滴大滴地掉眼泪。
心想,不如找个借口,今年就不回家过年了。
但我,还是没瞒过妈妈关切的眼神。
她故作轻松地说
“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没找到工作就不找了,咱先回家。”
我听话地点着头,临时买了张站票,匆匆赶回家。
虽然一再叮嘱不用人接,但出了站,还是一眼就看到等在站台的妈妈。
北方的冬天凛冽而又刺骨,妈妈裹着围巾,在寒风中不停地搓着手。
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妈妈看到赶忙说:
“回家了就好,好好过个年,其他都别想了……”
很喜欢董卿在《朗读者》中说过的这段话: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
家,是一个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永恒的念想,也是一个个盼望子女归来的父母无限的寄托,更是一次难得的重逢。
03
春节是期待
还记得小时候对过年的期待吗?
穿上新衣服,好多好多零食,还有压岁钱,跟小伙伴们开心的玩,逛庙会,走亲戚,每一件都是值得期待的。
但如今,我们却很难快乐了,哪怕是在春节这样最重要的节日里。
不是过年没了年味,而是我们不再是过年最开心的人了。
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成年人了。
不然你看,身边那些不谙世事的小孩,依旧期待过年呀。
在长大的路上,我也曾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幸福?
人的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完成了一项,还有无数项等着被满足。全部满足了,可能都不会很开心。
但是到如今才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福,是因为对未来可以期待。
就像我们过年会给父母发红包,我们看着父母脸上的笑容,仿佛看见了幸福,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动力;
就像不管我们多大,父母总会给我们发红包,仿佛看见了希望,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就像我们给朋友们发的每一句新年快乐,都包含了多少未知的喜欢与期待。
我在他们眼中,看见了期待,有期待就有希望,有希望心里就会滋生无限的幸福感。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能带给我们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一个节日——因为这一天的意义是期待。
在春节面前,我们变成柔软的孩子,诚实地期待着新生的力量。
期待和最爱的家人拥抱;
期待,每一个愿望实现;
期待,不辜负每一天的时光。
我们认真地,让每一个期待成真,发现生活的每一次感动与幸福,然后才有力量征战四方。
这就是春节最纯粹的意义。
04
知乎上曾有人问:“为什么人需要仪式感?”
最高赞的答案是:
“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
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
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生活是庸碌的,而所有的节日,都是为了提醒我们爱与被爱!
作家莫言曾说: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
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
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氛围,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但这年还得过下去,为了孩子。”
每次想起,感悟颇多。
能让小孩对过年充满期待,对未来充满渴望,得到独一无二的快乐。
多年以后,他能够幸福的回忆起那段时候,这已足够。
春节是牵挂,牵挂着那些爱的人,可以早点平安回家团圆;
春节是重逢,重逢的喜悦可以治愈所有的不快,也可以原谅所有的悲伤;
春节是期待,期待着新的一年,所有的愿望都实现,所有爱的人活得更好。
春节将至,父母或许早已准备好了各种年货,把床单铺的整整齐齐,翘首企盼你的归来。
不管这一年你过得怎么样,请记得回家过年。
此刻的你到哪儿了?